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三章 海軍海軍
作者:九禎      更新:2020-03-02 23:07      字數:2331
  韋小亮今年十八歲,是個黝黑健壯的小夥子。別看年紀小,已經有五年的出海經驗了。他們這些灶戶,靠海吃海,除了煮鹽之外,下海謀生也是生存之道。

  王越專門從軍中挑選了一批下過海的,哪怕是內河行過船的,或者是坐過船的一批人,組成了一個支隊,由已經升為副營長的韋小亮率領。教導員朱友學,參謀長齊昌國。

  天策軍各部隊已經在逐步配置政治主官,朱友學是第一批配置到海軍支隊的。齊昌國是李子雄參謀班子成員,被王越分配到海軍支隊擔任參謀長。

  該支隊屬於營級支隊,還不滿編,人數有三百五十多人,編為六個連。這個支隊的所有人都有過行船的經曆,王越給他們平時的訓練多了一個汽車駕駛訓練,所以他們已經都可以充當司機使用了。

  除了汽車駕駛,他們平時就是玩一種類似輪船駕駛的遊戲機,這成為他們最喜愛的一項活動。這種遊戲機有六台,一個連一個。

  另外他們還要學會射電六分儀的使用。這種六分儀不需要複雜的計算公式,隻需要輸入想要到達的坐標,就會自動計算出距離和方向。普通的六分儀也下發給了他們,作為他們今後學習的一個內容。

  所以王越為他們下載了離線地圖包,供他們查找坐標。

  現代那些與明代不同的城鎮名稱,要修改過來,將是個龐大的工程。王越已經安排專人在做這項工作,全部核對完成之後,將會重新在電腦上統一修改。

  後世的主要航線,海文數據,尤其是渤海灣內的所有航線,海文數據也下發給他們參考,雖然有時代變遷的因素,但變化應該不大。除了這些航線圖,還有十八世紀歐洲人畫的航海圖作為參考。

  這麽多精確詳細的航海圖,王越就這樣隨意地丟給了他們。如果讓那些現在的海上強國知道了,一定會發瘋的。

  航海圖通常都是這些國家的不傳之秘,是通過不知多少代人的探險才獲得的寶貴財富。這些可是他們跨海征戰,殖民全球,殺人越貨,橫行海上的無上法寶。

  可是在王越這裏根本不是個事兒,這樣的東西要多少有多少,還無與倫比的精確。

  “報告司令,沙船可以近海航行。剝船是平底船,經不起風浪,難以遠離海岸航行。”韋小亮道。

  王越點點頭道:“嗯,立刻將我們的發動機卸車,安裝到這些船上。”

  韋小亮領命而去。

  這些都是七十五馬力的船用推進器,用鋼板和長螺栓就能固定在這些木船上,行駛速度當然是用風帆無法比擬的。

  為了這次出行,王越已經準備很久。從人員組織,推進器固定件製做,設備熟悉和培訓等等工作全部完成之後,才有這次通州之行。

  除了這個被王越稱之為天策軍海軍支隊的連隊,還有民政處、舟橋營、港口建設處和石景山工業區抽調出來的三個建築小隊,組成人數達兩千多人的隊伍。

  此支隊加上同來的工人,都已經熟悉了推進器的裝,所以幾百人的安裝速度很快,在木質船隻上打螺栓真的很輕鬆。六十多個推進器,不到一個小時就全部安裝完成。

  那些被雇傭來的船工們,根本不知道他們在忙什麽,傻傻地看著他們把船舵拆了,裝上一個黑黢黢的大家夥。

  王越見裝的差不多了,從自己的車上取下一件救生衣穿在身上,對韋小亮道:“韋小亮走,開一艘船試試。”說完率先登上一艘沙船。

  “司令,您還是下去吧,我試過以後您再上。”韋小亮擔心地道。

  他知道司令是山西人,黃土高坡上來的人,哪裏坐過船呀,萬一掉水裏了,這個責任他可承擔不起。

  這種船用推進器他們隻是演示過,雖然還沒有在水上使用過,但那高速旋轉的螺旋槳,看著就力大無窮,可以想象的到在水中的推進速度一定很快。

  王越笑著道:“你以為我不會遊泳呀?別廢話,快開船。”

  他還真會遊泳,後世的遊泳館多著呢!何況他還穿了救生衣。

  無奈之下,韋小亮和幾名士兵紛紛上船。

  這個柴油推進器啟動後,噪音不算太大。隨著噠噠噠的轟鳴聲,沙船開動起來。

  推進器是由手柄操作的,油門和摩托車的類似。韋小亮的速度和方向感都不錯,沙船開的很穩。

  王越高興地道:“不錯,控製的很好,再快一點。”

  韋小亮也同樣欣喜!自從加入起點城以來,除了驚奇,還是驚奇,現在又把這種驚奇帶到了他熟悉的水上。

  王越看看差不多了,命令所有人上船,所有船隻落帆起航,由他們這隻船作為前導,緩緩地向天津方向駛去。

  這些船隻全部由海軍支隊的士兵們駕駛,陸上駕駛員們到了水上,基本上沒有出大錯的,這些推進器他們都是試用過的。

  為了保險起見,開始的行駛速度都不快,隻有每小時十公裏的速度,由頭船壓住整體速度,並用對講機統一調度。

  王越看了看表,出港時間還不到早上八點。他們是淩晨六點從起點城出發點的,目標就是後世的大沽口,明朝人大多稱直沽。

  張子筠現在管起了內政,這些天事務繁忙起來,所以沒有隨行。起點城由王卓坐鎮,李子雄隨王越同行。

  大沽口附近和後世的大港附近,從三個月前開始,已經由民政處購買了大片土地。

  王越買的就是海河入海口的那片地,後來天津港的位置。

  天津衛開埠很早,但它更多是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口,為大運河服務的。而不是作為海港城市設立,有三座衛城均是靠近河口建立,距離海邊其實挺遠。唯一靠近海邊,可作為海港使用的,便是在海河入海口的大沽口地區。

  明朝由於海禁,大沽口的海運並不發達。由於海運航線要繞過山東半島,不如走京杭運河安全,距離又近,所以江南北上的船隻都不走大沽口。

  隻有少量的福建、廣東等更南方海船才到達這裏。而山東等地的海上運輸更是稀少,最多的便是私鹽販運的船隻了,所以現在的大沽口也就是明朝的直沽非常蕭條。

  明朝以前,準確點說直到清末,中原政權從未遭受過來自海上的戰略性進攻。就算有倭寇騷擾,仍然隻是海盜流竄搶劫模式。

  大軍自海上登陸,直取京師要地這種戰術還沒有形成,所以大沽口附近的海防建設規模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