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二二章 抉擇
作者:九禎      更新:2020-03-02 23:13      字數:2113
  郝孟旋,四川綿州人,被大西軍抓獲,授任上南道。

  川南分上川南和下川南兩部分,上南道就是督察上川南的禦史。

  郝孟旋是個有才略的人,熟讀四書五經,他不甘心做大西朝的官,總想伺機反水,殺賊立功。

  雅州的儒士接到了張獻忠“特科取士”的聖諭,不敢違抗,奔赴成都。

  已經出發兩天了,上南道郝孟旋才得到消息,他斷定這定是一個騙局,火速派人傳信讓本州儒士快快回轉。

  在成都,四川的士子被殲滅無遺,唯獨雅州的讀書人保留下來。這些人感念郝孟旋的恩德,情願隨他起兵抗爭。

  郝孟旋聯絡附近的明軍,逐殺在雅州的大西兵,很快在雅州樹立起一麵“扶保大明”的旗幟,並拉起一支隊伍,號稱“匡正營”。

  一切都暴露了,張獻忠氣得暴跳如雷,大罵“蜀獠”該死。

  張獻忠趕緊找來文臣武將商議對策。

  “咱老子得蜀不過半年,蜀民恩之不附,威之不畏,屢撫屢叛,該怎麽辦?咱想棄蜀出秦。陝西是咱老家,自古建都,多在西安。俗話說秦強蜀富,從來強兵駿馬,皆出於秦,要圖大事,還是陝西!”

  “咱自湖廣以至四川一路殺來,繳獲的金銀財寶不下千百萬,這些身外之物攜帶笨重,丟棄可惜,咱老子要全部拿出來,賞賜給四川百姓,讓他們感念咱的恩德,幫咱守住這一塊土地。待咱老子親提雄師奪了長安,正位陝西後,再返回四川,他們仍是咱的百姓。眾位以為如何?”

  張獻忠的發言嚴肅認真。一石激起千重浪,大西朝的文臣武將嘰嘰喳喳議論起來,都有些舍不得放棄千辛萬苦打下的“天府之國”四川。

  經討論,最後形成了李定國、汪兆麟兩派意見。

  李定國的意見:輕徭薄賦,以恩止殺。他的理由是:

  “蜀民雖然剽悍,不知感恩,其實還是因為我大西朝立國日淺,恩義未結,蜀人畏懼疏遠,才懷有二心。四川民殷國富,沃野千裏,東連荊楚,北接漢沔,瞿塘險要,劍閣雄奇,是真正的形勝之區,興王之地。兒臣恐今日棄之如敝屐,他日取之如登天。目前當務之急,應是輕徭薄賦,以恩止殺,另頒新政,與民更始,穩住根基,徐圖發展。”

  左丞相汪兆麟則主張:四川百姓,不分良賤,盡行屠戮。他的理由是:

  “皇上汗馬血戰,撫有此土,而蜀人德不知懷,威不知畏,屢撫屢叛,此蜀人負皇上,非皇上負蜀人!四川山水險惡,人性刁蠻,一旦舍之而去,定會嘯聚為亂,北拒劍閣,東扼瞿塘,皇上再想恢複,必然難上加難。”

  “依臣愚見,不如把四川百姓,無分良賤老幼,盡行剿殺,使之千裏赤地,萬灶絕煙,然後棄之他往,使後來別有覬覦此地者,目擊荒煙蔓草,有土無人,勢難久居。待皇上收服中原,正位長安,然後驅趕他省百姓充實四川,那麽四川終究還是咱們的。”

  老張沉吟半晌,最後卻接受了汪兆麟的觀點。他覺得汪兆麟的主張來得直接、來得痛快,來得徹底,可以一勞永逸,正對他的脾氣。

  本來在殺人問題上,老張內心也曾有過疑慮和糾結,他想放過川民,也等於放過自己,但汪兆麟的建議給他那顆嗜血好殺的心靈又注入了動力。

  他跟汪兆麟具體討論了一些殺人細節問題,然後宣布散朝。

  李定國走出承天殿,不禁仰天長歎,他覺得成都的天空陰沉壓抑,大西朝的前景一片茫然。

  如果再不阻止,張獻忠在汪兆麟的慫恿蠱惑下,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劫難就將來臨了。

  回到自己的定西將軍府,李定國召來自己的心腹道:“立刻發報,內容為蜀中百姓將逢劫難,請速出兵解救,定國叩首!”

  “是,將軍!”

  為了將來聯絡方便,放走李定國時,王越為其配備了發報機和培訓了發報員。

  張獻忠要在四川大開殺戒,王越早有預料,但是時間上不太確定,把進入四川的時間表放在四五月份,而不是更久,也是避免四川生靈塗炭的考慮。

  為李定國配備發報機,也是出於此類考慮,王越相信張獻忠的倒行逆施,定會讓李定國對大西政權感到絕望,從後來李定國在雲南執政期間的表現看,他肯定難以認同張獻忠濫殺無辜的做法。

  所以在絕望之中,李定國隻能求助於天策軍,王越也能得到準確的入川時間表。

  如果說張獻忠殺害官紳、儒士和降官,還可以用“肅反”或“肅反擴大化”來勉強解釋,可放手殘忍的殺戮治下的百姓,則簡直就是難以理喻,李定國不得不做出自己的抉擇了。

  大明崇禎十七年,公元一**四年四月二十五日,收到李定國電報的王越發布了全軍入川的命令。

  天策軍以為第四師、兩個治安軍旅、特戰大隊兩個團和海軍陸戰隊一個團為前鋒,從水路和空中向夔門發動了猛攻。

  夔門是三峽最重要的關口,兩岸峭壁**,山路難行。

  如果從陸路進攻,將要翻山越嶺,延長進攻周期,所以天策軍選擇了水路和空中。

  第一輪打擊是由一五五毫米榴彈炮發起的,設置在歸州(今秭歸縣,宜昌下轄縣)附近的九十六門一五五毫米榴彈炮,向三峽東出口南津關發動了猛烈炮擊。

  南津關,位於今湖北宜昌三峽東口,是西陵峽的終點,與瞿塘關(夔門)構成三峽首尾兩端的天然門戶,有“雄當蜀道,巍鎖荊門”之譽。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據南津關之險,遏止住日軍的多輪進攻,取得了著名的石牌保衛戰勝利,粉碎了日軍由此進攻陪都重慶的計劃。

  一五五毫米榴彈炮在不使用增程彈的情況下,最大射程可達四十公裏,理論上天策軍設置在秭歸的炮兵陣地可以一直打到西陵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