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北京會議(2)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9      字數:3765
  “狗屎。我們的總統就是一個膽小鬼。”

  麥克阿瑟看著羅斯福發來的電報,很不爽的咒罵羅斯福。

  “將軍,我們現在怎麽辦。我認為我們現在應該要退回去,回到澳大利亞。或者跟中國海軍要求,給我們一個休息的港口。我們總不能在海上繼續飄著。”

  史迪威憂心忡忡的道。

  這一次美國太平洋艦隊全員出動,想要在中國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拿下印尼和菲律賓。計劃還是非常不錯的。

  而且麥克阿瑟考慮的其實非常全麵。

  大家是盟友,中美英三國當年簽字“大西洋憲章”的時候,就已經組成了盟友的關係。後來的“華盛頓宣言”更是直接組成了反法西斯聯盟。在目前來說,大家是軍事上的同盟關係。

  因此中美英三國都有權利對日本發起攻擊,並沒有什麽問題。

  隻要美國艦隊第一個拿下印尼和菲律賓,在道理上中國也沒話可說。總不能說你們美國軍隊攻擊日本是不對的。畢竟大家是盟友,目前都對日本宣戰,都有權利對日本進行攻擊。

  大家談判的時候,中國隻是表示東亞、東南亞不允許再出現殖民的情況。但從來沒有表示說,不允許美國和英國他們跟日本打仗。

  因此到時候中國隻能是吃啞巴虧。

  中國想要完完整整的拿下東南亞,肯定是要跟美國談判。而要讓美國推出印尼和菲律賓,肯定是需要在其他方麵進行讓步。這就是麥克阿瑟的想法。

  因此可以說麥克阿瑟想的還是非常不錯的。他也沒有想過和中國出現衝突,相反隻是利用這麽一個好機會而已。

  “先跟中國軍隊說一下,我們的艦隊需要修整。”

  麥克阿瑟臉色鐵青,心裏非常不甘心。

  絕對的不甘心。

  因為中國參戰之後,戰爭直接就是一麵倒。麥克阿瑟的太平洋艦隊補充完之後,實力已經是比當初駐紮在珍珠港時候更加強大。

  本來麥克阿瑟雄心勃勃,想要洗刷自己在菲律賓失敗給日本的恥辱。

  可惜。

  等到麥克阿瑟準備妥當,想要大幹一場的時候,發現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甚至可以說日本已經到了完全崩潰的地步。

  中國和日本太近,中國陸軍還沒有怎麽出動,但中國空軍已經利用炸彈把日本工業基地炸了個七七八八。如果換成其他國家,很多早就要投降。

  但日本一直堅持。

  不過麥克阿瑟不著急。

  因為日本海軍的主力艦隊在東南亞,麥克阿瑟還有複仇的好機會。麥克阿瑟已經準備要好好地和日本海軍交手。可是沒等到麥克阿瑟做出什麽動作,日本海軍的主力艦隊就被中國一顆原子彈給消滅了。

  緊接著中國空軍大規模的空襲日本本土和東南亞的防禦陣地,現在更是百萬中國陸軍南下包圍日本陸軍。

  日本真的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

  這樣的情況,麥克阿瑟很苦惱,很生氣。作為創造過美國西點軍校畢業分數記錄,是美國軍隊曆史上最年輕的準將,西點軍校曆史上最年輕的校長,美國陸軍曆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

  麥克阿瑟希望建立大功勞。

  可是日本現在很快就要投降,這讓麥克阿瑟很著急。所以麥克阿瑟才會不管不顧帶著主力部隊,想要率先拿下印尼和菲律賓。

  最少也要拿到一些功勞。

  但計劃永遠沒有變化快。

  在麥克阿瑟主力部隊來到東南亞的時候,東南亞各國都已經反正,宣布接受中國的命令,參與反法西斯聯盟。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東南亞國家都已經成為了反法西斯聯盟的一員。

