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擊鼓叩闕
作者:普小通      更新:2020-03-30 04:56      字數:2873
  鄭虔、葉雲帆和殷承武都不見了!方岩轉遍了整個國子監也沒發現他們的蹤跡,不但是他們三個,整個國子監都不見學生的人影。

  不對勁啊,方岩有種不詳的預感。

  果然出事了。為了給馮小恙伸冤鄭虔他們把京兆府、大理寺都跑遍了,但是都被拒之門外,理由很簡單:你說馮小恙被王家和玄都觀做成了人俑,人俑呢?

  堂堂天子腳下,如此令人發指的惡心居然無處伸冤!於是憤怒的鄭虔在國子監的山門上貼了一篇檄文,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文章讀之令人淚下,所讀之人皆同情馮小恙的不幸;後來更是雄辯滔滔的直斥門閥士族禍國殃民,道家不事生產卻食盡天下民脂民膏。

  此文不畏權貴、為弱者仗義執言;而且直斥時弊,把很多不敢說不能說的話都說了出來,可謂痛快淋漓。幾日之間整個長安士林都在傳頌這篇雄文,鄭虔一舉成名,成了長安學子眼中的英雄。

  今天更是出了大事,鄭虔振臂一呼,國子監諸生和不少長安學子一同去擊登聞鼓,叩闕!

  所謂擊登聞鼓就是敲鼓告禦狀,這個製度從周朝就有了,老百姓有冤不能伸就去皇宮外敲鼓,隻要鼓一響,當值官員必須立即上報,直至皇帝。所謂“萬邦之事無隔於九重,獻替之謀不遺於聽覽”,雖說大部分皇帝都把登聞鼓當個擺設,可李世民除外!這個精力充沛的皇帝很喜歡這調調,再加上還有個整天無事生非的魏征,所以長安人都知道:登聞鼓一響,必有大案。

  聞言之下方岩熱血沸騰,想不到鄭虔這個結結巴巴的書呆子這麽有種,他這是要捅破天啊!啥也不說了,去皇宮西門的一塊告禦狀去!

  就在方岩拔腿要走的時候,一聲斷喝傳來:“站住!”

  冷不丁這麽一嗓子把方岩嚇了一哆嗦,回頭隻見一個精瘦的老頭目光灼灼正盯著他,國子監的祭酒(校長)李綱!

  “怎麽回事,說說吧。”老頭聲音如常,跟平常沒什麽兩樣。畢竟是曆經三朝的學界北鬥,什麽世麵沒見過?

  老頭手無縛雞之力,可方岩在他麵前就是大氣也不敢喘。沒別的,就因為他的人品和學識為天下共仰。

  於是方岩把從玄都觀到蓮花山的經過簡單說了一遍,當然關於道家修行那一套沒有提及,這些東西太過匪夷所思,他李文紀乃是儒家大賢,最忌怪力亂神這一套。

  “那篇檄文有你的份兒嗎?”

  “聽說是鄭虔寫的,葉雲帆和殷承武也署了名。”說起這事兒方岩就覺得莫名其妙,葉雲帆也就罷了,畢竟是個讀書人,你殷承武一個紈絝遊俠兒也跟著起哄?

  “哼,荒唐!”老頭腮幫子哆嗦著,白胡子氣的直抖。

  “先生,此乃大智大勇之舉!晚生書雖讀的少,也知道為人是要有骨頭的。”方岩忍不住頂了回去,如果不是來晚了,他不但會在檄文上署名,而且肯定會一起去擊鼓叩闕!

  “哼!”老頭氣呼呼的來回踱步,突然停下來問:“那人俑你帶回來了?”

  方岩點頭稱是。

  “走,隨我去叩闕!”

  ……

  與後世的皇帝視臣子為奴才不同,大唐皇帝與臣子議政時遵照的是“三公坐論之禮”,有時甚至不像上下級交流,更像坐而論道。大臣上殿皇帝命坐,議事完畢還要賜茶而退,象魏徵這樣的家夥甚至能當麵斥責皇帝,皇帝還得施禮稱謝……

