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權奸之死
作者:山程水宿      更新:2020-03-31 00:45      字數:3882
  弘治十八年的龍頭節,拖著病體的祝佑樘在禦書房召見了內閣首輔李東陽,當時,他和李東陽商定了吏部尚書無人就任的問題。

  最終,二人決定讓原兵部尚書馬文升任吏部尚書,空缺出來的兵部尚書的位置,則由馬文升推舉一個叫劉大夏的人接替。

  馬文升看人的眼光很準,劉大夏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國防部長,他在任期間,大明帝國的邊界穩固祥和,不起戰事。

  當時,兵部奏報,因為疏於管理,軍中馬匹不足,軍隊裏騎兵的戰鬥力受到很大影響,急需找人負責此事。

  劉大夏很快找到了能夠處理好這件事情的人——楊一清。

  楊一清,時任都察院左副都禦使,一個快五十歲的老頭子,為人比較嚴肅,還有一個特點:長得比較醜。

  管理軍馬確實不太需要長得好看,君不見當年管理天上禦馬的孫大聖也是“查耳朵,滿麵毛,雷公嘴,麵容贏瘦,尖嘴縮腮”,可他管理禦馬的水平真不是蓋的。

  楊一清管馬的水平大概和孫大聖有得一拚,但是他的職位可比大聖高級多了。

  相比那個把大聖氣得夠嗆的官職“弼馬溫”,楊一清的養馬差使卻是個非常重要的職位,道理非常簡單,天兵天將會飛,可是沒有軍馬,大明軍隊怎麽跟冠絕天下的蒙古騎兵打仗?

  楊一清把軍馬的事情管理得很好,後來,朝廷給他升了官,由原來的都察院左副都禦使(三品)升到右都禦史(二品)。

  後來,朝廷還給了他一個新的官職:三邊總製。

  這個官實在是個了不得的大官,它當時管理的是甘肅、寧夏、延綏三個地方,真可謂是位高權重。

  一個駐守邊境的大官,有權有勢,又能力突出。要知道,這樣的人物,不僅好人尊重敬仰,壞人們,也是想要拉攏討好,為自己謀福利的。

  劉瑾正是想要拉攏楊一清的壞人中間最大的壞人。他頗為友善地跟楊一清單方麵交流了幾次,希望楊一清能和他成為朋友,兩個人互惠互利。

  楊一清卻根本瞧不上這個太監,幾次三番下來,把劉瑾理也沒理。

  劉瑾很憤怒,不同意也就罷了,你連個信兒也不回,太不尊重我劉某人了。我一定要給你點顏色看看。

  不久之後,楊一清負責修長城的時候,劉瑾就找了個由頭,狠狠告了他一狀,搞得楊一清主動提出辭職。

  就這,劉瑾還是不打算放過他,這位記仇的性子從來沒改過。

  第二年,他借口楊一清貪汙軍餉,把他抓了回來,關押在監獄,指不定哪一天月黑風高,就準備下手黑死楊一清。

  關鍵時刻,默默關注這件事情的李東陽出麵了。

  他和楊一清其實是師兄弟,不過進入官場後並沒有公開交往,而是私底下保持著秘密聯係。

  這次楊一清入獄,他又和以往無數次搭救被劉瑾坑害的官員一樣,最終保下了楊一清。

  劉瑾在李東陽的勸說中釋放了楊一清,他並不知道,這位第二次從京城回家的老頭兒,最後會送他上路。

  正德五年四月,隻持續了十九天的安化王叛亂被平定後,朝廷仍不知道消息,緊急籌劃該派誰去解決這場混亂。

  皇帝在李東陽的人的推薦下,決定重新起用在老家等待的楊一清。此時劉瑾也顧不上什麽恩恩怨怨了,滿口答應:

  “現在能用誰就用誰,趕緊把叛亂解決了吧。”

