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搶人
作者:孺人      更新:2022-07-30 14:07      字數:3313
  第112章 搶人

    自從初雪落下,西州的天氣便越發的寒冷。而且跟別的地方不一樣的是,這裏的冬天還格外的多寒風。

    寒風一吹,冷得便更刺骨了。

    因而最近去酒坊做工的那漢子們戴上了暖耳,用以抵擋來回路上的寒風。而沒能去酒坊做事的婦人們最近也不得閑,

    “魚娘,娘要出去聽學了。今日雪大,你在家中好生看顧好弟妹,勿要讓他們出門戲耍。”婦人一邊往頭上戴好帽套,一邊交代家中最大的閨女。

    婦人嘴裏的聽學,是因為那位林大郎近日又派遣衙役們下鄉。

    原本聽課都是家中漢子們去的,但是近來那些商者招短工要的也較多,村中但凡能動起來的漢子們都去找了短工做了。白日裏家中剩下的,便隻有她們這些婦人。

    做短工能掙錢,可聽課學的也是長久的本事。

    尤其是這些衙役們還都是從林大郎那裏學的極為實用的好本事。而且他們這次分組下鄉,是常駐某個村裏正家,每日裏都會給大家教授不同的農事技巧。

    一般多為兩人一組,可以交換著講解。且在教授過程中,百姓們若是有農事上不懂之處,也可直接提問。

    這些衙役們能解答的便盡力解答,解答不出來的便讓提問的村民去自家裏正做上登記。而衙役們可以不識字,但是裏正這一職位因為要負責協助官府征收賦稅,以及平日裏還要給村民們開具開荒文書等,因此對各村裏正任職要求裏,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能識字。

    待到衙役們教授完後,他們會將村民們留在裏正那裏的有關於農事上的問題收集帶走。然後交至縣衙,再由縣令派人將各村收集來的問題做統計,最後再遣人送去府城屯田司,交於林立文解答。

    婦人們既不用出村遠行,而且都是跟自家村裏相熟的人紮堆在一塊學習,也就沒那麽講究男女之嫌了。

    最近這兩日,衙役們主要講的便是啤酒糟的處理和對家畜的飼喂方法,以及如何使得母豬多胎高產等技術……

    前麵兩項還好,屬於比較簡單的。而母豬多胎高產這一塊光是理論知識背熟還不夠,一些實踐經驗也很重要。

    隻是林立文知曉他在西州能待的時間可能不長了,因而他隻能抓緊現在還能留在西州的日子,先將理論上的知識教授給到大家。

    這樣的話,日後若是遇到養殖上的一些困難,他們不至於連問題出在哪都不知曉。而且理論知識在,找尋出合適的解決辦法也能有方向可尋。

    衙役們在教授老百姓時,也會格外對大家說清楚理論和實踐時的那些差異。這樣便可以避免,大家盲目的搞大規模養殖。

    其實這也是林立文對自己可能即將離開西州一事而過於擔憂了些,因為按照時下西州老百姓的條件來講,他們便是想搞大規模養殖場也沒幾個人能有這條件。

    “三嫂,快過來這裏!”婦人交代完大閨女漁娘後,便匆匆忙忙的趕去了裏正家聽學。然她到時,裏正家那臨時搭建起來用以聽學的大院子裏,已經擠滿了坐著的人。

    得虧她一堂妯娌與她關係素來要好,今日也是早早的就到了,占據了一個好位置不說,還幫她也站了個能坐的地方。

    婦人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從擁擠的人群擠到了裏麵來。

    “今日怎來得這般晚?”妯娌問道。

    婦人:“今日一早,我家那漢子前腳剛走,後腳往年與我家置換糧食的人來了……我便晚了些時間。”

    一般情況下,如婦人嘴裏說的跟老百姓置換糧食的人,指的便是一些遊牧民族。

    他們以放牧為生,基本不種地,更很少去往城中,像日常所食用的糧食便是跟一些相熟的村民們進行置換。

    這些遊牧民族手裏有極好的牛羊等物,村民們也喜歡跟他們置換物資。

    “那可換來了牛?”妯娌忙問道。

    婦人臉上便帶忍不住上了笑:“換來了,還是一頭有七八月大的牛犢!”

    “呀,有七八月大了啊!”沒等妯娌回答,坐在倆人旁邊的另一婦人便滿臉羨慕的接話道:“這般大的牛犢,再養些許時日後等到開春,便可直接下地幹活了!”

    妯娌也忙問道:“這牛犢得換出去不少的糧食吧?”

