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混亂年代》
作者:名不可簡      更新:2020-05-17 14:03      字數:2215
  毋庸置疑,世界很混亂,我們身在其中,總會有身不由己的一天。

  大勢如此,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看不清大勢的人,注定會被時代拋棄,從此走上悲劇的人生。

  撥亂反正需要堅定的意誌、正確的方向和過人的手段。還好我們的民族從來不缺有擔當、敢作為的英雄豪傑;從來不缺見擁有大智慧、大情懷的聖賢。

  《混亂年代》就是這種指導思想下的產物。當然並不是要深度還原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而是要用借古諷今的手法,來描述思想領域衝突的災難性後果。

  計劃中的《混亂年代》,一共有三個主要篇章,分別介紹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還有星際時代的黎明征伐。

  自從我們的民族步入封建文明社會以後,經過夏商周三代的繁衍生息,逐漸發展壯大,人口暴增。

  原始的生產方式已經駕馭不了眾多的人口,持續幾百年的變革就從產生。在那個思想混亂的年代,在無數條人命的澆灌下,最終始皇帝將天下統一,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

  此間先賢們對人性的認識和開發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同時也為統一的天下觀貢獻了智慧的土壤。

  就這樣,起起落落兩千多年的時光悠然而逝。

  我們的民族又到了一個新的關口,還是生產方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潮流,激烈的變革在所難免的發生了。

  和以往改朝換代不同的是,此次變革中的軍閥混戰,充滿了思想文化層麵的衝突,第一次出現了文化自信危機。這讓這場變革顯得更加慘烈。

  數千萬人死在了新的生產方式下麵,傳統的天災人禍在這場變革中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完全沒有了往昔的神威。

  還好,在麵臨變革的時候,我們的民族總有那麽一小撮人,擁有堅定的意誌,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抱負,帶領成千上萬的普通百姓,拯救民族與危亡之間。

  山川地理條件已經決定了我們民族的品格,自強不息,永不放棄。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終於重新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我們的天下觀也漸漸的回歸了。

  可是另外一場更大的危機,卻在不知不覺間發酵了。

  這次的危機引起的變革,恐怕會遠遠的超過前麵兩次的大變革。雖然前麵兩次的變革,我們都挺過來了,可是這場即將到來的變革,關乎了人類的生死存亡。

  以往的變革,隻不過是我們自己族群之間的整合和發展,歸根結底,使用的能量等級不過是機械能和化學能這一層次。

  而即將到來的變革,從能量等級上來說,就遠遠的超過了以往曆次變革。

  核能,這個高等級能量,已經是這場可以預見的變革的主力能源支持了。

  我們人類自身儲備和利用的能量在核能麵前簡直不值一提。這就注定了這場變革的危險性和未知性。就算我們用底線思維來思考這場變革所能帶來的毀傷效果,很多時候得出的樂觀結論都是人類重新回到石器時代。

  不樂觀的結果,那就更不用說了,從此人類這個智慧物種在地球上消失。直到千百萬年之後,另外一個智慧種族重新主宰地球。

  當然,這都是壞的一麵,好的一麵就是,在這場變革之後,我們人類終於走出了搖籃,開始踏足更加廣闊的宇宙空間。

  可是在科學技術停滯的年代,變革成功的僥幸成分估計占比會很大。

  當然我們不怕失敗,可是我們失敗的後果能不能承擔,並不全都取決於我們自身。外部環境的影響會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麵。

  貪婪的商業海盜民族,對於人命的敬畏,從來都是一句空話。在沒有解決我們統一思想這個大問題之前,失敗就意味著絕望。

  畢竟這個時代的成產方式決定了,地球已經不再廣大,中央舞台也不在平坦堅實,起起落落之事也會時常的發生,站在這個舞台上,容不得失敗。

  隻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外一個勝利,自信和從容逐漸成為常態,從上到下的人民成為天然的屬性,心胸和氣魄籠罩全球,直到徹底將中央舞台固化,民族文化的高峰聳立在地球之巔。

  從所謂的天下之巔,到地球之巔,這也是一種文化自信和文化擴張。

  歸根結底,還是先進和落後之間產生的自然落差。

  科學技術能夠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但是不能決定生產力的走向,是向上走,還是向下走,是對人有利,還是對人有害。

  這就是《混亂年代》第三篇需要著重討論的問題。

  畢竟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和民國時期的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都被許許多多的人解讀過了,在這裏就不詳細的描寫了。

  當然相關的作品還是會製作的,而且不限類型。文字,影視,舞台劇,等等一切有益於解讀的方式。

  事情多了,衝突就多,衝突多了,就有了戲劇性。有了戲劇性就有了人物的個性,有了人物的個性,就有了人性的展示,有了人性的展示,就能引起人的感情共鳴,一旦一起感情共鳴,那麽這部大眾作品就算是成功了。

  作品的表現方式,和事件的描述視角往往會是平庸和優秀的分水嶺。同樣一件事情,有的人就能夠寫出《三十六計》,有的人卻隻能感慨“好卑鄙”,有的人甚至連看懂都成了一個問題,還有的人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卻不言也不語隻是心中卻開始思考“何為人?”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隨著文字的發展和完善,經曆可以被很好的記錄與積累,人類的心智也越來越複雜,所謂的“智慧”也在逐漸的增厚,想的越來越多,對世界的認識也越來越感性。

  總之一句話,想得多心累,構成了《混亂年代》前兩部分的基礎思想。

  就好比任何一件事情,在心思複雜的人看來,充滿了複雜性,在心思簡單的人看來,非常的簡單。都是同樣的事情,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偏差?恐怕就和經曆事件的那些人的思維方式有關係了。

  如此看來,讓人心回歸自然,恐怕是我們接近真理,走出搖籃的關鍵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