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開戰 ◇
作者:一七令      更新:2022-09-12 09:48      字數:3223
  第127章 開戰 ◇

    ◎瘋狂的物價◎

    王從武表示, 這件事情還是頗有難度的。

    蕭瑾聽罷又收了勢在必得的臉色,轉而道:“說著玩的,你想怎麽打就怎麽打, 隻有一點, 不可拖的太久。”

    戰事越久,民生也就越艱難。

    王從武自然應下。兩人又商議了好半天,將戰前該安排的地方都已經安排的差不多了。

    蕭瑾做出聯合燕國攻打齊國的打算, 對他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心裏壓力。夏國一向以仁善示於人,這麽多年從來沒有主動挑起過戰事。如今這樣做, 要不了多長時間他的好名聲就會被親手打破。

    不過這也沒辦法。

    蕭瑾從前也恨打仗,如今他卻變成了自己從前所憎惡的樣子。且他還不得不如此,如果他不主動出擊, 等著他的就是齊國人的報複。

    蕭瑾隻能默默地在心底道了一句抱歉。願隻願這場戰事能早些結束最好,或者齊國直接投降, 免去戰亂之苦,也免得生靈塗炭。

    賀辭離開之後,夏國便正式開始練兵了。

    王從武每日將這些新兵往死裏練,他整日忙的不停, 除了新兵這件事情, 之前進的那批武進士也終於展露了頭角。

    王從武是個務實的人, 覺得他們既然被選上來,那就得老老實實在戰場上上陣殺敵的。因此交給他們的也是些快速製敵的法子, 也讓這些人每天都進步神速。

    各地的百姓雖不知情況, 卻也能偶爾看到有軍隊從當地走過, 或說是從襄陽過來的, 或說是從兩廣過來的, 去的都是東京路, 也即他們從齊國手裏搶過來的那幾個州。

    這些人對外都說是為了墾荒,就是不知道墾的是哪片荒地。

    朝廷瞞得緊,普通百姓哪裏知道戰事將起呢?每日仍然做自己的事情罷了。這也真是蕭瑾看到的,他並不希望有過多的百姓介入這件事情當眾。

    可普通百姓不知,但遠在兩廣的蘇仿卻從京城裏寄過來的信當中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他也憂心此次的戰事,可他與東京路那邊相隔甚遠,便是想要幫忙也是有心心無力。蘇仿思來想去,發現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好兩廣這片糧倉,給前線足夠的軍糧支撐了。

    想到這裏,蘇仿就不得不佩服其他們聖上的遠見了。兩廣這局棋布的甚妙,對外不顯山不露水,可誰又能知道這竟是一塊寶地呢?

    蘇仿正在想事兒,外頭忽有一人進來,掀開簾子道:“蘇大人,外頭來報說淩波縣的占城稻已經種下,您可要去看看?”

    蘇仿立即起身:“去瞧瞧吧。”

    他不能在聖上跟前提他分憂,便隻能將這些細碎的小事做好了。

    待三個多月後,這一茬的占城稻收獲,定得第一時間運送到臨安。

    蘇仿身處兩廣尚且憂心,更不必提正在東京路的顧準南一行人了。

    墾荒這種事,瞞得過別人,可瞞不過底下的知縣、縣令。他們不傻,也有一定的敏銳度,這樣大批大批的軍隊駐紮在城外,怎麽看都不像是墾荒的。謝明月等百思不得其解,被那陣仗又嚇得不輕,整日裏疑神疑鬼的,最後實在按耐不住,一起過來尋顧準南要答案了。

    他們不知道的事情,顧大人總歸是知道的。都這麽久了,難道他們還能看不出來顧大人簡在帝心嗎?

    顧準南深知內情,但是他當然不會告訴他們,是聖上答應了聯合燕國滅齊的,隻是委婉地指出了齊國如何陰險狡詐,主動寫信給燕國皇帝,欲同燕國聯手,共滅夏國。

    一語畢,這些過來問事的都怒了:“這齊皇簡直欺人太甚!”

    顧準南點了點頭,語氣都帶著些無可奈何:“齊國仗著勢大從未將夏國放在眼中,如今咱們賺了他們一點錢,便更視夏國如眼中釘。可咱們也不是好欺負的。好在燕國皇帝與咱們交好,主動派人將齊國的書信送來,又言辭懇切地表示兩國可以聯盟,共同抵禦齊國,這才有了今這一出。”

    周宜咬牙切齒:“齊國真是死不足惜。”

    “可不是麽,竟然還敢算計咱們,之前吃的教訓都還沒吃夠是吧?”

    “東經路一帶本來就是夏國的,被他白白站了這麽多年,咱們也隻是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憑什麽要給他們臉?”

