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上報
作者:孺人      更新:2022-07-30 14:07      字數:3672
  第47章 上報

    養豬的法子都傳授給了村民們,那麽林大姑與劉家更是不能忘記。

    林立文還在幫著村民們閹割豬之時,細心的與劉保田講解其中的要點。待劉保田記熟了之後,他又拿自家剛抱回來的幾頭豬仔與他練手。

    “大郎,你看我這豬可算是去勢好了?”劉保田雖腦子不屬於活泛的那波人,但是他手穩,心態好。

    一直在旁邊盯著的林立文,又過去仔細的查驗了下傷口,然後笑著誇讚道:“嗯,大姑父這豬閹得甚好!”

    “真的!”劉保田高興的很,又說道:“哈哈哈!我也覺得閹豬一點都不難……我剛就拿著刀一邊割上一下,再用力往兩邊的傷口一擠,那豬的玩意便被我擠出來了。”

    “閹豬這事是不算難。”林立文也笑:“但尋常人第一次上手,也難有大姑父這般穩又利落的手法。”

    隻可憐那小豬仔,剛經曆過去勢之痛,嘴裏還在嚎叫著,耳朵邊便還得聽兩人站在身邊說這麽一番話。

    而劉保田被誇的分外高興,便說道:“那大郎,剩下的豬仔便都由我來閹割吧!”

    林立文便笑著點頭:“那閹豬這事便都交於大姑父了。”

    自這之後,不管是哪一位村民們抱豬仔來,林立文都會讓劉保田去動手。

    一開始,村民們還不怎麽敢把豬仔交於劉保田動手。可林立文卻不願再動手了,還與大家說道:“我家大姑父這閹豬的手藝已經出師了……便是萬一出現失誤,諸位且來尋我便是。”

    起先,林大姑和劉保田都很是不解,林立文為何要如此。

    直到林立文與他們說:“這次是為著傳授大家養豬的法子,我這才來給人免費閹豬的……”

    可林立文卻是不可能來個人抱上一頭豬仔,他依舊還去這般的給大家閹豬。

    “閹豬法子雖不難,但還需心穩和手穩……大姑父且先把這法子學了,待日後大家都知曉閹豬的好處後,這也能成為一門手藝。”

    錢或許賺不來許多,卻是細水長流的。

    知曉林立文原來還有這樣的打算後,林大姑感動到不行。回婆家便與大家說了這事後,林大姑還紅著眼眶說道:“我都曉得的,以前你們背地裏有說我顧娘家,可如今算下來卻是娘家在護我……”

    這話讓劉家人聽著,真就不知是什麽滋味了。

    在林立文努力傳授大家養豬技巧時,王縣令這邊也在為棉花的事情忙碌著。

    為了能更快的把棉花一事上報給到朝廷,王縣令還先安排一行人帶上棉花和奏折快速趕至衡縣其歸屬洲——牧州。

    牧洲刺史還是王縣令本家人。

    之前,王縣令能輕易的把農具上報和說給聖上進獻豬頭就能進獻的原因就在此。

    棉花之事王縣令也早就先報過王刺史了,所以當王縣令安排的人帶著東西趕來後,王刺史將棉花和奏折仔細查驗一番後,便立刻安排駿馬,用上了“八百裏加急”的方式,快馬加鞭的將其送至京城。

    在這樣的情況下,棉花和奏折竟然比早一個多月便動身了的兩頭活豬,還要快一步呈現在了永興帝的麵前。

    當顏色潔白,入手柔軟的棉花和奏折一並被永興帝看過後,他當即就發出爽朗的大笑,還高興的招手喚來隨伺一旁的吳大監:“你也過來摸摸這上上上等的棉花。”

    吳大監在進宮之前,家裏也是種地的。且是因為家境實在太過貧寒,為了謀求一條活路,家裏人才忍痛將尚且年幼的他送去做太監。

    永興帝上位後,格外注重農事。吳大監又是農家子,他便是因為這,才開始受到永興帝的看中。

    “喏!”吳大監先躬身朝著永興帝行禮,這才恭敬的走上前來。隻見他伸出雙手,小心的觸碰了一下棉花後,立刻驚呼道:“這棉花怎能如此飽滿厚實!”

    雖幼年留在家中的時日已經久遠,可吳大監卻對那些過去記憶尤深。如這棉花,吳大監記憶之中可從未見過這般飽滿厚實的,所以剛才才會聖前失儀,驚呼出聲。

    但永興帝並未怪罪於他,還高興了的對他說道:“奏折上還說,那林大郎是用去歲才剛開墾的荒地種出這般好的棉花來的。”

    吳大監便再次驚呼:“竟還是荒地!”

    隻這一次,他這聲驚呼便是三分真,七分假了。

    對棉花是從荒地上種植而來的事,吳大監確實震驚到難以置信。可他也是看出來了,永興帝很滿意他能有這份震驚的表現。

    永興帝果然更高興了:“不僅如此,棉花產量竟還達到了畝產三十餘斤!”

    須知道,皇朝新建至今,棉花產量最高記錄還不足二十斤。

    於是隻聽得“噗通”一聲,是吳大監重重的跪在了地上。隻見他朝著永興帝拜了拜後,便神情激動的大喊:“天佑我皇,我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永興帝雖知他此舉實乃奉承居多,但此刻他也確實被棉花一事而勾得熱血澎湃了起來。

    待到第二日上朝之時,永興帝便在朝堂上說起了這事。

    待群臣看過棉花樣品和奏折所寫內容後,朝堂上立刻變得一片嘩然。一群平日裏素來儀態端正的朝中重臣,一個個都變得神情激動了起來。

    “荒地竟能種植棉花?還能如此高產?”

