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賦稅
作者:孺人      更新:2022-07-30 14:07      字數:3657
  第75章 賦稅

    林立文之所以會想出種植再生稻,是因為再生稻有一個很大的優點,便是它的生長周期短。再生稻的第二茬是從植株上重新發芽生長起來的,能減少前期許多生長周期,所以它的整個成熟期一般隻需要兩個月。

    這樣的話,若是牧州氣候溫度時長不足以夠兩季稻的生長,或者是現階段種子穩定性不行,致使晚稻試種失敗……但是林立文相信,再生稻卻是無論如何都能夠生長起來的。

    而那十名農家好手打從上次詢問了林立文什麽是再生稻後,便對這十畝實驗地比別的實驗地更為上心些。

    之前收割的時候,林立文與他們講過,植株得預留三分之二,他們便生怕預留少了亦或者是多了,一個個都恨不得拿尺子去量了。因為對比起其他的種植方式,再生稻這種不需要再度播種的低成本種植,是最能戳動這年代地裏刨食人的心的。

    也是他們能毫無顧慮的去學起來的。

    畢竟頭一茬糧食已經收獲了,剩下的那些稻草雖也有用,但卻不是什麽損失不起的東西。像往年將這些稻草收回來後,用到最後還有許多卻進了灶膛裏。

    所以他們這些人心中的想法便是,定要好好的將這再生稻的種植法子學到手。待來年他們也好在自己地裏種植,然後多收上一茬糧食。

    “收割前一旬左右施肥一次,其肥為豆渣發酵……”忙碌完一整天後回了宿舍,有一農家好手一麵坐在床上洗腳,一麵默念著再生稻種植法子:“收割後一兩日,田中覆水再施肥,其肥為豆渣發酵與草木灰……”

    旁邊有人聽見他這聲音後,便與另一人說道:“我今日特意跑去那田裏瞧了,那些割了的植株有些竟然已經開始抽穗了!”抽穗便意味著再生稻是真能重新長出穀子來。

    且說話這人雖與他們住同一宿舍,但卻並不是被選去給林立文幫忙的那十名農家好手當中的。隻是如今整個屯田司,怕是沒有人不關注再生稻的事了。

    “我也瞧見了!”另一人道:“這才收割二三十來天吧?怎就開始抽穗了?”

    與林立文幫忙的那十名農家好手之一,此刻便在一旁補充道:“是第二十三天。”

    具體的天數一被報出來後,更使得另外一些未能負責試驗田的人大為震驚:“那這般看來,豈不是再等一兩個月便能成熟了?”

    “當然能!”先前那人一臉得意的說道:“大郎早先與我等就說過,再生稻生長隻需兩個來月。”

    果不其然,這話一出來,宿舍裏麵一片驚呼聲。

    “天,這再生稻成熟竟然隻要兩個來月的時間!”

    “這一年隻播種一次,便可收獲兩茬穀子……若非親眼所見,我是想都不敢想。”

    ……

    一時之間,那十名被選給林立文幫忙的農家好手,便更被同伴們羨慕了。

    畢竟同樣是在屯田司裏麵種地的人,但是跟了林立文後,這十人卻能第一時間學到許多新奇又好使的種田法子。那些法子不論是哪一樣,學好了都是能讓他們受益不淺的。

    哪怕是那十名好手一直在那與眾人說,林立文曾經對他們說過,他所有的種田法子都會想辦法傳授出去的……可這些人卻還是每日用羨慕的眼神看著他們。

    此時,那十畝高產水稻也開始成熟。

    作為高產糧培育田,便是此刻種子性能還不算穩定,但其收獲也委實讓人驚喜了。

    十畝地,此刻一共收獲稻穀四千一百六十斤有餘!

    畝產第一次破四百斤的高產量,委實狠狠驚了一把在場的所有人。

    崔刺史歡喜到不行了,連連對著林立文誇了又誇。

    誇了好一番後,平靜些許的崔刺史便開口問道:“大郎,你這般收割,可是也要試種那再生稻?”經過上次林立文細致的解說後,崔刺史瞧著地裏收割時留下一大截的植株,立刻就聯想到了再生稻。

    “大人,此地正是也要試種再生稻。”林立文在府城生活好歹幾個月了,又仔細觀察過當地的氣候,覺得本地所種植的中稻也有一定希望在此種植成功再生稻。

    “甚好!”崔刺史很是高興的還說道:“先前過來時,我瞧著早先那些田地裏的作物,長勢也很不錯!”

    再生稻且不說了,都已經抽穗出一大片。饒是崔刺史再不懂農事,也能看出來其成功性很大了。

    至於稻稻套作與稻豆套作,以及後麵再度插秧種植下來的第二季稻的那些稻田裏,眼下全都是綠油油的一片,讓人瞧見了心裏便歡喜。

    崔刺史更知曉,林立文這次種植成功後能帶給他的是什麽。因此崔刺史現在是越看林立文越喜歡,語氣格外和藹可親的對林立文說道:“大郎,後麵若是還有什麽需要本官協助的,你隻管來尋我!”

    “多謝大人!”林立文笑著說道:“此次水稻兩收試種,若非能得大人這般全力相助,委實難以成功。”

    這話果然又哄得崔刺史哈哈大笑。

    待到回到刺史府時,崔刺史麵上仍能讓人瞧出他此時的心情甚好:“士昭,如今你覺得林立文此人如何?”

