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垂簾聽政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更新:2021-03-30 21:32      字數:3079
  秦王蕩昏迷的翌日,其沒有正常上朝,終於引起群臣的恐慌情緒。

  鑒於國無儲君,秦王蕩沒有子嗣的情況下,惠文後不得不站出來,代替秦王蕩上朝,垂簾聽政。

  四海歸一殿內,就在群臣都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的時候,忽而聽得一聲宣號:“太後駕到!”

  緊接著,穿著一身宮裝,顯得雍容華貴的惠文後自側門而出,亦步亦趨的在兩名內侍,兩名宮娥的簇擁之下,登上陛台。

  一名內侍在王位的邊上,放置一張蒲團,惠文後便坐於其上。

  樗裏疾、甘茂等一幹大臣對視了一眼,旋即山呼道:“太後萬福金安!”

  群臣皆行禮,但沒有大禮參拜,而是作揖之禮。

  “免禮。”

  惠文後是第一次上朝,有些局促,眉宇之間隱隱透露出不安、恍惚的神色。

  “二三子,大王身體有恙,無法上朝議政的事情,爾等應該都知曉了吧?”

  樗裏疾手執牙笏,出列道:“太後,不知大王身患何疾,竟無法上朝?”

  惠文後幽幽地歎了口氣,說道:“實不相瞞。嚴君,大王是近來操勞於國事,委實繁重,故而心力交瘁之下,這才暈厥過去,不省人事的。不過太醫令扁鵲已經診斷過,給大王開了幾副凝神聚氣的良藥,言及數日後,便能清醒過來。”

  樗裏疾搖頭道:“大王真乃明君也。王即國家,大王之安危,全係秦國之興亡榮辱,還請太後日後多多叮囑大王,保重身體才是。”

  “哀家曉得的。”

  這時,上大夫向壽出列道:“太後,大王勤政,舉國皆知。然則大王年富力強,何以心力交瘁,一時之間竟然昏迷過去?太後是否對大王的身體狀況有所隱瞞?”

  “哀家……”

  “上大夫所言極是!”

  公孫奭附和道:“太後,據我所知,大王之前還好好的,並無任何身體有恙的征兆,怎會一時心力交瘁繼而不省人事?這其中必有隱情!請太後明察!”

  “太後,大王驟然病倒,連一個消息都沒有,了無音訊,隻是操勞過度這麽簡單嗎?”

  “請太後給群臣一個交代!”

  群臣都七嘴八舌地說著,一個勁兒地懟著惠文後。

  可憐惠文後,哪裏見過這種陣仗?

  惠文後本是弱質女流,性格較為柔弱的那一種,麵對滿座“大丈夫”,她隻能宛如雨中黃葉,胸口起伏不定,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肅靜!”

  樗裏疾忍無可忍,厲喝了一聲,頓時讓整個朝堂安靜下來。

  樗裏疾畢竟是左丞相,百官之首,德高望重,群臣都不敢冒犯他。

  “太後,大王的身體狀況究竟如何,還請太後將實情告之於臣等。”

  惠文後聞言,先是沉默一會,又道:“嚴君,實不相瞞。大王患上了一種怪病,經太醫令扁鵲診斷,其態也,與常人無異。可能過幾日便能蘇醒過來。”

  這時,扁鵲硬著頭皮出列道:“不錯。大王所患之疾病,實屬怪異,但過數日應該能清醒過來。”

  事已至此,群臣都沒有傻到再次質詢“若是大王無法醒來”這種話。

  惠文後朗聲道:“大王身體不便,無法上朝,這幾日,就由哀家垂簾聽政,左丞相樗裏疾攝政,二三子可有異議?”

  “臣等無異議!”群臣山呼道。

  惠文後是一個婦道人家,雖識文斷字,知書達理,但從未上過朝會,處理過政務,在政事上算是門外漢。

  但樗裏疾是精於此道的,所以有後者的從旁協助,惠文後上朝期間,隻需要讚同或者反對,而這種行為,完全取自於樗裏疾的態度。

  好不容易熬到下朝,惠文後離開四海歸一殿,前往龍台處理政務。但考慮到自己一竅不通的緣故,惠文後又將樗裏疾傳召過來。

  看著桌案上堆積如山的奏牘,還有地板上一籮筐的竹簡,樗裏疾不禁瞠目結舌,道:“這……這就是大王過去要一天處理的政務嗎?”

  惠文後幽幽地歎了口氣,說道:“哀家已經過問黑伯。據黑伯所說,大王每天都會批閱如此之多的奏牘,有的時候更多,這些奏牘哀家命人稱過,足足一百二十石!”

