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農學》
作者:孺人      更新:2022-07-30 14:07      字數:3378
  第127章 《農學》

    然後待到這些人回家收拾行李,好些人便也聽聞了,那位林大郎所開設的學堂,便是第二次考核未曾通過者居然也收下了。

    其實對農學招人一事,好些老百姓都動心了。隻是因著要識字者這一條要求,使得大家不敢前去報名。

    “不是說,不識字者不收麽?”

    “聽聞是林大郎見其求學之心性堅定,故破例收下的……”

    “哎呀,早知曉我也去了!”

    這一留下,便不止是能學到技藝,半年後還能有不低的薪酬拿。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講,他們跑來林立文這裏學農事上的技藝,衝著的不就是這些東西麽?

    但可惜,凡事沒有早知曉這一說。

    再者,農學那裏已經將最終入學名單確定好,林立文也對外宣布暫時不再招收學子了。

    眾人此時便隻能歎息:“時也運也……終是那幾人運氣好。”

    然對於林立文來說,若是可以,他是想敞開了去收人。雖然這樣一來,所費銀錢必不是小數目。但錢這個事,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

    京中那些個官大人們身上羊毛又肥又厚,林立文若用心去薅,學堂這一塊的資費便能出來不少。再者既是農事學堂,培養學子們自給自足也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真正難的是,學員若是太多,單隻靠林立文一人,必然是教習不過來的。而用識字考核,篩除掉大部分的人選,其實是對於現階段來講,林立文仔細思量過後的唯一選擇。

    林立文這一次開辦農學,也是有提前與永興帝報備過的。因而對於各官大人派遣人員入學一事,永興帝也是知曉的。

    但正如林立文之前所言一般,這不是壞事,而是一件大好事。

    朝臣們行事的目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隻要行事後的結果帶來的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永興帝自也是十分樂意的。

    最後,待到林立文將入讀名單送來,永興帝還命人在莊田處設置一大武侯鋪(注1),用以負責田莊和農學的治安。

    皇朝的武侯鋪分大小兩規格,大鋪規製是三十人。於是京城各文武百官對林立文所開辦農學的態度,也越發的重視了。

    便是入學的學子們,心情也跟著激情澎湃了起來。他們本來的目的,或是受背後自家大人的指派,亦或者隻是單純奔著農事技藝而來。但到了此刻,一些人也忍不住幻想。若是學得好了,是不是也有希望被聖上注意到?

    因為有眼睛的都能看出來,武侯鋪的設置,是代表著永興帝對農學的重視程度。

    永興二十五年,七月初一,時下第一所農學正式開課。

    麵對端坐在下麵的眾多學子,林立文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八個字——教民稼穡,樹藝五穀。

    這是林立文創辦這所農學的初衷,也是希望這些學子們能牢記於心的使命。

    ……

    既是教學,課本必不可少。

    而論起課本的編製,林立文是在牧州時升起的念頭,也是從那時候他便開始著手準備起來了。

    在過去做準備的這幾年裏,林立文根據自己在北地吉州,南地牧州,還有幹旱荒涼的西州等經驗,再從他現代所學的知識中選取適用於時下的部分,終於在今年編製成了一本具有實用性的《農學》。

    《農學》一共分為五大類。

    農器篇,記載著林立文所知曉的適用於時下的眾農具,還配有圖片,製作方法和使用功能。

    農肥篇,林立文先將肥料分為大類,在大類下麵再分小類,做了具體的描述還有製作方法和適用種類以及土壤。

    另外還有農田篇,農耕篇與農桑篇。

    農田篇裏麵講了農田的大致分類和不同土壤的表現情況,以及其適用耕作的農作物,農耕篇裏的各種耕地手法及其主要作用,農桑篇裏有時下主要農作物的種類配圖,適宜種植之地,以及種植技術等。

    這便也使得那些個學子們在拿到《農學》後一翻閱,眾人全都驚住了。

    他們是奔著林立文的農事技藝而來的沒錯,也素來聽聞這位林大郎於農事技藝上從不藏私。但凡有人前來詢問,這位林大郎必傾囊相授。

    可他們卻從不敢想,這才入學第一日,這位林大郎便直接將眾多農事技藝編製成書發給大家!