  楊一清官複原職,帶兵前往寧夏平叛。按照軍中慣例,武將帶兵,是需要一個監軍的。軍情緊急,楊一清先帶兵前往,監軍張永則緊隨其後。

  張永,也是宮中的太監。他也不是什麽好人,也是宮裏那些討好皇帝的“奸賊”中的一員。

  但是他這個人是有些良心的,加上和劉瑾十分不對付,原來還曾經和劉瑾在祝厚照麵前公開對打過,相當於已然與劉瑾公開決裂。

  這次出兵平叛,不知道是哪位大臣天才的建議,竟然讓這位公公做了監軍,真乃是,給劉瑾的墳墓挖好了最後一鍬土,隻等搬棺入住了。

  楊一清火急火燎地趕到寧夏,卻驚奇地發現:叛亂已經被平定了!

  搞清事情原委之後,他也對這位心裏沒點事兒的安化王同誌表達了同情,然後就接管了一些主要犯人,找了個地方安頓下來,等待著監軍張永的到來。

  他是不喜歡張永這個人的,他覺得這個人和劉瑾都是一路貨色,沒什麽好交流的。可他又是自己的監軍,不見是不行的。

  大不了應付幾句,犯人交給他,再打道回府便是。

  張永領著部分軍隊如期到達。和張永見了第一麵之後,楊一清就發現,這個人和自己想得並不一樣,他沒有什麽驕縱之氣,反而很是謙遜客氣。

  多次會麵交談下來,他開始萌生和這個人合作,一起對付劉瑾的心思。沒想到還沒等他說出口,張永就給他拋出了合作的橄欖枝。

  張永雖然是個太監,但還是比較有男子氣概的,當年他都能在皇上麵前掄起拳頭向著劉瑾臉上招呼。現在,看到了解決劉瑾的希望,更是迫不及待,幾次三番跟楊一清說起自己的計劃。

  如此數次下來,楊一清感受到了張永的誠意,他決定和這個人合作,一起扳倒權勢滔天的劉瑾。

  正德五年七月,平叛的後續事宜已經全部處理完畢,楊一清把犯人全部交給了張永,不日後,他也將返回駐地。

  在晚上的宴會上,兩個人終於袒露了互相的想法和計劃,並商定了非常細致的行動計劃,一定要讓劉瑾永世不能翻身。

  八月十五日,滿身風塵的張永回到了京城。他顧不得休息,要抓緊時間去跟皇帝稟報平叛之事,最重要的是,他要去實施那個計劃。

  劉瑾此時正在為他死去的哥哥辦隆重的葬禮,接到張永回來的消息,莫名覺得有點不對勁。

  得知張永晚上就要去拜見皇帝,心裏更是不安,隻好按時擱置了哥哥的葬禮,晚上不請自來,和張永一起去麵見皇帝。

  娘的,和老子在一起見皇帝,我看你張永還能玩兒出個什麽花樣。遲早有一天,老子要把你也給收拾了。

  祝厚照在宮裏擺了酒席,請這二位一直和自己玩兒得很好的太監吃飯。酒席上三人推背換盞,一直到深夜,都有些醉了。

  張永很是焦急,眼看著皇上要就寢,要是今晚不能跟皇上告發劉瑾,劉瑾耳目眾多,計劃遲早敗露,到時自己可就人頭不保了!

  劉瑾一直注意著張永的一舉一動,他看著張永一杯又一杯酒下肚,最終爛醉如泥癱在桌上,不省人事,才放下心來,

  “我,我也不能喝了,我還要回去主辦喪事呢。”

  想到這裏,他跟皇上告罪離開,最後瞥了一眼趴在桌上的張永,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張永眼見劉瑾離去,瞬間醉態全無,他立馬完成了下跪、遞交文書、痛哭這一係列複雜的動作。

  隻是,哭了一會兒,咦,怎麽沒有動靜?

