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北京會議(1)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9      字數:3798
  “我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對蘇聯人民偉大的衛國戰爭表示欽佩。”

  “感謝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支持。”

  斯大林說話語速不快,但每個字都咬的很重。

  自從張學文邀請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幾個人一同開會之後,這幾個人當中斯大林來的最快。目前的蘇聯並不是曆史上二戰之後那個強大的蘇聯。

  現在的蘇聯依舊處於非常困難的境地。

  雖然蘇聯在莫斯科戰役當中擋住了德國,挫敗了德國閃電戰占領莫斯科的目標。但目前剛剛爆發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打起來真的非常不容易的。

  還好蘇聯在遠東地區不需要太多的軍隊。因為斯大林清楚明白一個事情。隻要中國真的出兵,那麽留在遠東地區和西西伯利亞地區的軍隊根本就擋不住。

  既然如此,沒必要留下什麽部隊。斯大林是一個非常果斷之人,有了這樣的判斷之後,他在這一地區隻留下了一些警察部隊,其他的野戰部隊都帶回歐洲戰場。遠東地區、西西伯利亞地區可是有蘇聯八十多萬部隊,大大緩解了蘇聯兵力不足的局麵。

  但就算如此,麵對強大的德國,蘇聯也隻能是堪堪擋住德國的進攻。幾次反攻都失敗,而且傷亡慘重。

  因此目前的斯大林並沒有那麽有自信。

  雖然號稱是鋼鐵意誌的男人,但麵對強大的德國也沒有那麽自信。當然情況雖然不佳,但蘇聯也沒有崩潰的地步。

  蘇聯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之後,可以說是抵擋住了德國的閃電戰,讓德國本來的戰略完全失敗。希特勒本來是希望在三個月、半年之內解決蘇聯。

  可是蘇聯已經是堅持一年,而且不再跟開展初期一樣失地千裏,丟失大批大批的軍隊和裝備。現在在蘇聯雙方已經是僵持階段。

  但為了這個僵持,蘇聯付出了太多太多。

  現在的斯大林心情比較急迫。

  戰爭爆發不到一年,蘇聯已經是損失了兩百多萬軍隊。目前德國為了占領高加索地區,主要是為了蘇聯的油田,開始進攻斯大林格勒。

  蘇聯需要中國。

  需要中國給蘇聯大量的物資。

  而且斯大林來中國最容易。通過火車來中國,隻需要二十多天的時間。

  “中蘇兩國是傳統友好國家,我們希望兩國能夠保持永遠的和平,永遠的友好。我們希望蘇聯能夠盡快的戰勝德國,獲得衛國戰爭的勝利。”

  張學文這是發自肺腑的想法。

  中蘇兩國的邊境線實在是太長,而且曆史上的恩怨也太多。中國是一個大國,一個人口快九億的大國。但蘇聯也是如此。

  蘇聯是一個國土麵積比中國還要大,人口也有快兩億的大國。

  不僅僅是如此。

  論人口印度、巴西的人口也不少。但中國和蘇聯都是世界上少有的工業強國,都是能夠輕鬆動員千萬以上軍隊的國家。

  這樣的兩個大國,一旦在邊境線發生衝突,對兩個國家都非常不利。到時候為了防備對方,估計都要屯兵百萬,這對於兩個國家都是巨大的負擔。因此張學文是非常注重和蘇聯的關係。

  希望和蘇聯和平相處。

  不希望和蘇聯有緊張的事情發生。

  “對,中蘇兩國是友好國家。”

  斯大林微微點頭。

  中國不希望和蘇聯發生衝突,希望邊境線安穩。對於蘇聯來說也是如此,對於蘇聯來說中國更是一個龐然大物,更是一個不願意惹怒的國家。

  特別是原子彈爆發之後,斯大林對於中國更是忌憚。

  在遠東地區中國擁有的人口加起來,不比整個蘇聯的人口少。而且中國有無數的辦法切斷蘇聯中央和遠東的聯係。

  因此斯大林更忌憚中國,更不希望和中國有衝突。

  “對於上一次貴國的要求,我們進行過討論,同意貴國的要求。正好利用這一次的機會,我們直接簽訂這份合約。”

  蘇聯的戰爭越來越激烈,蘇聯需要的物資越來越多。

  特別現在是最激烈的時候。

  可是蘇聯和英國一樣,都開始缺少資金。想要從中國買東西,都沒有那麽多錢。而且蘇聯目前急迫需要的不是原材料,而是中國的工業品。因為蘇聯不少工業基地被德國占領。因此蘇聯需要的資金比英國更加龐大。雙方都在想各種辦法。

  英國接連發行幾次國債,中國購買了超過三十億美元的國債。而且中國對於物資也進行了打折優惠。以此來讓英國度過缺錢的情況。

  而蘇聯不像英國那樣發行國債,倒是從中國的銀行進行低息貸款五十億人民幣。

  可這也是遠遠不夠。

  因為蘇聯需要的東西,比英國多多了。目前蘇聯單獨和德國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軍隊作戰。如德國這樣強大的軍隊,就算是換成現在的中國,想要應付也非常吃力。

