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賺錢養娃
作者:雪上一枝刀      更新:2022-06-28 12:33      字數:3522
  第51章 、賺錢養娃

    進了臘月, 天氣愈發冷了,寧縣是有名的雪窩,往往上一場雪還沒化幹淨, 下一場雪又來了,但即便如此,大街小巷擺攤的人還是越來越多了。

    以前,也就是賣小玩意兒的, 即便賣吃食,也都是賣做好的, 但現在胡同口有了餛飩攤, 一對中年夫妻搭了窩棚就算是店堂了,也不知道從哪兒買到的肉, 他家的菜肉餛飩皮薄餡大, 特別好吃,經常賣到中午就沒有了。

    除了賣餛飩的,還有賣燒餅包子的,早上還有炸油條的, 弄了一個大鐵桶, 裏麵是熬好的豆漿,一掀開蓋子白熱氣呼呼的往外跑, 大早上不在做飯的,買上幾根油條, 再買上倆燒餅,打上一壺豆漿,早飯就解決了, 也就花個幾毛錢, 最主要的是, 不用糧票。

    城東的宅子,前後都通著大街,來回串著走的人不少,許沁把門口的大紅紙改成了鐵皮招牌,上麵刻著方方正正的五個字:微風裁縫店。

    微風是她之前創立的服裝品牌之一。

    路過的人多了,就會有好奇地人進來看看,因為做的衣服太多,一間西廂房放不下,許敏已經搬到北屋去住了,另一間西廂房做了四麵牆的架子,夾子上全是做好的衣服。

    冬天的衣服全是大件的,本來就特別占地方。

    好奇地人走進來一看,喲,這裁縫長得可正好看,許沁領著去看樣衣,架子上外套棉衣呢子大衣樣樣齊全,每一件都做得特別漂亮。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肯定就動了心了。

    隆冬時節,最適宜的衣服當然是各種樣式的棉衣,但很多人選擇的還是做呢子大衣。

    一來當然是呢子衣服顏值比較高,第二是今年算是暖冬,雖然下雪但也不算太冷,過春節都是七九了。

    老話說七九河開,意思是不再上凍了,那就是零度以上了。

    穿呢子外套,裏麵套上厚厚的毛衫,手套圍巾帽子全套,倒也冷不著人。

    大街上擺攤的人多了,四處攬活兒的裁縫也逐漸多了,許敏以前碰不到同行,現在幾乎天天都能碰到同行,有時候為了拉到生意,她幹脆把顧客領回來。

    凡是領回來的顧客,就沒有不來做衣服的。

    這種情況下,上門的人越來越多了,不少愛美的大姑娘小媳婦看著衣架子上那一排呢子外套眼饞。

    “要是有呢子料,我也要做一件這樣的大衣,過年穿多好!”

    “這灰色可真洋氣,不知道這麽好的呢子料子,從哪兒買的?”

    很多人都想做呢子外套,但寧縣的百貨商店裏,羊毛呢,彈力呢那都是一上貨很快就賣光了,特別不好買。

    許沁通過小朱了解到,海市紡織廠是生產呢子料的,不過人家的銷路很好,除了供應海市和下麵各縣,很多都銷到省城了。

    雖然各地的紡織廠都是國營的,不會對私銷售,但許沁還是決定去看一看。

    林東幾乎還是天天加班,指望他照顧孩子是不可能的,許沁托人往河東村捎了信兒,第二天王美蘭就來了,把幾個孩子交給王美蘭,許沁才放心的坐上班車去了海市。

    海市不是本省的省會,但在八個地級市裏麵,算是總體發展最好的,當然了,以她後世的目光,整個城市規模不算大,也不算繁華。

    倒是廠礦企業比較多。

    光是紡織廠就有六家,其中一二三家不生產羊毛呢,四主打床上用品,最有名的是純羊毛毯,產品大部分都出口創外匯,五六兩家都生產羊毛呢,質量都很不錯。

    省城的大街上,很明顯穿呢子外套的人特別多,尤其是年輕人,小夥兒一般穿的是青色或黑色的呢子外套,大姑娘小媳婦穿的就花哨了,基本什麽顏色的都有。

    雖然明知道會被碰釘子,但她還是去試了試,果不其然,兩家的銷售員都告訴她,廠子出貨隻能是公對公,要是個人都來批發,那國營商場賣啥?

    國家製定的布料供應票不就成了白紙了?

    因為是預想到的結果,許沁心裏倒也沒有太多的波瀾,她花了兩天的時間逛遍了海市,發現無論是在商場,供銷社,還是專門的國營布店,雖然品種不算太多,但呢子料的供應基本是很充足的,隻要你有布票,付錢就能買。

    但她不是想買一米兩米,也不是十米八米,她是想進一批貨,做成呢子外套後當成成衣來賣。

    少說了也得百十米。

    上哪兒去弄那麽多布票?

    要是去黑市上買票,布料本身就是零售價,成本價就太高了。

    正常的渠道買不到,就隻能托人找找關係了,這天早上,許沁從旅館裏出來,提著水果和點心來到堂叔家。

    據許支書說,這個堂叔是很有本事的,退伍後專業去了縣紡織廠當保安,因為寫得一手好字,被領導調到廠辦,後來當了紡織廠的辦公室主任,許沁當初去紡織廠上班,也是走的這個堂叔的路子。

    後來她堂叔從紡織廠調到鐵路局,再後來因為領導賞識,直接調到了市裏。

    許堂叔四十來歲的年紀,在家裏也是穿的板板正正的,中山裝的袖子上一點褶子都沒有。

    他也有好幾年沒看到許沁了,但這個侄女留給他的印象不太好,一點苦也吃不得,好好的工作說辭就辭了,年輕人不靠譜。

    許堂叔臉上的表情淡淡的,“你爸你媽最近還好?”

