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出行
作者:海風兒      更新:2022-05-30 11:20      字數:2701
  韋扶風悄然啟程,他沒有向親人請行,請行的結果必然走不得,雖然他的存在不重要,但長輩不會縱容他的胡為。

  留書說了去向,韋扶風駕馭一輛破馬車離開了上洛縣城,車上載著老馮和碧衣女。

  碧衣女的頭發蓬亂,身穿破舊青色衣褲,不時的咳嗽。

  過城門時,守門的官兵隻是大略看一下就放行。

  碧衣女的咳嗽很有殺傷力,如今上洛縣城的人最怕的就是染病,次之是發愁吃食。

  出城後,老馮爬出車篷,坐在了右側車轅.

  韋扶風輕揮鞭子,趕著瘸了一條後腿的馬匹,沿著武關道北上去往長安。

  在亂世,馬匹是最難得的商品。

  “公子,若是沿著武關道南下,可去往上津縣乘船,通過漢水西去金州(安康),自金州西去可達洋州和漢中。”老馮說道。

  “你說的我清楚,上洛縣地處南北咽喉,南下能夠通往漢中,問題是我沒錢雇船,隻能繞遠走陸路。”韋扶風微笑回應。

  老馮點頭,韋扶風又道:“另外金州通向漢中的一段不易行,途中存在的凶險難知,而陸路去往漢中是官道,亂匪應該少一些。”

  老馮點頭,自西向東的秦嶺山脈,形成一道天然的南北分界線。

  秦嶺之北是八百裏渭河平原,大唐統治的核心地域。

  秦嶺之南,則是秦嶺與大巴山脈之間,形成的漢中盆地和安康盆地。

  漢中盆地建製了興元府和洋州,安康盆地是金州,金州的東北方是商州,也就是韋扶風的家園所在。

  逶迤長達數千裏的漢水,流過興元府,洋州,金州,荊襄地域,最後流入大江(長江)。

  由於秦嶺阻隔南北,自古形成了很多溝通秦嶺的道路。

  其中商州的武關道,是通達南北的主要官道,秦嶺以南,乃至大江以南的大唐地域,陸路基本依靠武關道出入。

  以長安為中心,能夠跨越秦嶺,進入漢中的的道路,自西而東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庫穀道,武關道。

  其中武關道主要是通向南陽盆地,荊襄地域,大江以南地域。

  秦漢時期的劉邦,就是通過武關道,第一個攻入關中。

  庫穀道是長安直達金州的一條道路,山路難行。走不得車馬。

  子午道是長安直達洋州,然後向西可達興元府,向東可達金州。

  劉邦被項羽逼迫為漢中王,就是自子午道抵達漢中開辟基業。

  劉邦一番經營蓄勢之後,用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一邊修建子午道棧道惑敵,一邊大軍走陳倉道攻入關內,占據渭河平原的關中,奠定大漢江山。

