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中東鐵路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5      字數:3755
  “旅長,這些人怎麽辦?”

  “什麽怎麽辦,以前怎麽弄的現在就怎麽弄。全都給我拉到鄂爾多斯,讓他們在那裏挖煤。那地方正愁沒有人。這群雜碎就應該去那裏接受接收教育。”

  “是。”

  “直娘賊,害的老子奔襲了一天一夜。”

  馬鴻逵罵罵咧咧。

  在蒙古呆久了,馬鴻逵有一些想念中原的花花世界。蒙古這個鬼地方,一望無際,有時候跑個一天一夜都看不著人。這一次有一股馬匪襲擊了商隊。

  馬鴻逵帶著自己的騎兵旅奔襲一天一夜,把這一群此地名氣很大的馬匪全都殲滅。

  一仗打死了六百多人,還俘虜了七百人。

  是一股很強悍的馬匪。

  馬匪很難對付。

  倒不是他們的戰鬥力有多強,也不是他們的武器裝備有多好。相比起這些馬匪,馬鴻逵的騎兵旅使用的槍都是專門為騎兵打造的槍,而且平常的訓練也非常刻苦。

  馬匪難對付是因為很難找到他們的蹤跡。

  馬匪都是搶完東西就跑,碰到大部隊就跑。這些人熟悉蒙古,很多都是在這裏長大,在蒙古這麽大的地方來無影去無蹤,讓大家非常頭疼。正是為了消滅馬匪,陳宧專門調了兩支騎兵部隊進入蒙古。

  一個是馬鴻逵的騎兵旅,一個是吳俊升的騎兵旅。

  兩個人都是玩騎兵的行家。

  雖然是第一次見麵,但兩個人配合默契。加上陳宧在蒙古進行布置,因此一個又一個馬匪被消滅。當然更多的馬匪是選擇投降。目前這個時候能有一千多人的馬匪,在這一代已經是相當罕見。

  因此雖然是罵罵咧咧,但馬鴻逵心裏是很高興的。

  戰功。

  一個軍人想要升官要的是什麽,要的就是戰功。現在全國沒有什麽仗可打,想要升官立個戰功不是那麽容易。這一次一次性消滅上千人的馬匪,這可是很大的戰功。

  未來升官的時候,是一個很好的籌碼。

  馬鴻逵二十五歲,已經是騎兵旅旅長。但是馬鴻逵不滿意,他還想繼續升官。

  因此他安排人,把這些馬匪送到煤礦廠。最近鄂爾多斯建立了一個煤礦公司,這裏是擁有大片露天煤礦。這裏的煤礦質量好、儲量大、開采容易。

  當然想要運出來就有些問題。

  所以也在規劃一條鐵路。

  人手不夠。

  這段時間隻要是抓住這些馬匪,全都統統送到那裏,不是建設鐵路,就是讓他們挖礦。然後馬鴻逵立馬就回去複命。

  馬鴻逵心情好。

  因此一路上都是笑眯眯的,但是進入陳宧的庫倫將軍指揮室的時候,可是非常驚訝。因為蒙古和黑龍江的軍隊將領都在這裏。

  “少雲來了。怎麽樣。”

  陳宧坐在上麵,很是和藹的問馬鴻逵。

  馬鴻逵。

  馬家在軍隊當中的崛起速度很快,讓不少人側目。馬鴻逵的老爸馬福祥,目前在新疆已經是副軍長,兼任騎兵師師長。開始邁入軍界高層當中。

  馬鴻逵的堂哥,其實跟親哥哥沒什麽兩樣。

  馬鴻賓目前駐紮在吉林,也已經是獨立成軍,成為吉林騎兵師師長。加上二十五歲的馬鴻逵已經是騎兵旅旅長,馬家三人目前都是上升勢頭。

  未來在軍中肯定是重要力量。

  “報告司令,全殲這股馬匪。”

  “好,幹得不錯。先坐下來。”

  “是。”