  中國也沒有追究他們太多的責任,確認他們作為反法西斯聯盟的一員。

  因此這個時候中國的南海艦隊已經開始來到印尼港口。

  所以直接和麥克阿瑟的艦隊對上。

  論實力,麥克阿瑟帶領的太平洋艦隊比中國的南海艦隊更加強大。但麥克阿瑟並沒有敢動。雖然麥克阿瑟狂妄自大,但也知道這個時候不能和中國開戰。要是讓中國扔下一顆原子彈,那問題就大了。因此麥克阿瑟帶領強大的太平洋艦隊,隻是慢慢的逼迫中國艦隊,想讓中國艦隊退讓。

  可是聽到消息的中國大批艦隊來到事發地點。

  本來麥克阿瑟希望繼續強硬,最起碼撈一些好處,然後才離開這裏。可是卻接到了羅斯福讓他退讓的電報。

  “將軍,中國那邊給了答複。他們會給我們一些港口作為修整地點,但開放的港口、修整的時間,甚至我們下船之後的活動範圍都有限製。”

  史迪威很快回來報告。

  “該死。”

  麥克阿瑟大怒。

  然後忍不住道:“該死的中國佬,簡直是欺人太甚。”

  “將軍,我們已經在海上太長時間。士氣的影響也很大,早點靠岸修整還是很需要的。要不然我們快點回到澳大利亞那邊。”

  “靠岸。跟中國軍隊聯係。”

  “是。”

  …………

  “真的是鐵礦石?”

  “是。而且不是少量,儲量驚人。”

  澳大利亞。

  約翰·柯廷。

  這是澳大利亞曆史上可以名留青史的人物,改變澳大利亞曆史的人物。澳大利亞本來是英國的殖民地,後來雖然成為獨立的國家。

  但依舊受到英國的影響。

  作為英聯邦的一員,澳大利亞名義上的老大是英國女王。所以澳大利亞的軍隊、外交都受到英國的影響。甚至一直以來澳大利亞的軍隊也是接受英國軍隊的領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後,澳大利亞的部隊都是隨著英國一起打仗。在緬甸和日軍幾番交戰,澳大利亞也派出了兩個師的部隊。而澳大利亞整個國家隻有四個師的部隊。

  可是隨著英法軍隊被日本驅逐出東南亞地區,在歐洲被德國打的丟盔棄甲之後,約翰·柯廷非常聰明的開始拋棄英國。

  不是因為約翰·柯廷和英國有矛盾,而是因為英國已經無法保證澳大利亞的安全。在那段時間日本空軍甚至轟炸了澳大利亞本土,日本海軍幾次威脅澳大利亞。

  因此澳大利亞知道英國沒落,無法繼續保佑澳大利亞。

  所以澳大利亞不僅僅是把前線的澳大利亞軍隊撤回來,然後讓美國太平洋艦隊駐紮在澳大利亞。甚至在澳大利亞弄出一片地,讓美國軍隊駐軍。

  這讓丘吉爾勃然大怒。

  因為這麽多年澳大利亞軍隊一直是接受英國軍方的指揮,是英國最忠實的小弟。這是澳大利亞曆史上第一次不聽英國軍方的命令,私自把部隊撤回去保衛澳大利亞。表明英國對於澳大利亞開始失去控製權。

  約翰·柯廷成為澳大利亞總理,澳大利亞的外交全麵倒向美國。

  徹底改變了澳大利亞的曆史。

  “而且我們悄悄地做了一些分析。那一片的鐵礦石質量很好,一般的高爐就能夠生產。在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鐵礦石當中,那裏的質量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這一片地區交給了他們多長時間的開采權?”