    許沁點點頭,“都挺好的。”

    聽說侄女搬到了縣上,而且還經常去城東,他又問道,“你三奶奶最近怎麽樣?”

    許沁笑道,“三奶奶好著呢,前些日子我碰到她,還張羅著燉雞呢!”

    許堂叔臉上也露出了笑容,當初他調來海市的時候,他就想讓三奶奶一起來,但老太太堅決不同意。

    說是住慣了老宅子。

    但其實他知道,老人是怕給他添麻煩。

    聊了一會兒家常,徐堂叔問道,“你這次來市裏,是有什麽事兒嗎?”

    許沁點了點頭,“叔,這不幾個孩子都大了,家裏開銷多,光靠林東一個人的工資不行,所以我在城東宅子裏開了個裁縫店,馬上年底了,好多顧客都想做呢子外套,但寧縣呢子料不好買,所以我來市裏看看,能不能想辦法多買點料子。”

    端著一碗餛飩進來的許嬸子問道,“小沁,你想買多少啊?”

    許沁猶豫了一下,“嬸子,當然是越多越好了,咋也得幾十米吧,我帶了兩千塊錢,就可著這些錢花。”

    兩千塊裏,一千二百塊是她自己的,八百是她管王美蘭借的。

    許嬸子沒想到她竟然要買那麽多,躊躇了幾秒,衝丈夫遞了個眼色。

    許堂叔自然明白她的意思,“銀芝,這事兒不用你操心了!”

    許嬸子有個表親在百貨商場上班,要是買個十米八米的,她興許能幫上忙,但買那麽多,一下子去哪兒湊那麽多布票?

    許堂叔白住了堂哥家那麽多房子,這個忙肯定要幫的,他琢磨了一會兒,終於想起一個人來。

    許沁的確還沒吃早飯,她把一大碗肉餛飩吃得幹幹淨淨,許嬸子怕她不飽,“鍋裏還有,我再給你盛點?”

    她搖搖頭,“嬸子,我吃飽了,吃不下了。”

    許堂叔去了一趟單位,沒一會兒又回來了,笑著說道,“小沁,你去西山路商場找一個姓方的經理,他們商場正要去毛紡廠調貨,你跟著去就行了!”

    許沁趕緊騎著許堂叔的自行車,沒一會兒功夫就來到了西山路商場。

    方經理是個看起來挺和氣的中年人,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笑眯眯的,身材是這個時代少有的胖子。

    他親自開著貨車,帶著許沁來到第五毛紡廠,接待他們的不是銷售員,是銷售科的白科長,很顯然白科長和方經理很熟絡,扯了一會兒閑篇才進入正題。

    方經理拿出商場的進貨計劃表,白科長隨便瞟了幾眼,在上麵簽了字,說道,“老方,你今兒來的巧,昨天華林路老孟來,好幾個顏色的貨都缺貨,今天車間都出貨了。”

    “那可太好了,老白,抽空一起喝酒啊。”

    拿著白科長批的條子,一路暢通無阻的去庫房調貨,五毛的庫房挺大的,但呢子料品種不多,顏色倒還算齊全,許沁很快就挑好了,分別是灰色,駝色和大紅色。

    她本來還想挑黑色的,但一整卷布是一百米,三卷就是三百米了,呢子料一米布批發價七塊錢,這就是兩千一了,她還得管堂叔借一百塊錢呢。

    方經理讓出庫員登記好顏色和數量,去會計處交了錢,然後拿著收據又來到庫房提貨,毛紡車的工人幫著把一捆捆布裝上車。

    大貨車開到半路停下來了。

    許沁不好意思的把兩千塊遞給他,“方叔,我這裏還差一百塊錢,等回頭我讓我叔給你?”

    她沒想到這麽快就拿到了布。

    方經理不以為意,“嗨,沒事兒,你許叔的自行車不還在商場嗎,趕明兒我給他送去,順便給他要錢。”

    方經理又笑著問,“大侄女,你要這麽多貨,打算怎麽拿走?”

    一百米布得有一百多斤,三百米就是三百多斤,老沉了。

    許沁已經想好了,“方叔,就在這兒卸下來吧,我在路邊找個三輪車,直接拉到車站!”

    不是方經理不幫忙,但他們毛紡廠的貨車,好多人都認識,不能這麽明目張膽的送到車站,然後再卸下來那麽多貨。

    他這個經理才當上半年,不少眼睛盯著呢。

    許沁一下子拿走那麽多布,雖然給了錢,但布票對不起來,他得想法子從其他方麵找補回來呢。

    省城不少街道都有那種專門幫著搬貨卸貨的三輪車,但方經理停的這個路口比較偏僻,別說三輪車了,行人都挺少。

    許沁吹了兩三個小時的冷風,才終於碰到一個蹬三輪車的,這人在附近住,準備回家吃中午飯的。

    花了五毛錢將三個巨大的編織袋拉到車站,又順利乘上了返回寧縣的車,許沁雖然又冷又餓,卻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