  馬鴻逵坐下來之後,仔細看了看這裏的人。上麵是陳宧,旁邊有庫倫大臣陳毅,另一邊是剛剛成為蒙古省長的陳調元。這下麵就是一幫將領。

  駐紮黑龍江,以前滿清禁衛軍,現在的十六師師長王廷楨,駐紮黑龍江的騎兵旅旅長吳俊生。駐紮庫倫的庫倫師師長薑登選,以及原北洋軍第一師現任師長商震,原北洋軍第二十師現任師長劉建藩。

  以及擔任庫倫將軍參謀,兼任庫倫將軍警衛旅旅長的鄧漢祥。

  “幾位,俄羅斯發生革命的事情大家都清楚。最近俄羅斯和我國在俄羅斯莫斯科正式簽訂了一份新的合約,合約宣布廢除‘中俄密約’、‘辛醜條約’。”

  陳宧說著,下麵很多人並不清楚。

  如馬鴻逵這種。

  他雖然也是上過新式學堂,但是不可能對於滿清和俄羅斯簽訂的那些合約都清楚。陳宧也知道,因此他繼續道:“具體的內容我就不詳細說了。簡單概括一下,那就是之前滿清和俄羅斯簽訂的賠款完全廢除,俄羅斯在中國的租界廢除。”

  “好。”

  坐在下麵本來很嚴肅的王廷楨忍不住叫好。

  北洋軍被收編。

  所有的部隊高級將領基本上都被驅逐出部隊,包括就在旁邊的北洋軍第一師、第二十師、第二十三師。所有的部隊團級以上軍官都被勸退。當然中央也沒有虧待他們,他們離開部隊的時候,給了他們一筆豐厚的遣散費。

  唯獨沒有進行大規模整編的隻有禁衛軍,也就是現在的十六師。

  當然也不是沒有其他的限製。

  部隊武器、部隊彈藥、部隊薪水,這些從此再也不是部隊將軍直接負責,而是有專門的部門負責。同樣部隊補充新兵,都是要經過總動員部。但就算如此,王廷楨也已經非常感謝張學文。

  特別是看到中國的發展,他更是感覺自己當年的選擇沒錯。

  這幾年是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發展最好的時候。

  這一次聽到和俄羅斯廢除了這麽多不平等條約,王廷楨再也無法抑製心中的喜悅。看到大家都看著他,王廷楨很是不好意思的道:“抱歉,我失態了。”

  “王將軍,你這是真性情。”

  陳宧笑了笑,在座的大家哪一個不高興。因此陳宧繼續道:“當然這些和我們關係不大。跟我們關係最大的是中東鐵路。這一次的條約涉及到中東鐵路,俄羅斯已經承認中東鐵路隸屬於中國,願意把中東鐵路移交給我們中國。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從俄羅斯手中把中東鐵路接過來。”

  聽到這句話,大家立馬都是喜笑顏開。

  作為軍人,他們都明白鐵路的重要性。特別他們是駐紮在蒙古和黑龍江的部隊,更是明白中東鐵路在這片土地上的重要性。中東鐵路可是直接聯係蒙古和黑龍江,甚至和西伯利亞都能夠聯係上。

  不管是在經濟上、政治上,以及軍事上都是非常重要的鐵路。

  隻不過中東鐵路一直被俄羅斯控製,中東鐵路沿線更是被俄羅斯軍警控製,極大的影響中國在這裏的統治。俄羅斯憑借著中東鐵路,可以直接把影響力滲進蒙古和黑龍江。以前有南滿鐵路,俄羅斯就直接控製中國的東北。這就是中東鐵路的作用。

  現在聽到中東鐵路要歸還給中國,這些將軍當然非常興奮。

  這條鐵路大家可是一直都虎視眈眈。

  俄羅斯在中國建的鐵路,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加上一些哈爾濱周圍的支線,總共兩千五百多公裏的鐵路。當然很可惜現在的南滿鐵路,也就是長春到旅順的鐵路被日本人控製。這一次無法收回來。

