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濟州打不得
作者:沐嵐翊      更新:2020-05-19 09:33      字數:2263
  將官們討論得正興奮,一副收複濟州島的藍圖眼看著就要被勾勒完成,此時卻有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加入了進來。

  申方洋轉過頭,剛準備怒目而視,但是看到了說話的官員之後,剛剛準備發作的怒火立刻降了下來。

  說話的是全州大都護府使鄭熙。

  雖然鄭熙隻是正三品堂下的大都護府使,而申方洋身為全羅道兵馬節製使,品級為正三平堂上,比堂下官鄭熙要高一階。

  不過朝鮮以文治武,武官在文官麵前天然矮一截,更別說鄭熙還是全羅道首府的府使呢。

  申方洋悄悄深吸了一口氣,努力使自己的語氣緩和下來。

  “府使何出此言?”

  鄭熙朝申方洋拱了拱手,隨後轉身對坐於上首的觀察使洪處厚說道:“方才申節製使等人所言,很有道理。聽完諸君之言,我也認為收複濟州島指日可待。”

  申方洋一愣,你到底是來反駁我的還是來支持我的,怎麽這話讓人聽不懂呢?

  沒有讓申方洋的疑惑持續太久,鄭熙話鋒一轉,繼續說道:“可是,這次在濟州島起兵的人,身份特殊,乃是大明使者。”

  “他們起兵的口號,也頗為正大光明,所謂驅除胡虜,恢複中華,這是大明北伐的檄文啊!”

  “據我所知,數日前,宋時烈和柳馨遠兩位先生已經悄悄路過了全州,渡過濟州海峽,到了濟州島。”

  此言一出,一片嘩然。特別是文官的群體,此時反應更加激烈。

  ......

  宋時烈是山黨曾經的領袖,即使退隱之後,在士人心中仍舊有著極重要的地位。現場就有部分官員,其政治立場本身就是偏向山黨的,現在相當於是自己的黨魁跑到“叛軍”裏去了。

  柳馨遠所屬的黨派“北人黨”,在政治鬥爭失敗之後,早已經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因此現場官員倒沒有和他同黨的。

  但是柳馨遠身為進士頭名,卻多次辭官不受,轉而選擇遊曆山水,著書立說。這種堅守本心,不慕名利的做法,雖然很多人內心不理解,但是表麵上大家都得敬他三分。因此柳馨遠在朝鮮的名望也十分高。

  這兩名大儒,同時出山,而且正好在明使舉兵的時候到達了濟州,這幾乎不可能是一個巧合。

  那麽答案已經昭然若揭了,那就是宋時烈和柳馨遠兩人都是站在濟州的破虜軍一邊的。

  ......

  洪處厚也想明白了這一點。

  如果這個時候貿然出兵,那就相當於認定濟州的破虜軍為叛軍了,屆時宋時烈和柳馨遠的身份就會變成叛賊。

  到時候如果拿下了濟州島,應該怎麽處理宋時烈和柳馨遠兩人,將會成為十分棘手的問題。一個不小心,洪處厚可能就會成為不少士人的眼中釘、肉中刺了。

  想明白了這一點,洪處厚心中便有了決斷。

  在朝鮮士林政治的格局中,相比於得罪士林,洪處厚寧願去得罪王廷的某位大人物。思考之後,洪處厚做出了決定。

  “申節製使,調度全羅道兵馬,封鎖濟州海峽,隨時準備應戰。”

  “另外,我會派加急,向王廷匯報情況,由王廷定奪,我等需要依照王命行事。”

  .....

  當破虜軍進軍到港口附近時,所有的板屋船都已經揚帆出海了,而朝鮮水師視為珍寶的龜甲船,在濟州港口中根本就沒有配置。

  剩下在港口中的都是一些來不及撤走,或者是直接被放棄的劍船、猛船這些小型甚至是改裝民船,得之無用,棄之可惜。

  被朝鮮水師帶走了板屋船,破虜軍根本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建造新的主力戰船。

  方治這些日子來一直跟著曾勝學習兵略,對於戰爭的認識有了不少的提升,當時便開口說道:“現在全羅道的水師可以隨時橫渡濟州海峽,進攻濟州府。”

  右鎮正統領申敏實提議,留下兵馬駐守在濟州港口和海峽附近,以防備全羅道的士卒通過水師的戰船運輸,直接運兵上岸,隨後直搗濟州府。

  前鎮副統領林和義卻表示反對,認為隻需要派斥候巡邏,及時匯報消息,而破虜軍主力應該集中在濟州府城附近,合力守住府城。

  右鎮副統領金永,雖然在濟州府內屢立奇功,但是論及戰略層麵,則自覺不如其餘眾將,此時也不敢貿然開口發表意見。

  李逸瀾把目光投向了前鎮正統領曾勝,他的意見現在至關重要。

  曾勝剛想開口,突然想起來什麽,硬生生又把話給吞了回去。

  隻是這個收口的動作顯得過於明顯,眾人此時都疑惑地看著他。曾勝尷尬地笑了笑,最終說道:“濟州牧一府二縣,其中大靜縣位於正南,如果全羅水師想要從大靜縣登陸,則必須要繞過整個濟州島,似無必要。”

  “當然,也不能排除其有意奇襲,或者多點登陸,因此大靜縣也不能完全不設防。”

  李逸瀾點點頭,補充道:“此前我已經讓林端和金耽仁帶三百士卒,回大靜縣布防,同時在當地招兵。雖然未必能完全抵擋住官軍的進攻,但是至少不至於被一戰而下。”

  曾勝繼續說道:“旌義縣已有兵勇四百,但彼輩已經被我軍嚇破了膽,隻怕會產生厭戰情緒,當官軍來時同樣拱手而降。”

  “旌義城東有這個水師港口,有可能是水師登陸的地點,地位比較重要。我建議留一員將領,帶兩百士卒留駐此處,同時也是監督旌義本地守軍。”

  專業人做專業事,李逸瀾選擇相信一名慣戰老兵的判斷,轉而在場其餘將領,準備挑選一個合適的戰將,鎮守住旌義縣這個濟州島的東大門。

  方治和金永兩人幾乎同時主動請纓,留下來鎮守旌義。林和義和申敏實兩人遲了一會,也提出要留守。

  想了想,李逸瀾最終還是選擇讓方治和金永留下來。

  方治率四隊威武鎮士卒,共計十二名漢人留下,而金永則帶著兩百名右鎮士卒跟著駐守。兩人都是副統領,但是方治是威武鎮副統領,比金永高上一截,因此由方治作為旌義縣指揮。

  “阿治、金永,你們隻負責守備,至於地方政務,我另派了一人助你們。”原來的縣令劉秀實已經祭旗了,此時旌義縣需要一個新的地方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