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六章 應對中原亂局
作者:九禎      更新:2020-03-02 23:12      字數:2101
  這次封的爵位也是有區別的,如王越,王卓,李子雄和洪承疇四人所封的爵位都是世襲罔替,餘者皆為流爵,均非世襲。

  不過能被封爵,已經是意外之喜,尤其是吳三桂,這個伯爵完全是撿來的,畢竟鬆錦之戰他就是跟在天策軍後麵撿漏而已。

  封賞儀式結束後,崇禎皇帝下令擺宴,以示祝賀。

  皇家的宴席按說極盡奢華,但是崇禎皇帝節儉慣了,山珍海味什麽的,想也別想。不過這幾年崇禎的內帑寬裕了些,這宴席的規格比前幾年還是強不少,但是在別人眼裏依然粗陋。

  看到粗糙的飯菜,遼鎮諸人很是驚訝於崇禎的節儉。

  場中氣氛還是輕鬆的,崇禎帝含著笑,說了一些勸勉的話,眾新晉勳貴都是應和,隻有一些文官們的臉色不怎麽好看,笑的很是勉強。

  眼前一色,至少都是伯爵身份,依禮製,一品大員見了他們都要行拜禮,各人拋開閣員身份職位,尊貴皆是不如,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遼鎮諸人最關心的是遼餉是否還會繼續,這次進京祖大壽、吳三桂就是來探口風的,這可是關係到關寧軍興亡的大事,雖然朝中有人露了口風,遼餉不會停,但是他們依然心情忐忑。

  遼餉,內中牽扯的利益團體太多了,一個個強悍的利益集團,便若晉商與東林黨那般存在,想動這內中利益的,一個個怎麽死都不知道。放眼內閣諸公,又有誰沒有從遼餉中得到好處?隻是多與寡的問題罷了。

  崇禎心知肚明這點,也無力應對,所以,他在宴中談起遼餉供應,依然承諾不會中斷,給遼鎮諸人吃了個定心丸。

  王越和天策軍諸人在進宮前都是吃飽了零食而來的,所以他們對食物和酒水都是淺嚐即止,這是政治部部長黃博和軍事調查局局長穀秀全再三強調的安全防範措施,王越也尊重他們的安排。

  不過,有當年的前車之鑒和天策軍及起點城現在的規模,朝廷應該不會在這樣重要的慶典上犯傻。

  無論如何天策軍都是滅清的首要功臣,如果發生不忍言之事,這比嶽飛的風波亭慘案還要讓人唾罵。從崇禎的為人看,應該不會比宋高宗愚蠢。

  必要的防範措施還是要有的,今天閱兵的目的也是一種提醒作用。

  天策軍方麵屬於例行防範,而崇禎皇帝根本就沒有往這方麵考慮,朝中的大臣們無論喜歡不喜歡王越,也都沒有出過這方麵的主意。

  薛國觀等人的例子在那裏擺著呢,當年天策軍才幾千人,地隻有一城,仍然擺不平。現在的天策軍包括治安軍已經接近二十萬人,那就更擺不平了,一切都要以實力說話,陰謀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王愛卿,中原匪患烈火烹燃,如今遼東已靖,天策軍如果能騰出手來,可否自遼東調一部人馬回來,應對中原亂局?”崇禎終於問出了今天最關心的話題。

  王越看了看祖大壽和吳三桂等人,之後拱手對崇禎道:“啟稟皇上,平滅中原匪患,天策軍義不容辭。可是遼東剛剛收複,諸事繁雜,前幾天遠在黑龍江的天策軍第四師,與北方的羅刹國哥薩克遠征軍發生交戰,這表明我朝的北疆並不平靜。”

  薊遼地區的關寧軍和秦軍兵力超過十萬人,而且都是很有戰鬥力的軍隊,滿清已經不複存在,這些軍隊不用卻動用天策軍,朝廷的用意不言自明。

  “前線戰況如何?”崇禎驚訝道:“難道羅刹國欲趁遼東新複,有窺視之意?

  對於俄國,大明的了解有限,長久以來,因為蒙古諸部和滿清的隔離,大明沒有和俄國有過直接的接觸。但是歐洲人的頻繁造訪,大明對俄國也不是一無所知。

  王越道:“我軍已全殲了哥薩克遠征軍,通過審訊俘虜,是羅刹人到我境內打穀草發生的軍事衝突,據我天策軍參謀部分析,不排除羅刹國再次出兵我境內展開報複。所以天策軍短期內還無法南下,不過臣會爭取在明年出兵中原剿匪。”

  “天策軍乃天下強軍,相信羅刹人必然有來無回,那朕就靜候佳音了。”崇禎從湯若望等人那裏知道,俄國的國力並不弱。而遼東事務千頭萬緒,邊境又不平靜,王越的顧慮崇禎可以理解。

  王越所說的有真有假,哥薩克遠征軍入侵確有其事,但是俄國現在在遠東的勢力相當薄弱,哥薩克們對付土著部落還行,在天策軍麵前完全不夠看。

  主要是遼東剛剛到手,消化是需要時間的。天策軍南下剿匪,現在的時機也不成熟。

  中原匪患的根源是糧食,解決了糧食問題,匪患才會根絕,不會再有反複。起點管理委員會要建設遼東,就要大量移民,同樣需要海量的糧食。

  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不屈不撓的造反事業,不能說一無是處。

  流寇們縱橫數省,與官兵反複拉鋸,造成了更多的流民,摧毀了這些地區傳統宗族勢力。將來無論是獲得大量的移民人口,還是建立新的秩序,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所以天策軍不但按兵不動,還通過渠道向農民軍出售武器。天策軍通過數年來的無數戰爭,繳獲了海量的冷兵器,本著廢物利用的原則,什麽鎖子甲、鋼刀、矛頭之類的,無論是農民軍還是官軍,通通揮淚大甩賣,清倉處理,回籠了大量銀子。

  崇禎不是不想動用關寧軍,除了朝廷裏警惕天策軍的聲音外,關寧軍還是典型的老爺兵,關寧軍出動是需要大筆的開拔費的。

  曆史上,明亡前夕,崇禎含淚向朝臣募捐的就是關寧軍的開拔費,由此可見關寧軍有多難請。

  天策軍就不一樣了,天策軍這些年沒有向朝廷要過一文錢,就解決了大明朝的許多危機,現在連滿清都幹掉了,如此算來真是為朝廷省下了大筆經費,所以不請天策軍請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