  “不過大家不要太高興。目前隨著俄羅斯新政府的成立,俄羅斯內戰爆發。據中央的估計,蒙古、黑龍江這些地方一定會有很多俄羅斯潰兵湧進來。中央的命令是決不允許這些俄羅斯潰兵進入中國,危害中國的百姓。”

  “請將軍放心。我們絕對不會讓他們禍害我們中國百姓。”

  王廷楨站起來,很鄭重的表示。

  陳宧點點頭,不過道:“我相信各位。但是這一次和大家想象的完全不同。俄羅斯是一個有一億七千萬人口的大國,一旦出現內戰,湧入我們邊境線的不是幾百人、幾千人。應該是幾萬人、幾十萬人。而且他們會是一群有戰鬥力的軍隊。”

  “因此軍委決定,在蒙古和黑龍江成立第九兵團,下轄三個軍,七個步兵師,兩個騎兵師,十萬人的部隊。以此來保衛邊疆。”

  在場的這些人立馬是聚精會神。

  因為他們都聽出來了,軍委這是要擴軍。目前在蒙古和黑龍江,也隻有六萬人上下的部隊。成立一個兵團十萬人,也就是要擴軍四萬多人。

  而吳俊生和馬鴻逵兩個人已經是心花怒放。因為目前這裏隻有兩個騎兵旅,一個是吳俊生的騎兵旅,一個是馬鴻逵的騎兵旅。

  擴軍兩個騎兵師,不就是說他們的部隊要升格。

  吳俊升明白自己既不是人民黨嫡係,在年級上也不占優勢。在張作霖部隊當中,孫烈臣四十五歲,目前已經是師長。未來混到軍長都有可能。

  因為孫烈臣在東北剿匪當中戰功極大。

  但吳俊升目前已經是五十五歲,軍事生涯沒剩幾天。以他的級別,再有幾年就要退休。沒想到還能夠混到師長,說不定自己也有機會往上爬。

  而馬鴻逵是不同。

  二十五歲,就有可能成為師長,對於他來說絕對是一次飛躍性的進步。比自己父親和大哥更有發展前途。相比起自己父親和哥哥,馬鴻逵和人民黨高層的關係更好。

  很小就跟著張學文,程潛、孫嶽這些人都是他的老上司,張紡、季雨霖、孫兆鸞、胡景翼、但懋辛他們都是戰友。這樣的人脈,是馬鴻賓的父親、哥哥都比不了的。

  “王廷楨。”

  “到。”

  “任命王廷楨為第九兵團司令員。”

  “是。”

  王廷楨坐下來之後,還是有些不敢相信。沒想到自己一個北洋軍出身的將領,竟然能夠一躍成為兵團司令員。其他很多人也是不可思議。

  沒想到軍委如此器重王廷楨。

  “商震。”

  “到。”

  “任命商震為二十五軍軍長。”

  “是。”

  “劉建藩。”

  “到。”

  “任命劉建藩為二十六軍軍長。”

  “是。”

  “薑登選。”

  “到。”

  “任命薑登選為二十七軍軍長。”

  “是。”

  二十萬部隊的擴軍,最先開始的就是邊疆地區。蒙古、黑龍江和奉天、吉林。張學文要在這裏,最少要布置四十多萬軍隊。

  因為這裏既要防俄羅斯,也要防日本。

  因此需要囤積重兵。

  “而且不僅僅是我們三個軍。上麵還會派一個軍進入我們這裏。從現在開始我們的任務很簡單,中東鐵路沿線俄羅斯所有的東西,都是屬於我們的。十天之內,這條鐵路必須要成為我們的。不過你們約束好部隊,哪個部隊想要趁此機會發財,別怪軍法無情。”

  中東鐵路是俄羅斯人很重視的一個鐵路。

  在鐵路沿線,花了不少心思。有不少俄羅斯的產業。不說其他的,還有俄羅斯建立的警察局、學校、醫院、工廠這些東西。現在這些東西中國都要接收,陳宧擔心下麵的人手腳不幹淨。

  “是。”

  “等到擴軍完成,大家加緊訓練。這裏是邊境線,按照現在的情況,隨時有可能要打仗。都打起精神。”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