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龍紋赤鼎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更新:2021-03-30 21:33      字數:2795
  從雒陽王宮的太廟,直通雒水河畔的一條大道,秦軍隻用了三日的時間,就全部竣工。

  其實第三天的時候,已經基本上完成了,隻不過要等一等,等黃土路夯實,可以通車而已。

  道路竣工後,在秦王蕩的命令之下,一眾秦軍就找來三頭大黃牛——其實水牛的氣力更大一些,但這個時代,水牛尚未引進華夏,百姓耕戰用的都是黃牛。

  這三頭黃牛頭部方正,鼻鏡呈肉紅色,角短,呈肉色,多為向外或向後稍彎曲。其體型大,各部位發育均衡,骨骼粗壯,肌肉豐滿,體質強健,肩長而斜,前軀發育良好,胸部深寬,肋長而開張,背腰平直寬廣,長短適中,薦骨部稍隆起,一般多是斜尻。

  黃牛的四肢粗壯結實,前肢間距較寬,後肢飛節靠近,蹄呈圓形,蹄叉緊、蹄質硬,絕大部分為紅色。

  三頭大黃牛拉著一輛巨大的特製車子,但如何將一尊寶鼎抬出太廟,還是一個問題。王宮阻隔的建築已經被拆除,鋪出了一條寬闊的道路,但是自太廟到大道,隔著幾十丈之遠,上有陛階,非猛士而不得架寶鼎下之。

  對此,孟賁摩拳擦掌,笑著對秦王蕩道:“大王,讓臣與任鄙二人抬著寶鼎下去吧?”

  “不可。”秦王蕩蹙眉道:“你二人都是世間少有的力士,身負百鈞之力,但這寶鼎重逾千鈞,能不能抬起還很難說,更何況是把寶鼎抬到下麵去?”

  “大王……”

  “休要再提。你們都是我大秦的寶貝,世之勇將,生命安全不容有失!”

  秦王蕩這麽一說,頓時安撫了孟賁的心。

  他可沒忘記,曆史上秦武王舉鼎絕臏而亡,孟賁這廝也因而重傷,最後被處死的。

  秦王蕩想了想,又道:“從軍中挑出八名力士,以繩索、硬木交叉,爾等一道抬著寶鼎下去!”

  “諾!”

  這是最為穩妥的辦法。

  螞蟻能舉起比自己身體重好幾倍的東西,人類很難做到這一點。但是,人多力量大。

  一根麻繩容易斷,三根麻繩難扯斷!

  除了孟賁、烏獲、任鄙,秦國三大力士之外,秦王蕩又讓人在軍中挑選出五名氣力非比尋常的猛士,與他們一起將寶鼎抬下去。

  能抬著傳說中的神器九鼎,八人都興奮的不行。

  不過,秦王蕩想請出九鼎寶器,還是沒有那麽容易的。

  首先找了幾個巫祝在太廟的陛台之上手舞足蹈,跳著某種怪異的舞蹈,口中念念有詞的,不知說的什麽鬼話,或者說,他們就是在跟鬼神通靈!

  跳大神結束之後,秦王蕩又有天子姬延一起,在太廟外麵焚香禱告,極盡虔誠之色。

  這還不行,還要看時間的。

  待到正午陽氣最盛之時,他們才能請出九鼎,而在這段時間內,秦王蕩與姬延就隻能一直在原地站著不動,任憑烈日暴曬。

  我特麽……心態崩了!

  秦王蕩幾乎忍無可忍。

  這都什麽狗屁禮法!

  終於,好不容易挨到了正午,這套繁瑣的禮法已經完成,烏獲、孟賁等八名力士,就齊心協力,在萬眾矚目之中,抬著偌大的龍紋赤鼎,下了陛階。

  龍紋赤鼎?