  抹了一把淚眼,他悄悄抬頭,發現皇上已經放下了那封文書,正在自斟自飲。

  那封文書,正是楊一清親筆寫下的告發劉瑾罪狀的奏折,包括劉瑾的所作所為引起叛亂在內,有一樁算一樁,詳盡無比。

  他相信祝厚照一定會有反應,一定不會再容忍下去,可是,他完全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反應。

  祝厚照看著抬起頭的張永,笑著,說了一句話。

  這是一句載入史冊的答複:

  “這些事情不去管它了,改天再說,接著喝酒吧!”

  張永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現如今話已經說出口,宮裏到處都是劉瑾的耳目,今晚大事不成,明日,自己就將被迫害致死。

  他知曉了事情的嚴重性,往前跪了幾步,再次痛哭起來,一邊大哭,一邊跟皇帝苦口婆心地陳說:“皇上,劉瑾,他,他有罪啊!”

  “哦?有什麽罪?”祝厚照端著酒杯,笑看著他。

  “他,他籌劃謀取大明天下,奪取您的天下!”

  “那,這天下就由他去奪好了。”祝厚照又斟了一杯酒,滿不在乎地說道。

  這天底下,竟然還有這樣的人!張永一時無言,不知如何是好。

  有了,有了,我就不信,你還能對這件事無動於衷。

  “陛下,您想想,要是劉瑾當了這天下的主,他會把您怎麽樣呢?陛下!”

  祝厚照緩緩放下酒杯,表情變得嚴肅起來。

  是了,要是他奪了我的天下,我往何處去,我會怎麽樣?

  他打了個寒顫,然後突然暴怒,

  “快,去給我把劉瑾抓起來。快去!”

  當晚,劉瑾就被抓獲下獄。第二日,前去抄家的官員在他家裏抄出了白銀五百多萬兩,其他古董字畫、珍奇異寶不計其數。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劉瑾這次死定了。

  可是僅僅一天,情況就發生了變化。祝厚照想起了這位太監陪自己玩兒的時候的盡心盡力,覺得不該這麽讓他去死。

  這時,李東陽出馬了。

  作為內閣首輔,他鼓動六部六科、全國十三道禦史一起上書彈劾劉瑾,讓皇帝再次堅定了殺心。

  更為重要的是,有關部門第二次抄家時,在劉瑾經常使用的一把扇子後麵發現了兩把匕首,是何用意,不言自明。

  祝厚照徹底放棄了劉瑾,最後,經過會審,統一意見:劉瑾謀反罪名成立,其罪當誅。

  祝厚照給了批示:淩遲。

  劉瑾身上生生挨了三千多刀才走向死亡,無數被他害得家破人亡的人們,得到了最終的正義。

  很快,劉瑾的同黨被一一清算,朝中風氣變得清明。

  一個月後,楊一清調任中央任戶部尚書,後又任吏部尚書,成為朝廷重臣。新的內閣也被組建。

  經過艱苦的鬥爭,正義終於戰勝了邪惡,大明帝國,又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之上。

  獨自在內閣中苦苦支撐的李東陽,終於解脫了。

  他找了個時間秘密入宮,向祝厚照稟報了先帝的遺訓,並跟皇上分析了這件事的重要程度。他還列舉了一些近幾年來各地出現的異狀,讓皇上增強警惕之心,不敢疏忽。

  祝厚照經過劉瑾的事情之後,還算是長了心眼,這次好好聽取了意見,酌令錦衣衛密切關注門派舊址,一有異常,即刻上報。

  隻是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

  李東陽完成了自己的任務,這些年來他卑躬屈膝,受盡了屈辱和指責,但一刻也不曾放棄。

  他為無數人伸張了正義,恢複了朝政的清明,完成了先帝的囑托。他的一切行為舉止,都對得起先帝,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天地良心。

  正德七年,李東陽上書請求致仕,得到批準。

  四年後,他在家鄉安然去世,年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