  “一百二十石?”樗裏疾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道:“大王這般操勞,就是鐵打的身子都受不住。”

  “是啊。大王是每每夙夜在公,被之祁祁,一天睡眠的時間不過三個時辰!饒是哀家的蕩兒年輕氣盛,如何遭得住?”

  聞言,樗裏疾沉默不語。

  少頃,樗裏疾又道:“太後,大王這般勤政,世間少有。但太後能否將實情告於臣下,大王究竟能不能清醒過來?”

  “扁鵲說過幾日會醒的。”惠文後囁嚅著道。

  “扁鵲這話說不定是安慰太後的。”樗裏疾苦笑道:“大王可能會蘇醒過來,但萬一早夭,如之奈何?”

  “嚴君,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太後,請容老臣說一句冒犯之言。國無儲君,大王無子嗣,一旦大王薨逝,秦國必生禍亂矣!還請太後早做準備,未雨綢繆。”

  聽到這話,惠文後咬了咬牙,說道:“我相信大王一定能蘇醒過來的。”

  “太後,這不是信不信的問題,而是國之大事,利害攸關。大王雖繼位兩年多,年輕有為,但主少尚且國疑,何況大王並無子嗣?先王諸公子,壯、稷、惲等人,皆非碌碌無為之輩,皆有器量!大王一薨,無論是老秦貴族,還是朝中的楚係、魏係大臣,必將紛紛扶持屬意的先王公子!”

  樗裏疾一臉凝重地道:“其餘公子臣不怕,但唯獨嬴壯、嬴稷二位公子。壯公子為庶長,號季君,為先王之長公子,文武兼備,蓋因庶出,故而無緣於王位!其少年從軍,南征北戰,為大秦立下過不少的汗馬功勞。”

  “至大王繼位,又任庶長,號季君,朝中文武與他有舊者不在少數。更關鍵的是,大王若薨,公子壯勢必成為奪位的熱門人選,朝中的秦國本土世族大臣一定會支持他,乃至於部分不甚相幹的魏係大臣,也會向他示好。”

  “而公子稷,其母為楚女羋八子。少年入質燕國,心性堅韌,勇敢果毅而有韜略,為官歲幾,兢兢業業,在朝中亦是頗有人望。大王若薨,朝中的楚係大臣,諸如甘茂、向壽等人必將擁護公子稷繼位,也會拉攏部分魏係大臣。”

  “屆時兩方勢力分別推出公子嬴稷和公子嬴壯,少不了一番你爭我奪,明爭暗鬥。更有甚者,極有可能會爆發一場內亂!太後,為此你不能不未雨綢繆啊!”

  聽到樗裏疾將事情說得那麽嚴重,惠文後頓時慌了神,臉色慘白,囁嚅著道:“嚴君,依你之見,哀家應該如何是好?”

  樗裏疾沉吟片刻,便道:“大王若薨,不知道太後屬意誰繼位?”

  “這……”

  惠文後遲疑一下,但隨即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敢隱瞞,回答道:“嬴壯。”

  果不其然。

  樗裏疾心中暗歎一聲,其實對於惠文後在嬴壯與嬴稷兩者之間,擇一人接替秦王蕩的王位,惠文後會選擇嬴壯,樗裏疾一點都不奇怪。

  嬴壯早年喪母,是惠文後一手拉扯大的,感情甚篤。而嬴稷年幼之時,便已經入質燕國,與惠文後並無多少感情。可想而知,嬴壯若是繼位,必然會善待惠文後!

  而嬴稷繼位,說不定惠文後連自己的太後之位都保不住。

  “如此,請太後早做打算。”樗裏疾拱手道:“大王現如今陷入了昏迷,不省人事,但其印璽兵符都應該由太後暫且保管。請太後一定要妥善保管好大王的印璽和兵符,一旦出現意外,將可禁絕事態進一步惡化!”

  “哀家知道了。”

  樗裏疾又道:“還有,便是請太後垂拱而治,無論嬴壯一方,與嬴稷一方如何爭鬥,且靜觀其變,萬勿將虎符亦或是大王的印璽轉交他人。”

  “善。”

  “另外,還請太後封鎖大王昏迷不醒的消息。”

  “這……嚴君,這事恐怕瞞不住吧?”

  樗裏疾沉聲道:“能瞞多久,便瞞多久。大王昏迷不醒的消息一旦傳揚出去,關東列國恐有異動,伺機插手我秦國的內政,乃至於義渠人都將卷土重來。”

  “好,哀家都聽你的。”

  惠文後這時已經亂了方寸。

  別人她信不過,但對於樗裏疾,惠文後還是可以信任的。樗裏疾號稱是“大秦的智囊”,德高望重,權勢甚大,但他這人公心極強,絕不會做出任何對於秦國不利的事情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