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脫棉籽與綠肥
作者:孺人      更新:2022-07-30 14:07      字數:3356
  第48章 脫棉籽與綠肥

    一晃,時間便到了永興六年的冬月,又是一年之中服徭的時候。然林家今年得了聖上嘉獎的五千兩巨款,大家便終於舍得花錢買去服徭的事。(注1)

    前些日子家裏還花了不少錢,添置了五十畝上好的水田。而買下的這五十畝的水田是可以傳給子孫後代的桑田,故一家人伺候的可精心了。

    所以林老大今年不用去服徭,但也沒能閑下來。

    因為在水稻收割完時,林立文就趁機提出了綠肥。所謂的綠肥便是在已經收割完的水田裏,撒上一直被大家用作喂食豬牛家畜等的野草紫雲英種子。

    林家眾人雖依舊覺得這種種地的法子非常的新奇,但因為有了棉花的成功種植,現在大家對林立文種地上的天賦,也是越發的信任了。

    便是村裏人在瞧見林家這般種地後,也紛紛的跟著學了起來。

    “不止水田可用此法增強肥力,旱地也有同樣的法子。”見著大家肯主動來與他學綠肥養田後,林立文心情十分的好。

    於是林立文在將水田使用綠肥養田的好處與注意事項跟大家詳細講解完後,便又帶著大家用另外一種綠肥去養旱地。

    旱地使用的綠肥是一種當地叫苕子的野草。

    苕子這種野草對土壤的要求不高,便是貧瘠一些的土地也是能種植成的。且它的耐旱性要好過紫雲英,故適合用在旱地裏。

    這兩種適合播種的時間都是在八九月,而這裏的種植多為大豆,水稻和棉花,在八九月之時,這些作物基本上也全都收割完了。在時間上,也是穩合在了一起。

    隻唯一的一個缺點,那便是兩種綠肥的種子不大夠。畢竟當初林立文還未在種地上把這種地的天賦展現給大家看到,故收集種子這一事,隻他帶著林家眾人去做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林家自身的田地是夠了,但要想要全村的田地都足夠是絕對不可能的。

    最後林立文便隻能留夠給林大姑婆家需要用的種子後,再將剩下的種子分與村裏人。

    在分種子時,林立文也對村民們說道:“大家今年便且先試一試,若是能行,明年咱們再多多收集些種子便是。”

    “多謝大郎了!”雖種子不大夠,可這事還是讓大家很是高興。

    “大郎既然說了能行,那便是一定能行的!”

    “就是!大郎說的,我們還有什麽不相信的!”

    ……

    現如今的村民們,對林立文的信任顯然更上一層樓了。大有林立文指著一塊硬邦邦的石頭,說此石頭能肥地,大家不僅肯相信,還會一窩蜂的去爭搶的架勢了。

    於是這便使得眼下雖已經是冬月,可田地裏一樣望去,竟有許多地方還是綠油油的一片。

    林老大這些日子,便沒少跟著林老頭一塊去地裏巡查。

    至於林老二,他最近又被林立文安排上了一個任務,在家裏製作新的農具。

    待農具製作的差不多了後,林老二又架著牛車,陪同林立文一起去了縣城。

    他們這次先去的鐵鋪。

    “大郎你來啦?今日又要定製何種農具啊?”如今的鐵匠師傅都與林立文處熟了,一看見他過來,手裏麵的動作便停下來,笑著與他來打招呼。

    林立文也回以對方一笑,說道:“這次需要勞煩師傅幫我製作一台去棉籽的農具。”

    這台去棉籽的農具,林立文用的是後人根據《王禎農書》上所記載的“木棉攪車”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良版軋花機車。

    “唔,這物件頗有點難度!”鐵匠瞧完林立文遞過來的圖紙後,皺著眉頭又向林立文詢問了一些細節。

    好在林立文專業知識夠紮實,解說起來也很是詳細。於是待鐵匠經過一番仔細的詢問後,便知曉該怎麽製作了:“得七日後才可來取。”

    “多謝師傅。”林立文又道:“來取者依舊是我二姑夫。”

    “曉得了!”對於經常來幫林立文過來拿取東西的黃書成,鐵匠師傅也是分外熟悉的。

    把定製鐵釘的事辦完後,林立文與林老二這才架著牛車,趕去了林二姑的鋪麵。

    “二兄,大郎!你們怎的又拿這許多的東西來!”林二姑在瞧見他們這次拿來的東西後,還嚇了一大跳。

    林老二回道:“二郎住你這已經很是麻煩了,斷沒有還讓你們幫忙養的道理。”

    這事還是林立文在家裏主動提起的。

    親戚這東西,雖講究的是情分。可情分也是需要互相維護的,對方給予一分好,自家便也得還人家一份情。隻有這樣形式,親戚才能越處越親。

    所以他們這次拿來的東西分別是五斤小米和大米,一隻雞,一隻鴨,還有一籃子的雞蛋和鴨蛋,大半桶的活魚以及各種樣式的幹菜。

    麵對這許多的東西,黃書成便說道:“都是一家人,哪有什麽麻煩不麻煩的。再說了,你們這也拿得太多了。”