  所謂出行難,韋扶風趕著馬車,行走在顛簸的道路,久之難免辛苦。

  幾十年前的武關道,經曆過一次大規模修整,但曆經了多年戰亂,武關道又變的坑窪難行。

  武關道,是為大唐朝廷的一條貢賦命脈,大唐朝廷依賴江淮和東南地域的供養。

  自從安史之亂發生,大唐統治盛極而衰,叛亂不斷,每一次大規模的戰亂,都會阻斷中原地域的大運河水道運輸。

  於是,武關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貢賦命脈。

  朝廷的命令,地方的貢賦,不得不取道漢水,貢賦經過大江,轉入支流漢水運輸到上津縣,轉陸地沿著武關道運輸到長安。

  漢水下遊流域,包括金州,古稱上庸。

  上庸地域是戰爭頻繁之地,戰國時,秦楚爭霸,武關是兩國必爭的軍事咽喉。

  三國時期,關羽兵敗上庸地域,導致了蜀國大弱。

  一路走,韋扶風始終保持警惕,路途流民不斷,偶爾遇上官兵走過盤問。

  韋扶風報家門,官兵聽了就離開,但很多的流民,被官兵殘暴的洗劫毆打。

  韋扶風自身難保,當然不會多事。

  他心知官兵能夠放過他,是因為華商節度使韓建,不願與長安大族走向對立,所以約束兵將不得妄為。

  走了三天,一路也算順利,走過秦嶺一段的終南山,通過藍田關,進入京兆府治下的藍田縣。

  為了節省積蓄,韋扶風沒有去往縣城休息,依然露宿在外。

  晨曦,三人吃過幹糧,啟程向西,直奔長安城正南的子午道所在,馬車緩慢,一路風餐露宿,不日抵達子午鎮。

  韋扶風尋當地人使小錢打聽,知道子午道被朝廷軍管,通行需要付出很多的過路錢。

  不過子午道今非昔比,年前被山南西道節度使大力整修,能夠讓窄車通過。

  去往西川成都的路途遙遠,韋扶風的積蓄吃飯都勉強,子午道走不了,於是三人繼續西行,去往褒斜道入口所在的眉縣。

  西行途中,老馮偶爾敘說地理和事件掌故,一路風塵仆仆的走入了鳳翔府治下。

  鳳翔府位於京兆府西方,是大唐朝廷抵禦吐蕃的重鎮,置立鳳翔節度使鎮守。

  雖然辛苦,韋扶風忽而起了緬懷之心,想去出生地扶風縣看一下。

  老馮不反對,車裏的碧衣女一直是沉默寡言,韋扶風問一句,碧衣女默然點頭。

  於是,韋扶風興致盎然的打道扶風縣。

  扶風縣位於渭水河畔,對於扶風縣的景物,韋扶風記得模糊,印象中最深的是一座寺廟,名為法門寺。

  小的時候,韋扶風常被帶去法門寺拜佛,親人們的虔誠肅穆,讓他的心靈打上了不敢造次烙印,所以記憶深刻。

  法門寺距離長安二百裏,佛寺始建於東漢明帝十一年,法門寺因佛骨舍利而置塔。

  大唐皇室重視佛教,給予法門寺極大的尊崇,堪稱皇家寺院。

  唐高宗顯慶五年,迎佛骨於東都洛陽,供養3年,於龍朔二年送歸法門寺,並詔令和尚惠恭、意方等重修法門寺塔。

  唐高宗一次向寺院施舍錢5000貫、絹5000匹,皇族大臣也紛紛競相捐物獻錢。

  其後的大唐皇帝,武則天、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僖宗也迎送供養佛指舍利。

  每次的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崇佛到了極點。

  韋扶風一行抵達法門寺之時,他的興致熱情全無,一是疲憊,二是一路所見,到處是困苦蕭條景象。

  而且遭到了十幾次的官兵盤查,麵對那些凶神惡煞的藩鎮兵將,韋扶風膽戰心驚,悔不該來。

  沒了興致,韋扶風遠望法門寺塔默然不前。

  亂世,讓他的出行毫無樂趣,若非出身長安韋氏,這一路上就算不死,也得被剝層皮。

  “公子怎麽不走?”老馮詢問。

  “窮困潦倒,拜佛給不了香火。”韋扶風自嘲回應。

  “佛家慈悲,眾生平等,虔誠為上,既然來了,還是拜一下為好。”老馮勸說道。

  韋扶風搖頭,道:“佛寺是富貴人的神明,窮人拜了也是徒勞,或許有一日,我會再來。”

  老馮聽了不再多言,默然遙望聳立的佛塔。

  片刻後,韋扶風笑語:“老馮,你信佛?”

  “說不上信不信,某是武夫,但也緬懷大唐盛世。”老馮淡然輕語。

  韋扶風微怔,點點頭,老馮又道:“殘廢之人,信佛或許能夠有個好的來生,請公子等候。”

  韋扶風目送老馮拄拐走去,他猶豫一下沒有動。

  碧衣女自車中道:“你也去吧,求個平安。”

  “信佛求平安,不如信自己,信姐姐的保護。”韋扶風溫和輕語。

  “休要胡說,我是坤道,故不能入佛寺,你跋涉遠來,不該止步不前。”碧衣女輕語。

  “待我日後富貴,才應該拜佛,此時去求,佛也冷漠。”韋扶風隨口道。

  “謬論,神明在上,你要懂得忌口。”碧衣女責備,語氣輕柔。

  韋扶風一笑,內心溫暖。

  這一路上遙遠顛簸,風塵仆仆,不斷的遭遇兵禍危機,碧衣女始終守諾的不離不棄,讓他銘心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