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濟河(上)
作者:山中老犬      更新:2020-07-11 13:23      字數:2939
  齊軍主帥達民,很是憂慮。

  自三月下旬,自己接到君王後的詔令,被任命為齊都臨淄的主帥後。

  達民來到臨淄東北方秦周城,開始召集軍馬,加固城池。

  這個時代,突然間召集大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孫子曾曰:“力屈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齊國此時的精銳之師,不在臨淄。

  田單十餘年前,率領著十萬增援趙國的大軍,才是齊國的精銳之師。

  但現在這十萬精銳之師,自田單去趙國之後,被齊國朝堂分解。

  分別駐守在北都高唐,以及南長城附近。

  但不管如何,在近四月中旬的時候,達民所率的十五萬大軍總算是到齊了。

  達民知道軍情緊急,在大軍到齊之後,馬上下令召開了軍事會議。

  看著廳內的齊軍將領,已經五十多歲的達民緩緩說道:

  “各位將軍,此番燕國大舉興兵,犯我齊國。此戰,事關我齊國的生死。本將軍在此言明,不管爾等出身而處,在此國難之際,如果誰違反軍紀,本將必軍法從事。”

  聽著主將達民,殺氣騰騰的話。

  廳下許多出身王室貴勳與朝堂眾臣的齊國將領,大氣都不敢吭。

  身上乃至頭上都冒出汗來。

  前段時間,這些將領的家人乃至親戚,都前來向主將達民求情,希望達民能網開一麵,讓他們這些將領能夠不上前線。

  沒想到主將達民,根本不賣這些將領家人與親戚的麵子。

  反而對這些前來求情的人道:“國家養士百餘年,正是爾等子弟為國效力之際。誰再敢前來求情,本將就安排其子弟,第一個到前陣與燕軍廝殺。”

  達民看了看廳內眾將的表情,內心暗暗歎氣:

  “這些將領的精氣神,離二三十年前齊國的眾多將領,可差的太多了呀”

  但此刻,不是想這些問題的時候。

  達民又道:“諸位將軍,我軍要擊退燕軍對我齊都臨淄的進犯。最為關鍵之處,就是必須要守住濟水河,遲滯燕軍的進攻。”

  “故此,本將命令,我軍明日即可北上,兵發濟河。爾等下去,要整理軍備,安置好士卒,鼓舞士氣,不得有誤。”

  齊國的眾將領,一起躬身道:“諾。”

  四月十一日,齊軍兵出秦周城。

  目的很明確,就是想利用臨淄北部的濟水河,阻擋燕國的南路大軍。

  在達民率軍剛出秦周城,在城外的丘陵之處,一個打扮為農夫模樣的大漢,對身旁的兩人說道:“齊軍已經出動,馬上把此訊息上報給王石將軍。”

  “諾。”

  這個大漢,就是燕國情報局的局長黃勇。

  不一會,幾隻鴿子在丘陵之處,騰空而起,飛往了北方。

  在樂間率領東路大軍,攻打即墨城的時候。

  王石率領著南路大軍,已與胡歸良的第三軍在千乘匯合。

  千乘城外的燕軍軍營,燕軍各部整裝準備,燕軍將領齊聚主將王石的中軍大帳。

  帳外,士兵擁擁攘攘;帳內,氣氛嚴肅緊張。

  在中軍大帳的左側,掛著一幅齊國的地圖。

  燕軍主將王石,站在這幅地圖旁,目光注視著南部的濟水河,久久未動。

  此時,燕軍已經知道,齊國十五萬大軍已經從秦周出發的消息。

  如果齊軍率先到達濟水南部河畔,以此來阻擋燕軍,後果不堪設想。

  濟水河在這個時代,可不是姬康前世中那條時斷時續的小溪流。

  而是被稱為天下四大河之一。

  濟水河地位,在這個時代非常煊赫。

  天子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嶽和四瀆。

  相傳,在遠古時代,黃帝與蚩尤曾在濟水河畔作戰,因蚩尤能十裏吐霧,黃帝打了敗仗,退到太乙池王屋山的主峰天壇山上。

  黃帝“清齋三日,登山至頂,於瓊林台禱上帝破蚩尤。帝遂敕王母降於天壇”“王母乃召東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黃帝依命殺蚩尤於冀,天下乃無不克,海內安然”。