  蘇聯更是因為前期損失太多,現在急需要中國的支持。

  因此蘇聯希望中國能夠在援助物資上再次進行一些讓步。再從中國進行貸款,但把還款日期進行延長。

  幾乎等於是無息貸款。

  中國政府高層商量之後最後是同意蘇聯的要求。倒不是為了錢,而是希望蘇聯能夠擊敗德國,增加蘇聯在歐洲的影響力。

  張學文目前不去爭取中國在歐洲的利益,不代表中國永遠不去爭取歐洲利益。但目前中國能夠消化東亞和東南亞,就已經是中國的極限。

  雖然中國實力強大,但還沒有到可以隨心所欲的地步。

  因此張學文才支持美國領導歐洲。

  可就算如此,張學文也不希望美國獨占歐洲。在歐洲怎麽也應該留下一個後手,那就是蘇聯。大力支援蘇聯,讓蘇聯擊敗德國,把影響力增加到整個歐洲。讓美蘇兩國在歐洲打擂台。

  不管誰死誰活,對中國都是好事情。

  蘇聯把力量投放在歐洲,就肯定需要在遠東的穩定。既可以牽製美國,也可以增加遠東地區的和平。都非常符合中國的利益。

  “感謝中國政府。”

  “應該的。我們中國認為,世界上不應該繼續有殖民這種形式。要尊重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曆史。為此在東亞、東南亞地區,舊有的殖民體係必須要完全打破。”

  說了一些題外話之後,張學文慢慢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雖然東亞和東南亞本來就不是蘇聯的勢力範圍,是英美法的勢力範圍。但蘇聯畢竟是大國,甚至會成為未來的超級大國之一。

  得到蘇聯的同意和支持也是很需要的。

  這一次中國召集的北京會議,為什麽邀請美蘇英三國元首。就是因為目前的世界來說,中美蘇英四個國家是最強大的四個國家

  大家聚起來,真正的討論未來的勢力範圍的問題。世界的事情,四個國家可以決定。

  “我國也是如此認為。”

  斯大林這一次來中國雖然是有求於中國,因此態度算是非常不錯。並沒有想象當中那麽傲慢,或者是強勢。

  對於斯大林這樣強硬性格的人來說可能覺得有一些憋屈。

  可是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斯大林並沒有失去他的能力、眼光。聽張學文的話,斯大林就已經明白張學文的意思。

  張學文這是在劃分自己的勢力範圍,希望得到斯大林,得到蘇聯的支持和肯定。

  因此斯大林立馬點頭。

  “目前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要國家,主要力量。廣大的歐洲國家都在盼望著蘇聯能夠擊敗德國法西斯,拯救他們於水火。我相信蘇聯一定能夠擊敗德國法西斯,解放歐洲各國。作為抗擊德國法西斯最重要的國家,我國認為蘇聯去解放歐洲各國是最正當的。”

  斯大林聽著張學文的話,心中轉了無數個念頭。

  張學文先是確認中國的勢力範圍,然後高度表揚蘇聯,支持蘇聯解放歐洲。表麵看起來沒什麽,但斯大林明白張學文的意思。

  這是張學文跟自己商量,未來中蘇之間相處之道,商量未來雙方的勢力範圍。

  中國要的是東亞和東南亞。雖然蘇聯在遠東實力不強,但蘇聯畢竟是大國。未來肯定會開發遠東地區。因此張學文很明確的告訴斯大林,蘇聯不應該染指東亞和東南亞。

  但同樣,中國也給蘇聯一個明確的支持。

  那就是告訴斯大林,歐洲才是蘇聯的地盤,那裏才是蘇聯需要關注和突破的。畢竟蘇聯在傳統意義上是屬於歐洲國家。

  劃分勢力範圍。

  其實有些時候劃分勢力範圍是很不好的事情,很不道德的事情。因為那是大國之間的遊戲,夾在中間的小國命運隻能是被這些大國玩弄於鼓掌之中。這些大國隨意的決定小國的命運。

  不過這沒有辦法。

  人類其實也是動物的一種,也遵循弱肉強食這個看起來很殘酷、很違背道德的規則。

  但這種劃分勢力範圍,其實也有一些好處。

  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有效的製止戰爭,會有一段時間的和平。就如中蘇兩國,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是最有可能出現矛盾,出現戰爭的。

  為了避免戰爭,劃分各自的勢力範圍,也是一個保持地區平衡的好辦法。

  隻要大國和大國之間不出現戰爭,那麽就世界就會和平很多。

  現在張學文就是如此。

  你蘇聯在歐洲發力,我中國隻要東亞和東南亞。這樣大家在遠東地區就可以免除很多矛盾。因為大家的利益不會出現大的衝突。

  “可是德國法西斯目前的實力還很強大。我們英勇的蘇聯紅軍雖然無可戰勝,但想要擊敗德國法西斯還是需要時間的。”

  張學文心中冷笑。

  斯大林的意思張學文聽懂了。

  斯大林願意同意張學文的提議,但是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德國還完全沒有露出任何的敗相。相反目前的蘇德戰場上,依舊是德國占據優勢。

  整個歐洲大陸,完全被德國占據。

  蘇聯當然是有統治歐洲的野心,再怎麽說也是歐洲憲兵出身。可是現在能否擊敗德國都非常困難,斯大林當然明白現在最重要的東西。

  “在新的合同生效之前,我們國家不會中斷對於蘇聯衛國戰爭的支援。飛機、坦克、大炮,隻要是貴國需要的,我們都會支持。”

  中國和日本的戰爭很快就要結束。

  中國會留下大批的飛機、坦克、大炮之類的軍事物資,張學文很願意把他們低價處理給蘇聯。張學文希望這個時空的蘇聯比曆史上更強大。

  或者說這個時空的蘇聯在歐洲更加強大,跟美國好好掐起來才好。

  張學文可以想象戰後,一定是中美蘇三國鼎足而立。因此張學文要好好想想如何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往下走下去。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美國和蘇聯的利益發生衝突。

  而能夠讓他們發生利益衝突的就是歐洲。隻有他們發生衝突,中國才能夠從容的在東亞和東南亞進行布置,把他們都真正的納入中國的體係當中。

  “那我就感謝中國政府的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