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七章 明朝文人的共性
作者:九禎      更新:2020-03-02 23:09      字數:2162
  王越說的很籠統,關鍵就在實力決定一切這句話上。孫臨啞然,天策軍到底有著怎樣的實力,才能每戰必勝,總能以少勝多,誰叫他對天策不了解呢?

  一直沒有開口的徐孚遠卻不這麽想,他認為這是王越的有意回避,畢竟軍隊是這位王大人的根本。

  所以徐孚遠轉移話題道:“學生常讀明報,看得出王大人對當今大明的問題有很多見解。王大人能不能談談,當今大明最根本的問題是什麽?”

  徐孚遠所提到的這個話題,是士子們討論最熱烈的,尤其是他們這些複社成員,所以其他人也都把耳朵豎起來,看王越怎麽說。

  他們可不會因為王越年輕就看輕了,王越能混到現在這個地位,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王越看他們認真的樣子,不禁啞然失笑,他有些不想和他們討論這個問題,要改變這些人的觀念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稍稍思索後道:“這個問題,其實你們已經有了答案,何必來問我呢?”

  徐孚遠覺得這是王越的輕視,有意回避,有些激動地拱手道:“大人,學生誠心求教,何必推三阻四?”

  王越不動聲色,沉聲道:“徐先生不必激動,因為我們有些觀念差距太大,並非有意回避。”

  “在你們看來,大明的根本問題是皇上受奸臣蒙蔽,以至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你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皇上要信任任用君子,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治理國家,整頓亂局,親君子遠小人,真的能解決一切問題嗎?你們把問題想的太簡單了。”

  “我覺得關鍵是製度,要有一個行之有效的國家製度,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無論是君子小人忠臣奸臣,都要遵守這個製度,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嚴懲,到那時天下還會這麽亂嗎?”

  隻有中國才有忠臣奸臣的說法,在前世美國政府的官員隻有稱職不稱職兩種說法。

  不論君子還是小人,那隻是表麵的定義,真的事到臨頭,誰是什麽人還不一定呢。

  甲申國變,投靠清廷最多的恰恰就是那些所謂的君子,堅持到最後的竟然是那些流寇。

  “製度?”在座的幾個文人麵麵相覷,他們整天坐而論道,議論朝政,卻無人討論過製度上的問題。

  方以智問道:“大人莫非是說我朝現行的祖製有問題?”

  王越嗬嗬一笑道:“我現在說什麽,你們未必接受我的觀點。我還是建議你們去起點城看看,也許在那裏能夠找到答案。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高談闊論,誰都能做到,埋頭做事,能有幾人?”

  方以智道:“大人說的好,學生正有此意!”

  徐孚遠也來了精神道:“同去,同去!”

  孫臨卻對王越道:“大人,在下想在王大人手下謀個差事,剛才您說了,埋頭做事,能有幾人?孫某不才,願做其一。”

  這個孫臨還是有些才能得,王越誠懇地道:“孫先生想做什麽事情?又能做什麽事情呢?”

  孫臨笑著道:“學生不才,經驗不足,如蒙不棄,願在大人手下做一書吏。可以做一些抄寫的工作,也可到軍中效力,做一小卒。”

  王越也不和他客氣,當即點頭道:“正好應天巡撫行轅缺少書吏,你就先從此做起吧。”

  作為巡撫是需要一個幕僚團隊的,孫臨就算預備隊員了。

  “謝過王大人提著!”孫臨大喜道,他知道這是一個相當於巡撫師爺的角色。

  方以智和徐孚遠沒想到孫臨提了一句,王越就答應了,都有些心動起來。在巡撫手下做事是有一定權利的,何況是王越這樣有強力支撐的巡撫。

  王越似笑非笑地看著他們,等著他們提。和前世差不多,就算你是名校畢業,也期望在省高官手下辦事,不但風光,而且會有廣泛的人脈。

  徐孚遠有些期期艾艾地道:“學生也想討個差事,望王大人成全。”

  王越點頭道:“可以,就和克鹹一樣,先從書吏做起。”

  “多謝,多謝王大人!”徐孚遠連聲謝道。

  內部人才的培養和外部人才的吸收都很重要。

  方以智也向王越拱手道:“學生,我……!”

  王越連忙打斷他的話道:“密之如果想在本官手下做事,會另有任用,書吏對你有些屈才了。你還是先到起點城學習參觀一下,我會安排專人接待你,參觀完了起點城之後,我們再談如何?”

  方以智看出來了,王越對他更加看中,他掩飾著內心的喜悅道:“學生任憑大人安排了!”

  一旁的冒襄看的眼熱,在巡撫手下做事,雖然不是官,但那是吏呀,是有一定權利的,這可比明報編輯風光多了。

  “大人,我,我想……!”冒襄欲言又止道。

  王越一琢磨就明白了,哈哈一笑道:“辟疆,明報大有可為,如果你做的好了,將來可不止一個明報。”

  冒襄聽了這才放了心,趁著心情好,對王越道:“大人這幾天一直在忙,雖然就住在秦淮河畔,一定還沒有遊曆過吧,不如我們一起前去如何?”

  他這一提議,立刻得到了其他人的響應,孫臨興奮地道:“對對,如今天氣放晴,遊曆秦淮正當時啊!”

  其他人也道:“正是如此!”

  以後要在王越手下做事,逛青樓正是拉近關係的的最佳方式。

  王越見他們一臉的興奮,不禁笑道:“看來諸位都是秦淮河上的常客呀!”

  被王越說個正著,諸人都有些尷尬,方以智卻火上澆油道:“大人您說的沒錯,辟疆兄可是秦淮河上的常客,熟悉的佳人甚多。”

  一聽自己的老底被拆穿,冒襄便有些惱羞成怒了,大喝了一聲:“好你個方密之,你又能好到哪裏去?當年是誰流連清河坊,由於沒有度資被老鴇扣下,後來要不是我和朝宗把你帶出來,你現在還在清河坊刷盤子償還度資呢!”

  這二人互相拆台,眾人大笑,王越也忍俊不禁,明朝的文人不都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