  沒錯,此鼎就是雍州鼎,雍州是秦國的故土,故而此鼎實際上就象征著秦國,曆史上的秦武王亦是舉著龍紋赤鼎絕臏而亡的。

  終於將這龍紋赤鼎抬到大車上,在一名禦車之術十分嫻熟的禦者的駕馭之下,三頭大黃牛拉著大車,便緩緩向前推進。

  一開始還沒事,走到中間,道路就顯得鬆軟。蓋因黃土路是新建的,還不及舊的道路夯實,再加上這承載著龍紋赤鼎的大車,顯得太過沉重了,一走一停,車軲轆碾過的地方,都出現了一道道凹陷下去的車轍。

  就連氣力甚大的大黃牛,都顯得十分的吃力,都已經開始吐著舌頭,猛烈的喘氣,看著要遭不住了。

  經過一條較為鬆軟的黃土路,大車甚至是凹陷下去了一截,任憑禦者如何打罵,鞭子抽打在大黃牛的後背上,大黃牛猛力拉扯,可是大車就是不為所動。

  一眾力士忙上前推車,這才將大車又拉回了正軌。

  秦王蕩率領一眾文武,同天子姬延就跟在大車的後麵,場麵恍若天子出巡,浩浩蕩蕩。

  沿途的百姓見狀,都不禁歎為觀止。

  一個七旬的老者踮著腳,看到這出巡的隊伍,不由得嘖嘖稱奇道:“這就是天子出巡的隊伍嗎?老漢我活了這麽多年,還是頭一回見到,沒想到天子的儀仗竟然這麽大!”

  “天子的儀仗?老叔,你是老眼昏花了吧?”旁邊一個中年人笑吟吟地道。

  “此話怎講?”

  “你再好好看看,這是天子的儀仗嗎?這是秦王的儀仗!老叔你剛剛從鄉下回來的,可能還不清楚,秦王已經引兵入雒,現在咱們看見的,都是秦軍,是秦王的儀仗!”

  “什麽?秦王的儀仗?”

  老者擦了擦眼,說道:“難怪,我就說這儀仗的盔甲、服飾與旌旗都大不相同,感情是秦國的。怎麽,秦人已經滅周了?”

  “這倒沒有。隻不過我聽說秦王要在雒水河畔稱鼎,測量一下九鼎有多重,這條路就是秦軍修的!”

  “稱鼎?這九鼎可不是一般的器物,這麽重,這麽大,秦王真有辦法測量其重?”

  “誰知道呢?”

  中年人搖搖頭道:“不過,這秦王可真是奢侈!為了稱量一尊大鼎,居然這般勞民傷財,他為了鋪設這一條大道,可是遷走了不少的居民,好在給了賠償的。現在這秦國,真是不一樣了。”

  “是大不一樣啊!”

  老者感慨萬千道:“在幾十年前,我還年輕的時候,秦國還是一個怪戾桀驁的西部邦國,雒陽距離秦國並不太遠,但雒陽這裏,楚國、燕國的商賈都雲集於此,唯獨秦國的商賈,少之又少。沒想到昔日窮得叮當響的秦國,也有出手這般闊綽的一天啊!”

  “哼哼,為稱九鼎,如此勞民傷財,我看秦王不過如此,秦國的基業多半要毀在他的手裏!”中年人一臉不屑地道。

  “哎!老兄,你說這話我可不愛聽!”

  這時,旁邊一名士子聽到這話,不禁開腔道:“秦王稱鼎,可不單純隻是在稱鼎。老兄不懂,就莫要亂說。”

  “先生此話何意?莫非秦王稱鼎,還有別的用意嗎?”

  附近的人都將目光放到這士子的身上。

  士子也很享受這種被注視的感覺,昂著頭,說道:“不錯!王的用意,豈是爾等升鬥小民所能揣摩的?我且問你,你可知道這九鼎是何物?”

  “自當是寶物!”

  “何止是寶物!簡直是神器!傳國之寶!”士子朗聲道:“昔日大禹令九州州牧貢銅,鑄造九鼎,事先將全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畫成圖形,然後分別刻於鼎身。九鼎鑄成後,陳列於宮門之外,使人們一看便知道所去之處,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據說此舉深得上天的讚美,因而夏朝獲得了天帝的保佑。所以說,九鼎一出世,就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先生所言極是。”旁邊一名士子讚歎道:“當年禹王以九州之銅鑄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征九州,無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實現了天下一統。而在此後,九鼎便成了三代傳國之寶。夏亡之後,鼎遷於商,商亡之後,鼎遷於周。成王正式定鼎於雒,表明天命之所歸!所以說,這九鼎,也象征天下!”

  “好!”

  “彩!”眾人都為之拍手叫好。

  那士子含笑道:“當年有楚莊王問鼎,而今秦王是更進一步,要稱鼎!周室岌岌可危矣!”

  “走!咱們一起去看看,秦王是如何稱鼎的!”

  “一起!”

  “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