第243章 亂政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更新:2021-03-30 21:34      字數:2372
  “宋王說的沒錯。有朝一日,齊國伐宋,按照道理楚、魏兩國的確不會袖手旁觀,坐視宋國被齊國吞並,國力愈發強盛。但是宋王你想過沒有,若是宋國被滅亡過快,楚魏無法及時救援,亦或是楚魏兩國自顧不暇,亦或是齊、楚、魏聯軍伐宋,瓜分宋地呢?”

  聞言,宋王子偃不由得咽了一口唾沫,真是被向壽的這番話嚇到了,臉色都為之發白。

  饒是如此,宋王子偃還是死鴨子嘴硬,昂著頭說道:“向子,你多慮了。齊、楚、魏三國多有嫌隙,時盟時戰,怎會聯起手來瓜分宋地?”

  “是敝臣多慮了嗎?宋王,你可知道昔日的梁國是如何滅亡的?”

  “寡人當然知道。”子偃一臉譏諷的笑意,說道:“梁國是被你秦國的穆公滅亡的。說起來,秦、梁兩國之宗室同屬嬴姓趙氏,出自西陲大夫嬴仲一脈,同宗同源,不曾想卻被自己的族兄滅掉了國家,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向壽聽到這話,臉色不變。

  其實宋王子偃說的沒錯,這事兒秦穆公做得不怎麽地道,但是也在情理之中。秦國滅梁,名正言順!

  梁國是為周王室分封的諸侯之一,建都少梁。

  當年,秦莊公率兄弟五人奉周宣王之命,在周朝七千兵馬的幫助下,終於擊敗西戎。

  周宣王封秦莊公為西陲大夫,並將以前大駱在犬丘居地也一並封給他。宣王又封秦仲少子嬴康(後改名嬴慶)於夏陽梁山,建立了梁國,史稱“東梁”。

  周平王姬宜臼東遷後,再次賜封嬴康為梁伯,建立了“少梁國”。

  末代梁伯好大喜功,經常在封邑內大興土木,修建宮室,搞得百姓怨聲載道,痛苦不堪。

  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滅亡梁國,占領河西地區。

  河西之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河西是為秦國東出的要道咽喉,更是晉國與三晉抵禦秦人東出的必爭之地。

  後來,欲向西擴張的魏文侯任用吳起為大將軍,於公元前408年成功奪取了秦國的河西地區,建立河西郡,成為秦國東進的心腹大患。

  為收複河西地區,秦國耗時近三十六年,曆經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位君主才正式收複河西等重要戰略地區。

  “那麽宋王可知道當年梁國因而被秦滅亡?”不待宋王子偃回答,向壽就擲地有聲的道:“是因為亂政!梁伯寅昏庸無道,好大喜功,時而大興土木,營造宮室,致使國人逃散,臣民離心離德!是故秦軍能一戰而滅梁。”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外如是!”

  對此,宋王子偃無法反駁,隻能保持沉默。

  向壽又道:“那宋王可知道商王朝是如何滅亡的?”

  “商王朝亡於子受(商紂王),當然是因為他好大喜功,寵愛妲己,不恤民力,窮兵黷武,大興土木所致。”

  雖然很不想承認,但子偃還是如實說了出來。

  宋國的祖上就是商王朝一脈的,是為紂王之兄長,微子啟建立的,這般詆毀自己的祖宗,子偃的心裏還是過意不去的。

  當然,其實子偃的心中仍舊是不忿的。

  蓋因昔日周武王是趁著商朝的主力軍在東方與東夷作戰之時,帶著諸侯聯軍趁虛而入,一舉搗破朝歌,逼得商紂王跑到鹿台引火自焚的。這般做法,無異於小人行徑!

  子偃深感不齒!

  當然了,紂王幹的事情的確不太厚道。

  按照周武王在討伐紂王的檄文當中——《牧誓》的說法。

  紂王有幾大罪狀。

  如沉溺酒色,奢糜腐化,殘忍暴虐,荼毒四海,重用小人,不敬祖先,不信忠良等種種罪行,簡直是罄竹難書!

  其實,這些問題都不大。

  商紂王亡國的真正原因,是在於其為了集權,改革了一些奴隸製度,侵犯了部分大奴隸主的利益,引起中樞力量的削弱,動搖了統治根基。

  再者,紂王寵幸妲己,荒淫無道,貪圖享受,耗費民力,剝削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來修建朝歌、鹿台、酒池肉林,大肆搜刮民力,使得黎民百姓不堪重負。

  其次,紂王親奸佞、遠賢臣,重用費仲、惡來等趨炎附勢,與民奪利的小人,卻把愛國為民的微子、比幹等大臣驅逐、殺戮。

  還有,就是為了壓製人民反抗,紂王大興嚴刑峻法,使得國人的身心受到極大摧殘。

  最後,為了轉移國人的矛盾,紂王又加大對四方諸侯的征伐,結果卻是造反的諸侯越來越多,國人受到的盤剝越來越重,導致實力削弱、眾叛親離。

  在牧野之戰中,商兵亦或者是奴隸倒戈,幫助周武王取得戰爭勝利,滅商建周。

  其實關於商紂王的一些事跡,世人還是深表懷疑的。

  譬如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曾懷疑過,認為是有人故意把天下的罪惡都加在商紂王的頭上。

  “宋王說的沒錯,商紂王之亡國,不在於所謂的妲己,而是其好大喜功,不得民心的本質!”

  向壽肅容道:“根據史書記載,紂王相貌堂堂,英武不凡,自小就聰明伶俐,天生神力,其力者,可托梁換柱,倒拽九牛,但是作為一個帝王,尤其是處於混亂之世的帝王,光有這些優勢,是遠遠不夠的。那時的人們需要的是仁政,是安定,但紂王卻憑借其聰明的腦袋和貪婪的心,讓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逼得諸侯造反,烽火四起。”

  “盡管國力已經衰落,但紂王自己文武雙全,有能臣輔佐,有強大軍隊,隻要他把心思用於正途,廣施仁政,還是能大有作為,說不定還是一個中興之主,讓商朝再延續上百年。”

  聞言,宋王子偃不禁啞然失笑道:“向子,你跟寡人說這些作甚?”

  “宋王,難道你不覺得自己跟商紂王頗為相似嗎?”

  子偃的臉色一沉,說道:“向子,你這話寡人可不愛聽!商紂王是商紂王,寡人是寡人,寡人絕不做亡國之君!”

  “但是,在列國看來,在天下人看來,或者在宋人看來,宋王已經是一個猶如商紂王一般的國君了!”

  “向子此言差矣!寡人如何成了商紂王?”子偃瞪著眼睛道。

  “宋王自認為不是,但是在外人看來卻不一定。再聖明的君主,被身邊的人蒙蔽了耳目,一樣會變得昏庸無道!此事,姑且不論,宋王認為,當年的吳王夫差是如何亡國的?”

  聽到這話,宋王子偃不耐煩地道:“你問這些作甚?有完沒完了!”

  “宋王隻需要回答敝臣即可。”

  “自然是因為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