    林家還不是第一次往城裏給他們稍東西了,但凡他們有事來城裏,必會往鋪裏捎來不少東西不說,每月月初,林老二架著牛車送林立澤來念書時,也會捎帶上一回口糧。

    最後這樣算下來,林立澤除了住在他們家需要幫忙照看一二外,非但口糧不需要他們補貼,反倒是他們在這裏麵占了不少便宜去了。

    而這樣做的結果便導致黃家那邊的老人和兄弟妯娌們,都無人對林立澤借住的事而生出什麽意見和不滿來。

    “不多不多……”林老二高興的指著那些東西一一說道:“兩樣米和雞鴨是自家的,菜幹這些是娘和你們兩個嫂子曬製的……至於這一籃子的蛋和魚,那都是村裏人送與大郎,自家沒吃完存下來的。”

    林立文是八月上旬開始教授村民們養豬的。

    而眼下,已是冬月中旬,村民們養得早的那批豬已經養夠三個月了。這用飼料喂養了三個月長大的豬,幾乎都長得肥碩了起來。

    雖進獻給聖上豬頭一事還未傳回消息,可便是沒有這一出,現在的林家村也多了許多特意跑來求購豬頭,豬蹄等物的富戶鄉紳們了。因為再有兩三月,便又到了縣試開考的時日了。

    帶有這種需求而來求購豬的人,給出的價格還很高,有一些村民們實在沒忍住,便將豬給賣了。而在將豬這麽一賣出去後,那就是一筆對他們來講,能稱得上巨款的銀錢。

    於是村民們本就感恩林立文一直在農事上的幫助,眼下又得了人家這般好的養豬法子,賺了這許多的錢,大家可不就越發的想對林立文好了麽?

    林立文最近又因為長身體,瘋狂抽條中。村民們便把家裏雞鴨下的蛋大多都拿去給了林立文,還一個勁的說著:“大郎,你太瘦了,要多補補,多吃點蛋!”

    且還一直都有“大郎愛吃魚”的傳說,故他們往家裏送魚這事便從未停過。

    最後,將東西拿給林二姑與黃書成後,林老二與林立文又駕車去了學堂那邊,看完林立澤後這才返回的林家村。

    林立文定製的那件農具,是在十日後才被黃書成托人送到家裏來的。

    東西一被送來,林立文便立刻取來棉花進行試用。

    眾人便隻見他左手往裏麵喂棉,右手則轉動機子上的曲柄,左腳再踩動踏板……那些大家一直一來都靠雙手去剝的棉花,便輕易的將棉與籽分離了。

    “大郎,這物件喚做什麽?可太好使了!”有村民也在試用一番後,驚喜的朝著林立文詢問道。

    林立文回答:“此物是一名喚趕車的軋花機,與棉花脫籽時可省力便捷許多。”(注2)

    可這物件也有一個缺點,那便是需要用到一部分的鐵。

    鐵價貴,村民們便舍不得花這錢。再者,雖今年棉花產量有所增加。可大部分的村民們皆隻種植了幾畝地的棉花。全收獲下來,也不過隻有幾十斤。

    手工剝棉籽是辛苦,可一來數量不多,二來如今是農閑時間,他們也不需要趕工。故這種軋花機雖用起來非常好使,可最終卻沒有一個村民們表示也要去製作一台。

    大家隻詢問林立文:“大郎,你家這軋花機,可願往外租用?”

    這種問法,便是有償的租用。

    “可。”林立文回答的也很幹脆,不過他又開口道:“我這裏還有一法子,可助大家於脫棉籽一事上輕省許多。”

    眾人聞言,便急切的問道:“還請大郎細說一下。”

    然林立文可不止是要細說,他甚至還一早便讓林老二幫忙把這物件給製作了一小籃子出來。

    “大郎,你這東西又如何使用啊?”村民們滿臉疑惑的一邊詢問林立文,一邊指著一籃子的打磨好的,瞧著有點似於婦人梳妝所用的那種帶著手柄的鏡子樣式木塊。可偏這些木塊上麵還卻又密密麻麻的紮滿了如梳子一般的,打磨得一頭很是尖銳的竹製細齒。

    “這物件使用起來很是簡單。”林立文說著,取來一團棉花,將其放置在木塊紮滿了細齒的那一麵,然後再拿起另外一塊木塊,用它也紮滿了細齒的那麵,與放置了棉花的那塊木板來回摩擦。

    摩擦幾下過後,眾人便驚奇的發現,這棉花與棉籽真就被脫離開了!

    “這物件甚好!”

    “我一會回去,也來製作!”

    好用,方便,省力,快捷!便是婦孺老者也能輕易上手。最要緊的還有一點,此物不需要用到鐵!

    其實這物件上的細齒用鐵來製作,效果會更佳。可林立文就是考慮到現如今大家的條件,才換成的竹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