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陳政委的一周
作者:地效飛行      更新:2022-05-09 15:13      字數:2456
  (斷更這兩天,不解釋什麽了,以前在《龍珠》這樣解釋的多了,結果被某個書友罵得狗血淋頭。

  總之,地效強調兩點:

  一,不會太監。

  二,地效已盡力。)

  ————

  一邊談論工作一邊吃,等到吃得差不多,大麵上的工作也談得差不多了。接下來是物品交接——魏承恭每次從那邊帶過來的東西,越來越多,換錢的古玩,行軍中不便攜帶的機密文檔……等等。

  當然,還有交給2017先遣隊的工作指令安排。

  “中央說行軍中沒有條件,所以這一次的命令沒有用信封封裝——嗯,我沒有偷看。”陳政委一邊把一大疊沒有封裝的字紙交給陳雲,一邊解釋了兩句。

  “就算看了也沒所謂。中央既然讓你來這邊,那麽這些東西肯定也就不對你保密了。”

  “隻是,小魏同誌那邊……”說著話,政委同誌看了看一邊正跟蔡大姐他們一起招呼軍工同誌的魏承恭一眼,小聲道,“好像不是黨員吧?雖然我知道他身份特殊,不過……”

  以現在這種極力避免被人注意的工作方式,魏承恭他當然不能無限量帶同誌過來,當這邊的容量飽和以後……好吧,已經飽和,甚至是超飽和了……他勢必不能帶更多人過來。

  到時候護送機密文件的任務,肯定隻能委托給魏承恭這個黨外人士。

  不要說專門設置個文件護送員之類的主意,那樣會占用寶貴的運輸噸位。

  “小魏同誌雖然不是黨員,但卻是可以信任的。”陳雲一邊拿信,一邊解釋道:“早在長征開始的時候,中央就在委托他保管文件,要泄密的話,早不知道泄露多少了——雖然如此,在有黨員伴隨穿越的時候,文件還是應該交給黨員保管護送。”

  停頓了一下,又道:“黨員委托黨外人士代為傳遞文件,在這邊的曆史上還是有先例的。據這邊的曆史記載,七軍團的方誌敏同誌就曾經委托魯迅先生代為傳遞文稿——雖然那隻是兩篇文章,不算是什麽保密文件。”

  ————

  這一次來的人都沒有經過2017培訓,而他們是過來工作的,所以隻能是邊工作邊培訓了。

  這其中陳政委情況比較特殊:一來作為高級知識分子,他與這個時代的人差距較小——可以說,洗個澡理個頭換身衣服之後,走在路上不會有人特別注意。

  二來他過來是短期工作,一個星期就要回去,所以培訓工作可以免了。

  他的工作是親自見證四方麵軍的曆史。

  所以次日一早,就和顧作霖,還有董老一起,三人結伴去了廣州圖書館——哦,之前還要去一趟長洲島。

  魏承恭沒有陪同,他還有正事要幹。中央即將在陝甘落腳,魏承恭這邊的工作也必須跟上。所以他去陝北了。

  “這是什麽?”看著手裏的智能手機,陳政委有些納悶,“我好像看到這邊的人都有這個,拿來做什麽的?”

  “用處很多。不過今天我們可以把這東西當照相機用。”董老一邊說,一邊給陳政委示範。他玩手機已經玩得很溜了,“小魏的主意,他所是如果我們能夠在黃埔舊址拍幾張合影,那麽對向前的說服力會強得多。”

  “黃埔舊址?拍合影?”陳政委愣了一下,想了想,點點頭,“他還真是用心。”

  說罷,陳政委開始嚐試拍照——然後很快就玩上了癮。

  順著車窗望出去,陳政委想要找一些廣州的“老房子”拍幾張。不為別的,帶給自己的老搭檔,想必能讓他感慨一番滄海桑田。不過眼下他正穿行於市中心,想要找到“老廣州”談何容易?

  於是隻能拍一些摩天大樓了,這個雖然也很震撼,但是缺少對比,想必震撼感慨的心情就沒有那麽濃烈了。陳政委甚至有些嘀咕:如果不是有樓頂上那些巨大的諸如“廣州xx大廈”“廣州xxx公司”之類的字眼,估計老搭檔會以為自己拿外國城市的照片忽悠他。

  正玩得不亦樂乎,陳政委忽然想到一個問題。

  “這個,我這麽用法,會不會到時候膠卷不夠用啊?”

  董老一聽,啼笑皆非,同時暗自慶幸:還好現在是上午,車裏沒什麽人。

  一麵又有些感慨:想必當初小魏對自己的看法,也和現在自己看陳政委一樣吧。

  僅僅是80年的時間,就讓自己這些舊時代“見多識廣”的人傑,淪為了“孤陋寡聞”的土包子?

  ————

  本來這一天的行程安排是上午去參觀黃埔,下午去圖書館,路上順便就看看廣州市容;結果到了長洲島,大家發現,恐怕行程不得不改改了。

  黃埔,這個近代中國軍事史上無法回避的名字,絕對值得大家花一天時間仔細參觀——董老甚至覺得,應該組織戰士們專門來一次。

  (注:地效沒有去過黃埔,為了力求謹慎,上網查找了一些相關資料,結果……有說門票15元的,又有說完全免費開放的;有說要登記證件的,又有說不需要的;有說不許拍照的,但是網上卻又有那麽多內部景物照片……實在是讓地效莫衷一是。

  為了省得麻煩,本文設定沒有任何限製。如果有錯失的地方,方家勿笑)

  在紀念館前自拍合影——嗯,這個紀念館題詞還剛好是徐帥的題字,看著那個題字,陳政委感覺有些微妙——站在這80年前的建築群前——好吧,黃埔軍校本部在1938年的時候已經被日本人炸毀,現在看到的是解放後複製的——三個革命老前輩互相看了看,都覺得心情特異。

  “什麽感覺?”最後,還是董老先開口問道。

  “該怎麽說呢?”陳政委思索了一下,這才道,“感觸良多,不過最大的想法還是:不知道孫先生到底出於什麽考慮,才讓那個人擔任這個學校的校長,並進而走上了中國第一人的位置——最後搞出來那麽多事。”

  “如果拋開他反革命的立場,隻看能力的話,孫先生的選擇倒也不算差。”作為辛亥革命元老的董老似乎了解一些密辛,“建立這個學校的目的是培養革命軍的中低層軍官。那時候的中國是一個落後國家,建軍思路跟列強中相對落後和窮困的日本學習比較現實,再加上孫先生那個人對日本的態度和想法……所以選擇一個留日學生來擔任校長幾乎是必然。”

  “那也可以選擇蔡鍔,或者蔣百裏呀。”顧作霖開口道,“嗯,好吧,考慮到政治影響,也可以選何應欽啊。”

  “何婆婆?”董老愣了一下,笑了,“就那個黏黏糊糊的性子,你覺得像是當校長的料?別說校長了,你覺得,他是個當頭的料?”

  想想自己這半個月來看到的何應欽以後幾十年的表現,緩緩點頭:“確實,那個家夥不像是能當一把手——這麽說,常凱申當校長幾乎是必然結果?”

  “孫先生手上沒有別的人了……至少在他看來,沒有更適合的人了。”董老看著那矮小的門坊,緩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