  “還剩下五十九年,一直到2000年。”

  “該死,到底是哪個混蛋幹的事情。”

  約翰·柯廷皺眉。

  澳大利亞一直被世界上所有專家認為是缺少鐵礦的國家。甚至澳大利亞自己也是這麽認為。因此對於澳大利亞來說,鐵礦一直是非常寶貴的。

  可是終於發現了一個大的鐵礦基地。

  但晚了一步。

  這一片的開采權早就在中國手中。中國自從拿下這一片區域的開采權之後,因為世界形勢的原因一直沒有開采鐵礦,也沒有公布這裏有儲量驚人的鐵礦。

  隻是在周圍開采煤炭。

  澳大利亞的煤炭儲量也很豐富,中國公司這些年一直在澳大利亞開采煤炭。

  但到了這個時候,中國對於鐵礦的需求也是越來越大。目前中國每年生產的粗鋼產量都是好幾億噸,需要大量的鐵礦石。中國國內的鐵礦儲量其實也很多,但中國的鐵礦很多都質量比較差。

  相比較起來,澳大利亞這邊的鐵礦質量都很好。

  而且現在中國的海空軍都已經達到了一個很厲害的地步,中國已經有足夠的實力保障自己在海外的利益。

  因此中國終於開始大規模開采澳大利亞的鐵礦,也讓澳大利亞這邊終於發現了自己原來擁有這樣儲量驚人的鐵礦。

  “總理,以前我們誰也不知道那裏有鐵礦。現在想想中國人應該是早就發現了那裏有鐵礦,所以才會跟我們要了特殊勘探權和開采權。按照當時的價格來說,很多人都認為中國人傻錢多。可是現在來看,我們上當了。”

  “狡猾的中國佬。”

  一大筆錢,本來應該是一大筆錢。

  應該說就算發現了這樣大規模的鐵礦,澳大利亞自己也沒有實力開采。到時候肯定會交給其他國家、其他的能源巨頭公司進行開采。

  但如果知道這裏有儲量驚人的鐵礦基地,那麽就能夠賣出非常好的價錢。

  可是當年給中國賣出這一片勘探權和開采權的時候,因為那一片地區根本沒有人進行過勘探,也根本沒有人相信那裏有多少好東西。

  所以賣的非常便宜。

  “總理,雖然我們不清楚具體的儲量規模,可初步觀察那一片甚至有很多鐵礦是可以用肉眼都能夠發現。特別是那邊的大峽穀,用肉眼就能夠發現很多露在外麵的鐵礦。隻可惜以前沒有人去過那裏。五十九年,中國佬肯定發大財了。”

  不甘心。

  澳大利亞這些人真是不甘心。

  本來這是澳大利亞的資源,本該是澳大利亞的錢,但全都便宜了中國。雖然隻要中國開采鐵礦,然後進行運輸澳大利亞就能夠分的一些錢,但這些錢還是太少。

  “總理,我們是不是應該限製他們開采?”

  “不行,最起碼現在不行。”

  約翰·柯廷搖頭。

  “現在是戰爭時期,什麽事都有可能發生。這個時候不能得罪中國,誰知道中國會不會發瘋。”

  “可是我們就這麽看著大批大批的鐵礦石運到中國?”

  “先忍著吧。”

  約翰·柯廷看著這些鐵礦一船接著一船的離開澳大利亞心裏都在滴血。可是他沒有辦法,澳大利亞才多少人口。

  甚至隨著當時中國大批企業進入澳大利亞之後,現在澳大利亞的華人數目也是驚人。澳大利亞目前百分之二十的人口都是華人。

  和中國作對?

  這是英國、美國、蘇聯這樣的大國該幹的事情。澳大利亞這點實力,中國收拾起來輕輕鬆鬆。沒看中國是怎麽擊敗日本的。

  特別是現在,現在是戰爭時期。

  真要惹怒中國,說不定中國就真的出兵打他們澳大利亞。因此雖然很生氣,但約翰·柯廷依舊隻能看著中國在那裏開采屬於澳大利亞的鐵礦。

  “看起來我也應該要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