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奪蘭州
作者:海風兒      更新:2022-05-30 11:23      字數:3152
  眾將散離後,李玉珠與童山說話,詢問涼州的情況。

  童山一一作答,但童山還是問了一句:“夫人,隴右節度使治下,應該還是韋良大人主事吧。”

  李玉珠知道童山是韋良的老屬下,但童山的發跡卻是韋扶風的提撥。

  童山這個人的心裏,對於韋扶風和韋良同樣尊崇。

  “還是老大人主事,隻是增加了我這個掌印夫人監察轉運。”李玉珠微笑回答。

  童山點頭,李玉珠又道:“童將軍,我知道你善戰,靈州城就是你拿下的,涼州也是你盡心守禦。”

  “屬下應該盡心。”童山正容道。

  李玉珠點頭,道:“童將軍,我是女人,雖然出身是河東李氏,但出嫁了就是夫家的人,隴右和朔方是我郎君的地盤,我不願日後被河東軍侵占。”

  童山微怔,點頭道:“夫人說的是正理。”

  李玉珠正容道:“夏綏的防禦很是薄弱,就像當初的夏綏治下,輕易的被幾千軍力渡過黃河入侵,我要加強黃河渡口的鎮守軍力,或許會讓童將軍去往吳堡鎮守。”

  童山微怔,道:“夫人,屬下隻能隨時聽候節度使大人的軍令。”

  李玉珠正容道:“童將軍的說法不妥,我的郎君在南方,不能及時做出正確的軍事決策,若是河東軍意圖渡河進兵,童將軍必須要響應本夫人的求援。”

  童山遲疑一下,道:“夫人應該向韋良大人求援,屬下不能擅自發兵。”

  李玉珠搖頭道:“不,你必須及時響應出兵,若是韋良大人阻止,你才可以退兵,童將軍,我是隴右節度使的掌印夫人。”

  童山遲疑,想了一下點頭道:“屬下清楚了。”

  李玉珠點頭,道:“本夫人會與韋良大人商議,讓治下的軍使輪流去往吳堡鎮守,熟悉哪裏的軍情。”

  童山點頭道:“屬下等候軍令。”

  兩日後,李玉珠離開武威城,離開涼州去往會州巡視。

  ......

  逶迤曲折的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呈幾字形流過隴右,朔方,豐州(內蒙古),河東,河中,中原地帶,向東在齊魯之地入海。

  古老的黃河宛如大地的血脈,滋養著生機勃勃的萬物和文明。

  黃河的上遊一帶,蘭州,會州和靈州皆是依賴黃河而形成的人類聚居。

  黃河上遊兩岸水草豐盛,適宜遊牧民族繁衍生息,也適合智慧的農耕民族開渠造田,豐衣足食。

  蘭州,又名金城,漢朝稱之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地理群山帶河,形勢險要。

  東接隴原,西控陽關,北礪朔方,南臨巴蜀,屬於極其重要的西陲戰略寶地。

  蘭州之地最初為黃河渡口,漸漸的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溝通西域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會州烏蘭渡一樣,都是通向河西走廊的黃河渡口,隻是兩者麵對的內地商路不同。

  十一月,韋良率領三萬大軍,冒著冬日寒風進取蘭州,進軍的路線是自涼州沿著河西南下。

  之所以沒有自河東的會州進軍,是因為防備人口逃亡。

  人口,必須要掠奪的一大戰利品。

  冬日的蘭州金城,必然聚居最多人口,還有賴以過冬的牛羊,馬匹和糧食。

  蘭州城隔黃河分成兩部分,也就是兩座城池,與隔著漢水的襄城樊城類同。

  不過冬日的蘭州地段黃河是封凍的,能夠踩著冰麵通過黃河。

  三萬大軍包圍黃河北麵的城池和外圍,城外存在大片的黨項人帳篷,以及牛羊馬匹,隻有富裕的貴族才能夠入居城池。

  韋良沒有發動進攻,先出使者去與黨項人談判告知。

  告訴黨項人來的是大唐軍力,是來驅逐吐蕃人,收複大唐疆域,隻要黨項人能夠旁觀,那就是大唐平民。

  韋良必須拉攏黨項人,聚居蘭州黃河兩岸的黨項人有四五萬。

  若是不進行分化,黨項人與吐蕃人聯合戰力,足夠與韋良的三萬軍力抗衡。

  一時後,使者帶回一些黨項部落使者,黨項人願意旁觀。

  這種結果在韋良意料之中,三萬軍力的震懾,北岸的黨項人頂多兩萬,其中一半多是婦孺,吐蕃人對黨項人盤剝的很重。

  黨項人抉擇旁觀,韋良大軍兵臨城下,仰首看著城池。

  韋良有種蕭瑟的感歎心情,眼中的金城非常的破敗,城池相比靈州城小多了,事實上屬於一種關城。

  破敗是好事,韋良知道城池有兩千吐蕃兵鎮守。

  這一次發兵出其不意,若是讓吐蕃人獲悉軍情,來得及征集黨項兵參戰,有一萬精壯鎮守的城池,再殘破也是很難攻陷。

  韋良沒有急切的發動攻城,繼續讓一個黨項人為使者勸降,告訴吐蕃人,若是放下兵甲和財物,會放走的讓吐蕃人回去故鄉。

  一時後,吐蕃人投降,韋良守信的放行大半吐蕃人,但隻允許帶走路途食物。

  大軍入城,擁擠的休息,次日帶上小半吐蕃人去往黃河之南,大軍兵臨城下。

  結果,鎮守的吐蕃人負隅頑抗。

  韋良隻能發動攻城,一舉陷城。

  韋良下令俘虜的所有吐蕃頭領梟首,人頭掛在了城門震懾。

  ......