    “此人有才,且為人很是不錯。”馮文書張嘴也誇道。

    自打林立文來了牧州後,崔刺史隻除了最開始的撥款銀錢三百兩,後麵林立文完全未讓崔刺史幫忙過。可是種植成功後,功績對方卻沒少往崔刺史身上放。那麽作為崔刺史的心腹幕僚,利益也是相關者,馮文書委實也很難不去喜歡這樣的人。

    “他這是聰明。”崔刺史笑著點了點頭,很是認同了馮文書的話。然而他此刻腦海中,想到的卻是去年林立文剛從吉州成功推廣棉花種植回來一事。

    那時候,林立文身上還帶著朝中王黨的標簽。

    作為朝中政敵,為了壓製王黨的崛起,崔氏派係委實沒少反對永興帝提拔林立文。尤其是林立文剛從吉州立了大功回來時,崔氏一黨更是堅決反對林立文成為屯田司主官。

    別小瞧了如今的屯田司,它已不再是前朝時期隻有虛職的部門了。永興帝從繼位的那一年起,朝中百官便感受到了他對農事的重視度。

    而作為掌管朝中戶部的崔黨還比旁人更清楚,永興帝之所以這麽對農事重視,不僅僅是為著民生,更是為著一項即將到來的有關於賦稅征收的政令。

    現如今皇朝所使用的稅收政令是有點類似於秦朝時期的“戶調法”,朝廷賦稅是以戶為單位對老百姓進行增收的。這就導致會出現一個現象,老百姓們為了能少上繳賦稅,便盡可能的不去分家。

    而百姓不肯分家,朝廷能增收上來的賦稅便有限。因此,這項賦稅增收的政策,在永興帝看來是急需要改革的。

    可如賦稅征收這種大動作的政策改革,永興帝必然是不能貿貿然便去改動的。

    所以永興帝才會格外的重視農事,這就跟朝廷之前鼓勵老百姓開荒是一個道理,它不單單隻是為了讓老百姓生活的更好。對統治者而言,多收來賦稅從而增強國力才是他們最終的目的。

    隻要百姓生活一旦變好,朝廷所計劃許久的賦稅征收改革也就可以開始實施了。

    所以在原書的劇情裏,便是沒有林立文的穿越,朝廷也還是對賦稅征收進行了改革。而那時,正是原身嫉妒原男主林立澤,趁他即將參加科考時對其下藥……

    原身當時所有的心思全放在原男主搶了他念書的機會,放在對林家眾人的怨恨上。便認為是自己下毒時不夠小心被林楊氏發現了,才導致林家分家的。

    然這隻是一部分原因,還有一部分便是當時朝廷下達了一項政策。強製要求凡老百姓家中有兩子或以上時,子滿十八且成家者,必須分家另立戶口……所以即便沒有原主對原男主下毒那一出,林家分家也是必然的。

    那麽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林立文在其中的重要性便可知了。

    對上,林立文能幫助永興帝減少賦稅改革後,百姓們對朝廷的怨憤。

    對下,林立文的種田本事能幫助老百姓們在朝廷下達賦稅改革後,有承受得起的能力。並且按照林立文在農事上的天賦來看,便是賦稅改革後,老百姓上繳完需要多繳納的賦稅後,餘糧還能比過去更多。

    試問這樣的一個人,如果他身上帶有王黨標簽時,又怎能不讓朝中崔黨想要將其壓製下去!

    而對於王黨,他們卻是想要提拔起林立文的。

    隻是讓崔王兩黨都沒有想到的是,林立文從吉州歸來後,也不過是被永興帝單獨召見了一次,然後他於第二日便回林家村去了!

    崔王兩黨所預料中的爭議朝會因為主人公林立文的缺席,就這般消失不見了。

    至於永興帝因為林立文所立功勞而破格冊封其母林周氏為五品縣君誥命一事,於崔王兩黨來說,完全不重要!

    畢竟嘉獎林周氏的誥命再高,那也不過是一手無實權的榮譽而已。犯不著他們去刻意針對林立文不說,便是衝著他在吉州所立之功勞,這林周氏也委實當得封賜。

    然而更讓他們兩黨所預想不到的是,在第二日上朝時,永興帝還心情極好的告訴眾大臣,這官是林立文自己請辭的,並且他還接下了來年去往牧州進行水稻一年兩收的試種。

    牧州在王刺史被調走後,刺史接任者是崔氏一黨。

    因此在最開始,崔刺史對林立文的到來,其實是有幾分複雜的。

    刻意去針對林立文吧,但在對方說出“他隻會種田”這般的話並請辭完屯田司郎中一職後,真就一門心思的隻去種田了……

    麵對一個一門心思紮紮實實搞種地實驗的人,崔刺史也沒必要再去對付他了。但讓崔刺史對他主動出手協助等,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按照聖旨的要求,在林立文主動上門尋求幫助時,將其所需撥款銀錢撥給對方後,崔刺史便再沒管過試種一事。

    但林立文委實會做人,便是崔刺史從不過問,但他卻定期將試種情況做成文書交來刺史府衙不說,待到試種出成果後,還主動將功勞往崔刺史身上掛靠。

    到這時候也別再說什麽林立文身上有王黨的標簽了,對崔刺史來講,這林家大郎如今進了他的地盤,政績也是在他所管轄的牧州做出來的,便是他的政績,也是他崔氏一黨的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