    買來幹活的牛,太小不行,怕出意外。百姓們買上一頭牛犢,往往便是家中積攢多年的積蓄,根本損耗不起。然牛犢若是再養大一些,價格自然也就貴上許多。

    而像七八月大的牛犢,在市場上便是最受歡迎的。以往都不不好買,就更別說最近這段時間,購買牛犢的人眾多,價格上去了,牛也沒那麽好買了。

    “這次倒沒換什麽糧食……”隻見婦人一臉高興的說道:“我是拿家中前些日子釀製的那些啤酒換的。”

    也是他們運氣好,有一片挨著山地的農田。然後他們便是在那片山地的邊緣發現了一叢蛇麻草,當時為著怕別人發現後來搶摘,他們愣是將這事瞞得死死的。每日裏漢子還會抽空過去看一眼,見著蛇麻草沒被人發現方才放心。

    這般小心翼翼的盯了一段時間,終於等來了蛇麻草的果穗成熟。他們便趕緊將這些果穗采摘回來,大部分的高價賣給了收購蛇麻草的商者。後麵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他們留下了一小部分的蛇麻草。

    然沒等他們著實開始釀製,婦人家的漢子便聽聞了招短工的事。他是特意去的商者開辦釀酒坊做事,把釀造啤酒的技術練嫻熟了後,才自己在家中試著著手釀製了一些。

    釀製好後也沒舍得喝,原先兩人是想著找個機會拿去城裏賣了,結果沒想到的是,今日來與他們家置換糧食的遊牧族人,主動跟婦人詢問起了家中可有啤酒……

    說實話,若不是有那些啤酒在,那遊牧族人還不一定樂意將這頭七八月大的牛犢換給婦人呢!

    對方在他們族內還是較為富裕的那一波,家中牛羊馬眾多。隻是不太喜與外族接觸。因而一直以來都是找尋熟悉的村民進行物資置換。

    與婦人置換到啤酒,對方也是極為高興的。

    婦人也未曾想,自家使者釀製的那些啤酒能換來一頭七八月的壯牛犢,解決了她家來年的開荒耕種。

    是的,婦人和自家漢子早就在家中都商量好了,隻要一買到合適的牛犢,他們便要去找裏正報備開荒。

    如今灌溉農田的水源已經解決,開荒對老百姓來講成為了一件極為劃算之事,他們自然也就願意去開墾了。

    隻是如今除了開荒,好些西州的老百姓都打算待到來年開春後,在自家屋後麵修建一間養殖屋出來。用麥麩和啤酒糟喂養豬牛羊等家畜,既能不浪費東西,還能給自家帶來不少的收益。

    便是這些家畜們拉出來的糞便,慪製好了那可也是上好的肥料。到時候再弄去農田,地裏的糧食蔬菜也能長得更好。

    簡直是一舉多得!

    閆刺史最近這日子過得可謂是既喜且憂。

    喜自然是因為西州這片曾經的荒涼幹旱之地,終於有了繁榮的趨勢。除了稅收這一塊的增加,西州近日各地區還掀起了一股百姓們紛紛大開荒的熱潮。

    以往官府再是如何鼓勵百姓開荒,效果終究不大。然今年冬日,各地縣衙交上來的百姓開荒登記畝數卻是增長迅猛。

    其主要原因,還是地裏糧食增收,使得百姓們有錢購置家畜和訂做農具了。

    這樣一來,歡喜的何止是閆刺史一人。西州十四縣城的縣令們,最近臉上的笑容也比往年多了許多。

    至於憂,則是閆刺史老是忍不住去想林立文隨時有可能被永興帝召喚歸京一事。

    而且越是歡喜西州這些日子以來的變化,閆刺史便越是控製不住的私下歎氣:“唉,若是能有法子將那林大郎長久的留在我西州就好了。”

    然就跟閆刺史所想的一樣,此時已經收到西州送來的文書的永興帝,還真就要將林立文從西州召喚歸京了。

    召喚林立文歸京的聖旨發出去後,林家這邊很快也得知了這個消息。

    是那位經常出入林家,替宮中去拿香蕈和平菇的使者笑著告訴林家人的。而這聖旨早已經在朝堂裏傳開了,因而使者將這事告訴林家人,並不算是泄露機密。

    知曉林立文即將歸京一事,林家眾人自是歡喜無比的。

    錢秀秀更是抱著已經一歲多,還會說一些話的小閨女,高興的告訴她:“瑤娘,你爹爹就要回來了,你馬上就可以見到他了!”

    瑤娘這個名字是林立文走時給取的,因著當時不知是男孩還是女孩,林立文便跟錢秀秀和林老大他們都說了,若是男孩就喚“軒”,女孩便喚“瑤”。

    “爹,爹!”一歲多一點的小團子,因為家人沒少在她耳朵邊念叨這個稱呼,喊起“爹”來也是格外的口齒清楚。

    林周氏坐在一旁先是滿臉笑意看著錢秀秀母女這般,然後感歎道:“待到大郎歸京,咱們一家可算是能團聚了。”

    林老頭和林老大他們雖未說話,可是麵上的笑容卻一個比一個燦爛。

    而且也不止是林家眾人在盼著林立文的歸來,朝中一些大臣們更是在聖旨發出去之後,很快家中便商討了起來。

    “林大郎馬上就要歸京了。”

    “這次定要抓緊機會,好生與他打好關係,將人搶到咱們的地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