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濟河(下)
作者:山中老犬      更新:2020-07-11 18:10      字數:2866
  從千乘城到濟河之間,這一帶除千乘城外,沒有什麽城池。

  因為大河與濟河經常改道,這一帶為兩河的泛濫區,也可以說是泄水區。

  齊國這麽多年來,因為戰亂以及技術等各方麵的原因,並沒有像姬康在燕國那樣,在眾多的大江、大河岸邊修築堤壩與水庫。

  而此時的大河,在齊國也沒有像姬康前世那樣,被人們稱為“懸河”。

  如果,你想在大河與濟河兩河之間修城池也可以。

  不過,指不定那天洪水下來,就給你全掩沒了。

  千乘南北二城,也是建立在兩河之間,一片高地之處的。

  燕軍的第二軍、第三軍首尾相接,晝夜兼程,朝濟河滾滾而來。

  四月十一日從千乘出發,四月十三日午時,就到達了濟河邊。

  站在濟河邊上,望著這條緩緩流淌的濟河。

  左宗與胡歸良等燕國的將領們,都舉起望遠鏡朝對岸望去。

  在濟河的南岸,沒有發現任何一個齊軍。

  燕軍眾將都相互看了看,大笑起來。

  左宗對胡歸良道:

  “胡軍長,看來齊軍如今還沒有到來,這對我軍來說,是天大的好事。雖然我軍遠道而來,但現在還不是休息的時候。”

  “應該馬上讓我軍的將士們,搭建浮橋。待我軍過河之後,再安營紮寨,好好休整一下。你看,這樣安排可好”

  胡歸良聽罷左宗的話後,點了點頭。

  對左宗言道:“左軍長所言極是,在敵軍動向不明的情況下,我軍確實現在還不能休息。趕緊吧命令我軍在周邊村落征調舟船,砍伐樹木,搭建浮橋吧”

  按此時燕軍的軍律,征調民間舟船,在戰時是強製性的。

  但是必須給民眾出具憑證,待戰後給予民眾補償。

  七萬多的燕軍顧不得疲勞,在濟河北岸全開始忙活起來。

  對於軍隊來說,在這個時代,行軍打仗,如果遇到河流,就必須快速過河。

  避免被敵方半渡而擊,往往成為一場戰役勝負的關鍵。

  那要怎麽才能快速過河呢

  如果河水比較淺,行軍又很趕的話,可以直接截流而渡。這裏的截流不是堵水,而是說直接踏馬而過。而沒有馬的步卒則隻有撐著長槍、或者牽著繩子慢慢趟過去。

  當然這樣非常危險,一旦遭遇敵襲,混亂之中極易摔入急流,輕則被衝走,重則溺斃,就算僥幸活下來也很容易生病。但是沒辦法,出門當兵就是這麽苦。

  如果河水比較深,又比較寬,那就隻有坐船過去了。

  但如果士兵太多,輜重車與馬匹又太占地方,渡船往往是不夠的。一趟一趟來回得運幾十次,則更容易被敵方半渡而擊之。

  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搭橋。有船的話可以搭浮橋,沒船的話可以搭吊橋。

  這個時代,華夏搭建浮橋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詩經大雅大明記載:“親迎於渭,造舟為梁。”這裏所記載的事,就是周文王姬昌為娶妻,在渭河上架設浮橋的情形。

