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章 生計謀愛戴百姓,迷途路肆意斂財
作者:木若水      更新:2020-03-02 16:41      字數:3307
  表麵上,譚知縣用女色一時擺平了於甫,可自打汨花走後,人家林虎也跟著攀高枝去了,哪還把譚知縣放在眼裏,林虎可是譚知縣的財神爺啊!

  譚知縣如此愛財,這下可謂自斷財路,單靠朝廷那點俸祿哪能滿足他的心理,氣了好一陣才緩過來。

  這天,譚知縣在衙門裏安排好當班衙役的差事,品茶犯愁,心想東江縣不能待下去了,這裏沒油水可撈,是得花心思考慮調任一事了。哎,可是銀子也花了不少,就是沒個動靜。

  這時,恰好師爺走了過來,好像看出了譚知縣的心思,口中道:“老爺,還在為林虎的事不愉快呢?”

  譚知縣歎口氣道:“哎,倒也不是,眼看著我都這把年紀了,總不能還在這縣太爺的位置是待著,我還能做幾年官啊!”

  師爺道:“老爺,於大人那邊您也使了不少銀子了,怎麽不見有動靜呢,按理說,朝廷各地每年都會有空缺,他於大人要是說句話,怎麽著也該輪著您了吧!”

  譚知縣道:“嗨,快別提他了,你隻是聽他嘴上說說而已,這老家夥一心隻惦記著自己進京一事呢,哪裏還惦記過我。再者,咱們給他的那些銀子,也就夠塞他牙縫,哪裏還夠上邊活動,能保住現在這個位置已經不錯了!”

  師爺道:“老爺說的也是,不過話說回來,於大人這邊肯定一時還不能斷,說不準哪天他進了京,他的位置可就空出來了,到時候可指著他在萬歲爺身邊說話呢!”

  譚知縣道:“現在也隻好如此,再往上走我們也夠不著人家啊,”

  師爺道:“老爺也不必如此犯愁,事在人為嘛,也許隻是時間問題,該來的總會來的,”

  譚知縣道:“是啊,也隻能這樣了,也不知有沒有這個命,管不了那麽多,剩下的也隻能看天意了,”

  接著繼續道:“不過這上下周全一番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呐,上哪籌這麽多銀子啊!以前林虎在的時候,時不時還惦記著本官,如今大不同了,衙門一年的開銷實在是大,一年到頭也剩不了幾個子,”

  師爺眼睛一眯,道:“老爺,在下倒是有一愚見,不知當講不當講,”

  譚知縣道:“噢,但說無妨,”

  師爺一縷胡子道:“這事倒也不難辦,現如今已是盛夏之時,酷暑難耐。曆年來,每到這個時節,時常會有瘟疫發生,有時還伴隨著渾澇災害,老爺您自是愛戴百姓……”

  師爺停頓一下繼續道:“老爺,我們不妨去那騰雲閣請來道長舉辦一場醮祭,為百姓避邪祛病、禳毒辟兵、祈求健康。這般積德行善的好事,想必各商鋪掌櫃的都不會推脫,買賣越大,越是樂意出銀子。不管銀子多少,起碼老爺為百姓做了一場善舉,積德累善,”

  譚知縣道:“這到也是個辦法,可又有不妥之處,他們每年的賦稅已經很重了,再者,端陽節剛過不久,都已經送過東西了,這樣一來,恐怕又要遭到百姓的不滿,告狀鬧事,這豈不是給我自己挖坑跳嗎?”

  師爺道:“老爺不必擔心,暫且告知百姓,給他們免去來年的賦稅。到時候我們再找合適機會給朝廷上奏折子,懇請皇上開恩,減免東

  江縣一些賦稅便是。老爺誠心為百姓做事,百姓也自會理解,”

  譚知縣思忖一會道:“就按師爺說的辦吧,你盡快擬一張告示,張貼出去,另外,速派人去騰雲閣請道長一道前來,商議醮祭一事,”

  “不,還是本官親自去那騰雲閣吧,你差人備轎,”譚知縣又改口道。

  師爺道:“老爺,我這就去辦,”說著,一麵派人備轎,一麵備好筆墨紙硯,刷刷點點寫了起來。

  師爺的自然是好,告示大意是“盛夏酷暑,衙門心係百姓,不日,將在騰雲閣請道長舉辦一場醮祭大典,為百姓消災祈福,這是善舉之事,望眾周知。”

  告示張貼出去,百姓們聚在一起圍觀熱鬧,知其大意。平日裏,譚知縣沒給大家留下什麽好形象,所以一開始,百姓們都還以為看走了眼,人群中不發出懷疑的聲音“這不會是別的地方的告示給貼錯了吧”,“就是說嘛,咱們的父母官何時有過這覺悟”,待仔細觀看幾遍,方知確認無誤,百姓們一時驚掉了下巴,難得譚知縣還惦念著百姓,實屬不易。有人動容至極,落下眼淚,人群中歡呼雀躍,高聲呼喊。