  李玉珠抵達會州,見到了赴任不久的曾浩,獲知蘭州已然占據,她在會寧縣休息一日,次日去往蘭州。

  抵達蘭州黃河南岸的城池,李玉珠見到了王大虎。

  王大虎奉命鎮守黃河南岸城池,韋良親自鎮守黃河北麵的金城關城。

  王大虎出兵護送李玉珠去往北城,李玉珠見到了韋良。

  一見麵,李玉珠恭敬女禮:“侄媳李玉珠拜見五伯父。”

  韋良點頭道:“嗯,天寒地凍,侄媳婦怎麽來了這種苦地。”

  “蘭州是苦地,也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和宜農宜商寶地,五伯父不辭辛苦的進取蘭州,侄媳身為節度使夫人,理應過來輔佐五伯父。”李玉珠從容說道。

  韋良神情平靜,道:“蘭州這裏黨項人為主,侄媳來了也是輔佐不了什麽事情。”

  李玉珠正容道:“五伯父,侄媳先表明一下心跡,侄媳出身河東李氏,但女兒出嫁從夫,侄媳自認是韋氏女人。

  家國的利益上,侄媳不會為了娘家而損害夫家利益,反之也不希望夫家與河東李氏敵對。”

  韋良想了一下,點頭道:“你能夠這麽想很好,你來蘭州,究竟是為了什麽?”

  李玉珠回答:“侄媳遠來,是為了有利於韋氏統治隴右和朔方,推行監察轉運,盡量避免治下形成一個個軍雄勢力。

  侄媳認為南方的統治策略大善,北方不宜全盤照搬,但也應該防備治下走向類同河東軍的統治。”

  韋良意外,眼睛看了李玉珠,問道:“你認為河東軍的統治不妥?”

  李玉珠點頭道:“不妥,河東軍內部軍雄林立,我父以軍功授予地盤軍政,結果是治下混亂,有的甚至居功自傲的造反。

  侄媳認為,將官可以擁有指揮權,軍需與賞功必須歸屬侄媳負責監察轉運。”

  韋良聽了不語,李玉珠的話有道理,但他不敢相信李玉珠,也不願李玉珠的權柄進入隴右三州治下。

  但若是拒絕,韋良擔憂河東軍來犯,靈州和涼州新獲,還沒有紮下深根。

  沉默一會兒,李玉珠又道:“五伯父認為,吐蕃會反攻嗎?”

  “會反攻。”韋良回答。

  李玉珠說道:“吐蕃若是反攻,蘭州的黨項人隻怕會反水,侄媳認為,蘭州這裏一是要築城,二是與吐蕃和談,三是抽丁黨項人成軍。”

  “與吐蕃和談?隻怕難成。”韋良說道。

  李玉珠道:“五伯父,蘭州這個所在,對於我們極其重要,對於吐蕃而言最重要的是河湟之地。

  侄媳認為可用通商為和談的突破口,我們可以自南方運來茶葉,吐蕃人需要茶葉和鹽。”

  韋良想了一下,點頭道:“應該可行,不過蘭州這裏主要是巴蜀貨源,若是自夏綏運載,太遠了。”

  李玉珠微笑道:“不走夏綏,侄媳如何能夠獲利,自南方來的茶葉,大半賣給河東和豐州草原,小半賣給吐蕃和涼州。”

  韋良點頭,忽微笑道:“侄媳的青鹽,是不是能夠廉價賣給蘭州的黨項人,有了青鹽和茶葉,才能讓黨項人歸順賣命。”

  “可以,有利於統治的事情,侄媳必定支持五伯父。”李玉珠爽快回答。

  韋良點頭,道:“好,我也支持你推行監察轉運。”

  李玉珠淺笑,繼而輕語:“五伯父,這蘭州城破敗,侄媳建議築城,最好建築的不遜靈州城。”

  韋良微怔,搖頭道:“不成,工程太大了。”

  “侄媳認為值得,城池廣大能夠容納更多的黨項人,一步步收納黨項人入戶籍,侄媳覺得十萬人,半年能夠築起城牆,侄媳願意盡力支持。”李玉珠說道。

  韋良聽了心動,蘭州兩岸的城池相比靈州城狹小,而吐蕃人也不重視修繕,更是將蘭州原有的水渠糧田荒廢,變成了牧場。

  而對於北方地盤,蘭州是天然的西大門,扼守蘭州能夠抵禦吐蕃東進。

  建築廣大堅城,確實是一勞永逸的最佳戰略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