  今天不是上朝的日子,禦書房裏卻坐了不少人。大理寺卿戴胄、尚書右丞魏徵、秘書郎岑文本等幾位大臣都坐在那裏一語不發,書案後的李世民正在看一封密奏。

  “擊登聞鼓告王承嗣不道之罪,這鄭虔倒是好膽子。諸位愛卿怎麽看啊?”李世民放下密奏,淡淡問道。太原王氏族長的名字就叫王承嗣。

  皇帝大人麵色如常,眾人暗暗鬆了一口氣。登聞鼓響,必有不公,冤情既然上達天聽,皇帝陛下當然不會善罷甘休,無論官司怎麽打,輕則有人摘烏紗帽,重則人頭落地。

  尚書左丞魏直著腰梗著脖子,這是他一貫的說話態度:“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今日大唐竟有此惡事,應窮究到底,作奸犯科者依律懲處,絕不姑息!”依唐律,擊登聞鼓後鄭虔的這一紙檄文要經尚書省才可送到皇帝案前,今天這事其實是魏徵拿著狀紙來找的李世民。

  “鄭虔乃是國子監教員,讀書應該是極好的,隻是做事情孟浪了些。此案一無苦主、二無遺體,應先交由京兆府偵辦,再交大理寺審判才為正理,想不到這位鄭虔直接來擊鼓了……”大理寺卿戴胄的年紀到底是有些大了,說話滴水不漏,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推脫責任。

  “京兆府?哼!先前就是京兆府的推官還有鎖拿鄭虔,”魏徵一點不給戴胄麵子,直接出言反對。“太原王氏家主,子弟遍布朝野。鄭虔不過一介庶民,若是交給京兆府來偵辦,定然是反坐的結果。”

  反坐是唐律中懲辦誣告的辦法,誣告什麽罪就以什麽罪來懲罰誣告者,比如甲誣告乙盜竊,就要以盜竊的刑罰反過來懲辦甲。這次鄭虔告王氏不成,便是誣告,完全是以卵擊石的性命相搏!

  “不道,這是十惡不赦之罪,這鄭虔不愧是國子監出生,還是懂唐律的。”李世民用手輕輕敲擊案子上的那封密奏,密奏落款處有兩個字:張慎。

  不道是十惡大罪之一,意思是用滅絕人性的手段殺人。十惡也就是十種不能赦免的大罪,比如謀反謀叛等。犯這十種大罪的人是不能赦免的,這就是通常說的十惡不赦。

  自曹魏起,皇親國戚、賢能之人、功勳卓著之人等八種是有犯罪赦免權的,稱作八議。這八種人犯罪任何衙門都無權直接審理,隻有皇帝才能決定他的生死。這王氏家主身份極為尊貴,正屬於八議之一,所以這官司打到李世民這裏來了。

  “陛下,鄭虔原本隻是一篇檄文,告的是太原王家和天下道門,雖通篇雄辯滔滔卻輕飄飄的落不到實處,這狀紙是李文紀親手所寫。”岑文斌似乎是輕聲說了一個小插曲:“今晨,文紀先生驅車載受害女子人俑於朱雀大道而入,一路觀者如堵。至登聞鼓,文紀先生喝退鄭虔,親手寫了訴狀。又命數百學子返國子監,不從者當即逐出山門。”

  一陣沉默。鄭虔憑的是一腔血勇,不但劍指王氏,更是把天下士族門閥和道門都捎帶上了,如此四麵樹敵看似勇猛,實則毫無作用,一頓亂拳打出去對方毫發無傷。李綱李文紀卻老辣的多,隻將矛頭對準王承嗣一人,而且攜人俑遊街,導致天下議論洶洶,頃刻間就是烏雲壓城之勢。這是不死不休的意思啊!

  李世民麵色如常,語氣也輕鬆隨意的很:“文紀先生往外一站,天下讀書人的唾沫怕是要把老王頭淹死了。”

  大臣們怕是這世上最會揣摩人心的一群人,最善傾聽弦外之音。天下讀書人?天下讀書人是大唐的未來,是陛下所有新氣象的踐行者!

  陛下這話似乎隻是開玩笑,可在座的幾位都知道:皇帝陛下是要把這案子鬧大了!

  “請陛下下旨,交大理寺卿、刑部、禦史台三司會審。”戴胄肅身請旨。

  皇帝當然不會親自去審案,所以三司會審就是最高的審判規格,戴胄這麽一說連魏徵都沒法反對了,一旁的秘書郎岑文本已經在遣詞造句、擬腹稿了。

  “不!”李世民一擺手,“此案就由魏卿和戴卿你二人聯手督辦,京兆府協察。”

  三位大臣一愣,皇帝陛下這道任命著實讓人不解。辦大案曆來三司會審,難道說陛下想網開一麵?

  可是真想要網開一麵,必須得讓魏徵這杠子頭一邊涼快去,他那眼裏不揉沙子的勁頭肯定下死手!

  天威難測啊,文紀先生、王老頭兒,你們自求多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