  浮橋就是用舟船代替橋墩,在上麵鋪設木板而搭成的臨時橋梁,又稱“舟橋”。

  而所謂吊橋,就比較麻煩一點。

  首先得派善水者,攜帶軍中粗大繩索遊到對岸,然後兩岸把繩索立起固定。

  接著士兵們砍伐竹木,製作成木筏擺放在繩索上,做成吊橋。如果附近沒有樹林,那麽就用長槍作為臨時材料,捆起來放在繩索上,然後在上邊鋪設衣甲作為路麵應急。

  為了避免被半渡而擊或者敵人設伏,吊橋造好後不會全部過河。

  而是先派選鋒精銳部隊過河,然後擺好陣型,警戒保護後邊渡河的部隊。然後每過一隊,就占領有利地形,擺一隊陣勢,依次過河。

  當然,吊橋的話很不安全,並且也無法運送大型輜重車。

  所以有船的話,最好還是搭設浮橋。

  就在燕軍的第二軍與第三軍,在濟河北岸搭建浮橋的時候。

  齊軍主將達民率領的十五萬大軍,也星夜兼程,朝濟河南岸而來。

  本來達民是親自率領著五萬齊技軍,在前方為先鋒的。

  但是,這支由“官二代”們統領的齊技軍,現在已經與普通齊軍沒有什麽兩樣。說句難聽的話,甚至連普通齊軍都比不上了。

  剛開始時候的行軍還是可以的,在接近濟河還有一百多裏地的時候,大家都走不動了。

  齊軍主將達民這個氣呀這還是聞名天下的齊技軍麽

  本想強行命令前行,可是一看齊軍將領,士卒們的樣子,說不出話來了。

  你怎麽說每個士卒乃至將領,一個個東倒西歪,步履蹣跚。

  達民的副將王聽,跟隨達民多年。

  一看主將達民的表情,就知道達民心裏在想什麽。

  副將王聽上前,對達民道:“將軍,讓我軍休息一晚上吧。如果再讓他們晚上行軍,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弄不好會“炸營”的。”

  聽罷王聽的話後,達民長歎一聲,對副將王聽道:“本將沒有想到,隻短短的二十餘年,我齊國的齊技軍,居然會變成如此模樣你看看,這天還未黑呀”

  副將王聽搖了搖頭,對主將達民道:

  “將軍,太後與王上,讓後勝掌管我齊技軍唉奈何呀”

  達民無法,隻能命令齊軍休息。

  達民不知道的是,就是因為齊軍這一晚上的休息,卻決定了此場戰役的最終結果。

  從十三日的午間開始,一直到十四日的清晨。

  做為燕軍先鋒大軍的第二軍與第三軍,乃至各軍的工兵,全體將士都沒有休息。終於在濟河上架起了兩座浮橋,兩座吊橋。

  當這四座浮橋與吊橋放下最後的一塊木板後,左宗與胡歸良等燕軍將領,全部瞪著紅紅的眼睛,大笑了起來。

  左宗高興地對胡歸良道:“胡軍長,我軍先過。你軍先休息警戒,隨後過來。”

  首先過河的將士,是要嚐受風險的。

  如果這個時候,敵軍突然出現,你就要拚命頂住,掩護後續的大軍過河。

  胡歸良也沒有推辭,對左宗道:“左軍長,就這樣安排吧。”

  左宗翻身上馬,對身旁的傳令官道:

  “命令我第二軍,快速通過濟河。戰馬輜重從浮橋上通過,其他將士從吊橋上通過。”

  “諾。”

  一直到中午時分,第二軍全軍渡過濟河。

  並開始在濟河的南岸安營紮寨。

  到了下午,第三軍也開始渡過濟河。

  而與此同時,休息了一晚上的齊軍,也快來到了濟河南岸。

  雙方的斥兵都發現了對方,都趕忙策馬向自己的主將稟報。

  齊軍斥兵騎兵來到主將達民的麵前,稟報道:

  “將軍,前方發現燕軍,燕軍已經渡過濟河,現在已經在南岸安營紮寨。據探報,後續燕軍正通過搭建的浮橋,源源不斷而來,人數不知。”

  達民吃了一驚,吩咐道:“繼續打探燕軍的動向。”

  “諾。”這個斥兵策馬而去。

  等稟報訊息的斥兵走後,老將達民閉上了雙眼。

  兩行渾濁的淚水,從眼眶之中滾落而下。

  而此時正在濟河南岸的左宗,也得知了齊軍到來的消息。

  心中也吃了一驚,對自己的副將道:

  “真是天佑我燕軍呀我軍要是再耽擱一天,不,是半天,再想過河就麻煩了。”

  左宗的副將點了點頭。

  而此時,齊軍主帥達民也知道了燕軍是昨晚才搭建好浮橋,今日才渡過濟河的。

  無不後悔地對副將道:“早知如此,我軍就不應該休息一晚上呀”

  自古以來,在戰場上,時間都是做為取勝或敗北的重要因素。

  無論你做怎樣的估計,都不為過分。

  達民率領的齊軍主力,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提前趕到濟河的南岸;而王石率領的燕軍,則克服了重重困難,率先渡過了濟河。

  這一來一往之間,戰役勝負的秤杆,已經開始朝燕軍一方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