  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黃帝都到天壇上設壇祭天,故名曰天壇山。這也是姬康前世,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真正來曆。

  可以這麽說,濟水在華夏曆史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也成為炎黃子孫的象征地。

  爾雅中提到的四瀆,分別為:江、河、淮、濟。

  “瀆”就是大江大河的意思,而“濟”指的就是濟水河。

  尚書夏書禹貢中這樣記載:“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邱定陶北,又東至於菏菏澤,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

  濟河綿延千裏,河水滔滔,寬度最窄之處也有六七十米。

  正好從陶邑的北部開始,繞了一個半圈,把臨淄地區護在其中。

  平時河麵之上,齊國的舟船往來不息。

  濟河,可以說是齊都臨淄的一道天然屏障。

  二十多年前,樂毅伐齊,兵臨濟水河畔。

  齊國主帥觸子,剛開始就準備在濟水河南岸布防,阻擋燕軍。

  燕軍主帥樂毅,當時就非常發愁,強攻濟水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沒想到的是,齊湣王反而讓觸子率領齊軍北渡濟河,從而被燕軍大敗。

  要知道,在任何時代,大軍渡海、渡江、渡河都是極其容易遭到敵軍的攻擊的。

  孫子兵法中,就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做“半渡而擊之”。

  意思是說,要趁著敵方渡河到一半的時候,發動攻擊。

  此時敵方首尾不接,行列混亂,援軍又被大河阻隔,所以很容易將其殲滅在岸邊。而如果這個時候不出擊,等敵方全部渡河站穩腳跟,要取勝就沒那麽容易了。

  王石看了半天地圖,轉過身來,對燕軍的眾將領道:

  “我軍必須要在齊軍主力到達濟水河畔之前,渡過濟河。如果齊軍搶先到達濟河的南岸,我軍再想強渡濟河,可就麻煩了。齊軍可不是宋襄公,是不會有“宋襄之仁”的。”

  聽完主將王石的話後,副將武陽靖等燕軍將領都麵色嚴肅起來。

  王石口中所說的“宋襄之仁”這個典故,來自與宋楚兩國的“泓水之戰”。

  當時的宋國非常強大,與南方楚國爭奪中原霸權。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六百三十八年。

  宋楚兩國,交戰於泓水故道約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河畔。

  楚軍開始渡泓水河,向宋軍衝殺過來。

  大臣目夷對宋襄公道:“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楚軍必敗。”

  宋襄公卻道:“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麽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布陣。

  目夷道:“我軍可以進攻了。”

  宋襄公又道:“我軍是仁義之軍,等他們列好陣地再戰。”

  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兵一衝而上,大敗宋軍。

  宋襄公本人屁股上也挨了一箭,流血過多,重傷而亡。

  王石扭頭看向了胡歸良與左宗二人,下令道:

  “事不宜遲,我大軍必須盡速前往濟河,征集舟船,搭建浮橋。左將軍、胡將軍,你二人馬上率領第二軍、第三軍,率領各軍的工兵團,即可前往濟河。”

  胡歸良與左宗二人,一起躬身領命:“遵令。”

  現在在燕國各軍,均有工兵團的配置。編製如下:一軍配備一個工兵團,一師配備一個工兵營,一旅配備一個工兵連。

  而燕軍主帥王石,這是把各軍的工兵部隊都集中起來,交給了第二軍與第三軍。

  畢竟這兩個軍,是燕國最為強大的快速打擊軍團。

  在齊軍主帥達民率軍北上的同一天,燕軍的第二軍、第三軍就攜帶著眾多的工兵部隊,也從千乘南城出發,朝濟河而來。

  在濟水河的南北兩端。

  燕、齊兩國的大軍形成的兩條長長的洪流,即將在濟水河畔匯聚、碰撞。

  王石與達民這兩位主帥都明白,誰先到達濟水河,誰就掌握了此戰的主動權。

  爭奪濟水河的控製權,事關兩軍的生死也事關燕、齊兩國的前途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