    整本《農學》其實並不長,但卻是滿滿的幹貨。且林立文在書寫語言上,也是通俗易懂。因而隻要是識字者,便能很輕易的看明白書裏的內容。

    可以這麽說,不管是誰,隻需要拿著這本《農學》,好生的去學習,農事上的一些技藝便都能學會了。

    而對於整個課堂裏的所有學子來講,有了這本《農學》,他們的目的便基本達到了。

    在短暫的震驚過後,課堂裏開始喧嘩了起來。

    好些人一麵快速的翻閱著《農學》,發出陣陣驚呼聲,一麵又時不時的抬起頭,滿臉詫異的朝著講台上站著的林立文望去。

    實在是這驚喜來得太快太突然,好些人都產生了做夢一般的感覺,總覺得此刻格外的不真實。

    “大人,這書當真便這般發放給我們了?”終於,有一學子揚聲問道。

    林立文:“嗯。”

    “那,那我們可能將書中內容傳授出去?”學子鼓足了勇氣,又問道。

    “當然可以!”林立文拿著戒尺,用力的敲了敲身後的黑板,使得課堂眾學子們的注意力,終於能從得到《農學》後的震驚中回來了些。

    大家便瞧見林立文手中戒尺所對準的地方——教民稼穡,樹藝五穀。

    一時之間,課堂裏變得極其的安靜。

    在剛開始上課前,林立文便將這八個字寫在了黑板上,也與大家講解了農學開辦的初衷與使命。

    可說實話,在那時眾人並沒有達到林立文所希望的那般境界。

    但到了這一刻,手中拿著《農學》的大家,再看著黑板上的“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這八字,內心卻突然被震動了一下。

    自從林立文放出要開辦農學起,受到的各方關注便不少。

    但因著莊田裏設置了一處大武侯鋪,大家關注歸關注,卻也不敢輕易跑到學堂裏去打探消息。

    一個個耐著性子等到十日課完,農學放假。

    對於農學假期這一塊,林立文參考的是時下官學放假的標準。上學十日,放假一天,稱之為常假。(注2)

    常假期間,學子們可選擇回家休假,也可選擇留在田莊。隻是留在田莊,需得去往吳六那裏做登記。

    第一次放假,學堂裏的學子們也分成了兩派。

    一派是之前未曾通過識字考核的,這些人在拿到農書後,越發懂得了識字的重要性。因而都選擇留了下來,抓緊這一日假期好生識字。

    教授大家識字的那位先生也被林立文長期聘用了下來,除了兼顧教習農學班學子們的識字外。其實最主要的是,林立文聘請他,是用來教授田莊裏的那些佃戶們和附近一些百姓們的孩子識字。

    凡年滿六歲者,不論男女皆可入學堂念書,束脩免費,筆墨紙硯及課本這一塊,學堂也會定時定例發放。

    因而除了這位夫子,林立文還另外聘請了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夫子,用以教習女生。

    此行林立文也不求這些孩子們日後能學成大儒,隻想著能識字也好。畢竟時下識字率之低,使得農事推廣都極為的艱難。

    在過去那幾年的農事推廣中,林立文要先在各縣城屯田司選拔人選培訓,再指派這些人下到各村莊教授,除了一對一實踐教授更為有效外,也是因為百姓不識字。

    林立文就曾親眼見過,因為百姓不識字,朝廷下達的政令他們看不懂,需要有識字者在一旁大聲誦讀。

    然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官府派人誦讀,若一字無誤的朝廷的政令宣讀了出來還好。可在誦讀中,若為官者包藏私心,刻意扭改政令,百姓因不識字便也隻能盲目遵從……

    這些都是時下百姓不識字的悲哀之處。

    隻是以林立文如今的能力,尚且還做不到令整個皇朝的百姓識字,所以他隻能先在官田裏開設免費學堂。

    這便使得近日莊田裏的那些個佃戶們,還有附近的老百姓們高興的好似大過年一般的。

    另外一派,便是那些官大人派來的人選。

    他們是受人派遣而來,學堂第一次放常假,自是也要回去將農學裏所發生的事情匯報與自家大人。

    “如何?”早就在家中惦記此事的官大人們,自是第一時間便將自家派過去的學子喚到跟前來詢問。

    這話一問出來,便見著自家所派出去的學子,雙手呈上了一本書。

    “《農學》?可是那位林大郎所著?”

    “確是林大人所著。”學子答道。

    官大人臉上便極為驚訝:“那我可得好生翻閱一番了。”

    在農事上的技藝,這些個官大人自是相信林立文的。若不然,大家也不會想盡了辦法,塞人進學堂。但是著書,可不單單是會些技藝便能寫得出來的。

    尤其是大家還素來聽聞那位林大郎在念書一道上,是極為不開竅。甚至還被當時所教授學識的夫子痛罵:“朽木不可雕也”,將其逐出的學堂。

    萬沒想到,有一天這位林大郎開辦起了學堂不說,竟然還自己著書了。

    然而等到他們這一翻閱,便如同剛拿到《農學》時的學子們一般,那些個官大人也是大為震驚:“那林大郎竟直接就將技藝書發放給你們了?”

    能稱之為重寶的技藝之書,那位林大郎竟這般輕易的便給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