    群情激憤,顧準南伸手壓了壓,示意他們安靜,又說:“此時雖是齊國意圖不軌,又挑釁在先,但是畢竟戰火還沒點起來,若是叫人知道咱們提前派兵駐守在東京路一帶,難免又會惹來非議。別人興許不會說,但是齊國肯定又會有風言風語的,傳回來實在是不好聽。所以……”

    顧準南給了他們一個眼神。

    共事這麽久,謝明月等人怎會看不懂?許多事情無需明說,心知肚明就行了。

    回去之後,幾個同年的進士便開始有所動作了。都是從顧準南手裏走過一遭的人,對潑髒水這回事情已經是信手拈來了。

    不過兩三日,齊國在東京路一帶就已經臭名昭著了,各種難以描述的髒水都潑向了齊皇,有的說他暴躁易怒,將有功之臣流放在外,白白賠了齊國最強一名將軍;有的說他寵妾滅妻,將賢妃給寵的無法無天,連帶著賢妃所生的二皇子也被養歪了,喪盡天良、壞事做盡;有的說齊皇輸不起,因為割讓五州一事耿耿於懷,絞盡腦汁想要把東京路要回去;更有人說得離譜,道齊皇酷愛美色,卻因為貪戀美色傷了身子,以至不舉,證據就是齊國皇宮近兩年竟然沒有一個宮妃懷孕。

    這不是更能證明齊皇已經不行了嗎?

    這些流言傳得沸沸揚揚,半真半假,所以更叫人聽得欲罷不能了。

    皇家的事兒試問有誰能不好奇呢,且東京路許多人原先都是齊國人,對於齊國還是抱有一兩分好感的,可聽了這些亂七八糟的話之後,忽然覺得齊國若是哪一日真被人滅國了,那也是他罪有應得,何該如此。與夏國沒什麽相幹的。

    夏國的謠言隻在東京路起了作用,等被人揭露之後捅到了齊皇跟前。

    可以想象齊皇當時有多憤怒。

    他多看重自己名聲啊,這夏國人編排他寵妃,編排他兒子也就算了,竟然還敢編排到她身上來,說他,說他……唉,晦氣!他才沒有不舉,他好得很!

    一連幾日,不論是大朝會還是私下召見,這些大臣們的目光忽然就沒有那麽正經了,開始掃齊皇的下,半,身。

    齊皇怒不可遏。他實在是受不了這個委屈,轉頭決定三日後便讓大軍先行開路,率先渡河,渡河之後再裏應外合。定要把夏國人殺得屁滾尿流!

    不過,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自然也有他的道理。齊國從來就不缺士兵,他們缺的是軍備,是糧草。他說沒有足夠的物資支撐,齊國怎可能這麽久來一直穩坐高位?

    齊皇沒多久就已經下了令,他直接忽略了方丞相一幹人等,偏執地用紙幣來購買糧食跟刀劍,或者就算是鐵廢塊也可以。

    結果收效甚微。

    在民間鐵器有多珍貴不用多說,便是朝廷拿著錢過來收。也收不了多少。至於糧食之類,更是倒了大黴了,糧食價格雖然跟夏國比起來還是高了許多,尤其是如朝廷又急著用糧,不少大賈便坐地起價。

    這當然是為了賺更多的錢,不過他們還是失策了,因為這回朝廷付得不止銅錢,不是金銀,而是紙幣。

    不少人被惡心壞了。

    可這紙幣既然已經收過來了,不把它用掉豈不浪費?

    於是,齊國印的錢來越多,被花掉的錢也越來越多,一下子多了這麽多流通的錢,尋常物件價格也開始上漲了。

    最直觀的是饅頭的價格都漲了。

    方丞相越看越心驚,越看越害怕,但齊皇根本不明白他害怕他點勁在哪裏,甚至還覺得他杞人憂天。

    在齊皇看來,憑他內部有多大的矛盾,隻要有一場勝仗,一切都能迎刃而解,毛頭也會轉借給別的國家了。

    齊皇動作極快,不過半個月的時間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他沒有刻意等誰,燕國那邊齊皇已經放棄了。他的書信送去這麽久,也沒個回音,想來燕國是不屑與他們合作的。事實上,若想合作早就派人過來了,哪還用得著等到現在呢?

    可齊皇依舊覺得不要緊,就算沒有人幫襯,他們照樣能拿得下夏國!

    齊皇一派不過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已經準備妥當,眼下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他們等得就是一個最合適的時機,徹底挫掉夏國的氣焰!

    隻是他們卻不知,夏國那邊也已經做好了迎敵的準備,火炮都已經架起來了,士兵也都操練好了,隻等著他們自投羅網。

    兩邊都在試探,都在躍躍欲試,卻都不敢先發起戰爭。就在焦灼之中,齊皇忽然得到消息,說是燕國突然有異動,已經有不少軍隊在邊境肆意作亂亂了。

    齊皇立馬亂了,他正要與夏國開戰呢,眼下燕國橫插一腳是什麽意思?合著他不願意與自己結盟,是想坐收漁翁之利。

    實屬可惡!

    然而齊皇還沒惱怒多久,夏國的軍隊卻突然主動渡江,直接與齊國兵將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