    “我生平還從未見過這般品質的棉花……”

    “若這種植之法實驗成功,其確實可行後,這林家大郎當賞,且得大賞!”

    ……

    麵對朝廷這紛雜的討論聲,坐在龍座上的永興帝一直都保持著心情愉悅的好神色。今日他還很有耐心的等到群臣們討論的差不多了後,才開口表示,實驗是一定要進行的,而林家大郎也是必要重賞的。

    且不僅林家大郎得賞,便是牧洲刺史和衡縣縣令也該有所嘉獎。

    畢竟這林立文乃是他們負責轄區的百姓,也是他們發現其才,並多次將其成果上報與朝廷的。

    永興帝還笑眯眯的問大家:“那諸位愛卿覺得,這次該對林家大郎進行何種賞賜?”

    “林氏家貧,臣覺得聖上便如上次那樣,多多賞賜他些錢財?亦或者是賞賜他家一些良田?”一大臣這般建議道。

    “聖上不可!”幾乎他話音剛落,便有另外一位大臣站了出來,高聲道:“臣覺得,林大郎已為我朝農事上麵屢立大功,再如之前那般隻賞賜他錢財或是良田,未免有點薄待與他……”

    “可那林氏大郎終究隻是一草民,身上未有任何功名……便是聖上賞賜他旁的東西,隻怕他也承受不住!”

    “還未曾試過,你又怎知他不行?再者,這林大郎雖未有功名,可據說他也是在學堂裏正經念過好幾年書的!”

    “念了好幾年書都還未能考取一個童生,這林氏的肚子裏又能有多少學識?”

    “聖上要林大郎有那麽多學識做什麽?招他來是給聖上和天下百姓種地的,又不是讓他來給聖上做學問的!”

    “……”

    上一次,林立文想出來的各種好使農具在經過試驗後,永興帝決定對其嘉獎,然後來詢問眾大臣時,也是這般鬧騰了起來。當時有人就提議,林立文既然在農事上有這般的天賦,便該將他招來京城,在工部給他個一官半職的,這樣也能更好的為朝廷和天下黎民做出更多的貢獻。

    可這事才剛被人提出來,便有人開始反對。反對的原因便是上麵所說的,林立文身上沒有任何的功名,這樣的他不適合做官……於是鬧騰到最後,在眾臣們的議論和建議下,最終永興帝獎賞了林立文五千兩白銀。

    但這一次,永興帝在眾大臣狠狠的爭執了一番後,才讓大家安靜下來,然後開口問道:“不知諸位愛卿可曾還記得,奏折中一並寫上的棉花種植之法?”

    可這些大臣們當時的注意力都在棉花質量,以及它的畝產數據上去了。至於種植之法,他們倒是掃過幾眼,可卻並沒有太過上心。所以印象是有,但他們卻知永興帝會這麽一問,必然是這種植方法中,有很是特殊又重要的地方。

    於是朝堂站著的一大片大臣,開始皺緊眉頭,努力的回想先前所看過的奏折。

    但也有臣子對那棉花種植之法上心了的。

    “回聖上,臣記得。”在這時,之前爭吵中站招林立文入朝做事這一方的一位大臣便站出來回話道。

    此人姓嚴,任職工部侍郎。

    嚴侍郎在回話後,他還將奏折上所寫的棉花種植之法又大聲的背誦出來。

    這一次,眾大臣都聽得分外認真了。

    也正是因為他們都認真聽了,所以哪怕嚴侍郎都已經背誦完棉花種植之法許久,朝堂裏也依舊是一片安靜。

    這時,龍座上坐著的永興帝再度開口問道:“不知諸位愛卿現在又是何想法?”

    “回聖上,臣認為應該立即傳召下去,將林大郎速速招來京城!”嚴侍郎率先開口道。

    之前的爭執在大臣們都知曉棉花種植之法後,已然不複存在了。畢竟此刻能站在這金鑾殿裏的大臣們,也是這世上最聰明的那一波人!

    這些大臣之前的爭執,其實也是一種黨派之間的利益之爭。雖林立文隻是一草民,可他卻是歸牧州王氏所獻上來的。

    如林立文所立功勞越大,王氏一黨便也能跟著一起獲益。而他們這位坐在龍椅上的君王永興帝,是不會因為派係上的這種小爭執而生氣的。可這種爭執若放在真正的朝中大事上,卻是絕對不能夠有的。

    林立文若隻是想出一些好使的農具,亦或者是在荒地上種植出高產的棉花……他們已經得了設計圖和技術,便都有理由繼續爭執下去,可那棉花種植之法上麵卻記載了一種育苗移植技術。

    這技術放在南方,作用隻是能使得棉花高產且避開秋寒。可這法子要真能行的話,那便意味著棉花也能在北地種植了。

    所以這不僅僅是一個棉花種植的方子,它還很可能從此改變北地萬千黎民的生活。使得他們也能有棉布可穿,有棉衣可保暖。

    然北地畢竟從未有棉花種植成功過,所以哪怕有林立文所寫的棉花種植之法在,這些大臣們也不敢輕易開口換其他人來接下這差事。

    所以這一次,朝堂上便再無反對之人。

    永興帝也點著頭,神情愉悅的對著下麵站著的終於安靜如雞的眾大臣說道:“既如此,那便下旨傳召林大郎入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