  譚知縣的轎子一路顛簸,頂著大太陽,去往那騰雲閣,譚知縣在轎中閉目養神,思緒萬千。

  轎子自然是上不去山路,譚知縣被下人攙扶著往山上走。

  但見遙山疊翠,碧水澄清,奇花異草,爭芳鬥豔,柳絲拂地,風和日暖。

  這番場景,譚知縣一時心情大好,到覺得不費氣力,一路來到那騰雲閣宮觀前,一麵往宮中走,一麵派人去通報道長。

  但見挺拔翠柏,齊雲青鬆,石階向天,宮殿參雲,好一個清靜無為去處。

  譚知縣麵現三清天尊,紫微北極大帝,二十八宿星君,三十二帝天子……。頓覺自己如同那塵埃,不敢妄想,不敢妄為。

  不一會,幾位小道士跟隨道長前來迎接譚知縣。三官殿,財神殿,藥王殿,救苦殿,玉皇殿,三清閣四禦殿,文昌殿,龍虎殿純陽殿……在道長的陪同下,譚知縣依次焚香跪拜,一時清心除煩,身臨其中,忘乎所以。

  之後,譚知縣被道長邀請去道觀中歇息,道長打坐,微微閉眼,開口道:“道家主張道法自然,大道無為,大人此次前來,不光隻為跪拜眾神而來吧?”

  譚知縣回話:“噢,久聞道長高名,卻因福薄緣淺未能相見尊顏,今日有幸來這騰雲閣和道長結緣,道長果然仙風道骨,名不虛傳。”

  譚知縣停頓一下,一時間,卻動了私心,遂開口道:“這一來,我雖為一方父母官,在官場也算曆經多年風雨,現今雖年事已高,可人準想著往高處走,至於官職升遷一事,還請道長指點迷津?”

  道長停頓片刻,開口道:“人生,很難稱心,生活,很難如意。所謂世間名利,皆是過往虛無,若偏意執著,反會把自己逼向絕路。大人是朝廷命官,身負君命,當以君恩似海,百姓安居樂業為己任。一紀三番下界,性正直,凡事依公。”

  道長停頓一下,繼續道:“父母一念人成形,菩提原是覺有情,悟徹人根證大道,宏誌方能登雲誠。

  ”

  道長的話,讓譚知縣雲裏霧裏,不知法師是何意,又不敢繼續問下去,隻好就此做罷。

  過了片刻,才又開口:“這二來,是為百姓而來,近日裏,酷暑難當,田地又幹旱少雨。往年這個時候,常伴隨瘟疫發生,人和牲畜皆因此死傷遭罪,想請道長做場醮祭大典,祈福消災保民,邦國安泰。”

  道長回話:“大人做此等善舉之事,何需愁那官職升遷一事?”

  譚知縣漏出尷尬一笑:“我等隻是凡夫俗胎,身在這名利場中迷途,一時間愚昧,讓道長見笑了,”

  法師道:“醮祭大典自然是好事,待我挑選良辰吉時,下山設立法壇,請來祖師爺神位,受百姓們供奉,”

  譚知縣作揖道:“本官替東江縣所有百姓謝過道長,本官這就回去挑選場地,由道長設壇,焚香。”

  譚知縣說完,告退出門,回往那那衙門,沒敢耽擱片刻,速派人挑選好寬闊場地,收拾幹淨利落,等道長下山。

  道長挑選良辰吉時,不日,由一眾道士陪同下山,譚知縣自是以禮相待,道士去往事先找好的場地設法壇,擺香爐。

  師爺一麵張貼告示通知百姓,一麵派人在顯眼的地方放置好功德箱,百姓們歡呼雀躍,高興不已。

  待一切準備停當,道長拿上祖師的法器,在譚知縣,大小做買賣掌櫃的,還有一眾百姓的簇擁下,去往那騰雲閣請祖師神位,以來供奉。人群浩浩蕩蕩,場麵甚為壯觀。

  待請來祖師爺神位,便是醮祭的頭一天,百姓們打彩門、壘灶堂、起天壇,請各路神仙。設鬼魂壇,接四方鬼魂與本家的孤魂野鬼。

  第二天淩晨兩三點,東江縣已經開始熱鬧起來。廚房的人便開始忙著做早飯,人們匆忙吃點東西後開始迎香。

  成片上百人排著長長的隊伍慢慢的走著,隊伍前麵的人手捧祖師的牌位,抗著祖師殿前的法器家什,後麵的人則懷裏抱著彩旗。

  醮祭的隊伍一路上則是逢廟便進、遇神就拜,沿途的人紛紛用自己手中的香換下祖師香爐上的香,隨後插在自家的香案上或是自家的院子裏、牆頭上,寓意祖師爺已被請到了本家,一家老小已在祖師爺的庇佑之中。

  到夜幕之時,百姓們再次排起長長的隊伍,鼓樂手敲打起家夥事,從祖師爺殿前出發,道路沿途兩側鋪出一條用油燈做成的長長的路燈,迎請各路神仙鬼神、亡故祖先的靈魂以及屈死冤魂到設好的天壇、地壇就坐,觀看醮祭,受人供奉,人神共慶,一同保人們平平安安。

  次日上午時分,開始迎寶、敬獻貢飯。到了晚上掌燈時分,九曲上的燈被點了起來,人們又開始圍著燈場轉,道士與手拿法器彩旗的人走在前麵。百姓們跟在後麵,人們圍著九曲燈場外圍走上三圈,然後進入九曲中,轉來轉去,直至所有前來轉九曲順心的人都走過。

  醮祭結束後,人們又點起兩排長長的地燈,送走那些被請來參加醮祭的各路神仙妖怪和死去的亡靈。

  待一切結束,功德箱收回,譚知縣拖著疲倦的身軀,迎請道長和道士們,盛情款待之餘,滿心隻是惦記那功德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