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機械製造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4      字數:5634
  “整體來說,我們今年初製定的所有目標都是超額完成。”

  1915年過去,國家也在總結這一年的成果。

  整體來說,1915年對於中國是一個很值得紀念的日子。歐戰對於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如果沒有歐戰,就不會有中國這麽好的國際環境。在如此大好的局麵之下,這一年中國的各項發展數據都是穩步發展,很多年初製定的計劃早在八九月份的時候已經是完成。

  經濟情況不敢說是一片大好,但相比起滿清末年和辛亥革命頭幾年來說絕對是最好的日子。

  這個從財政收入就能夠輕易看出來。

  1915年,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突破二十億人民幣,大約有一億英鎊上下。比宣統二年,也就是1910年增加了五倍。地方收入也在穩步增加。

  因為沒有了外國,特別是歐洲和日本貨的傾銷,中國的民族資本在這段時間也是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他們的發展,帶動了地方收入的增加。

  地方收入的增加,也讓地方開始投資經濟。這些地方政府的領導也非常聰明,他們明白這個時代,你地方政府手上有錢才能夠說得上話。

  沒錢隻能靠著中央政府撥款活著,就會讓人瞧不起。

  一個良性循環。

  而有些指標給更是躍進似的發展。如煤炭產量,今年的產量比計劃多了四百萬噸,達到了一千八百萬噸。鋼鐵產量也是節節攀高,今年的鋼鐵產量已經是達到了二十六萬噸。

  甚至中國政府都非常樂觀。

  幾年之後可以輕鬆超過日本。

  這就是地大物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中國的工業是落後,但隻要發展起來,規模就上來。雖然煤炭、鋼鐵這些產業需要的機器都是從外國引進,但隻要有機器之後,產量就大爆發。

  鋼產量的爆發就是一個現象。

  可是如果繼續要提高鋼產量,就需要繼續從國外引進設備,引進機器。這些技術中國都不掌握。日本雖然鋼產量比起中國也就多了二十萬噸,但他們的爐子基本上都是自己造的,和中國需要引進完全不同。

  “可是支出也同樣增加很多。特別是我國從外國引進的設備。”

  1915年真是有喜有憂。

  喜得是中國經濟穩步增長,喜得是中國的教育開始有節奏的納入國家整個教育計劃當中,喜得是國家機構開始完善,喜得是國家開始安定,喜得是國家軍隊整編工作非常圓滿,喜得是中國開始得到世界的一絲絲關注。

  當然更多的是中國經濟開始獨立。

  海關、鹽稅、煙酒稅、礦產,這些原來掌握在外國人手中的東西,慢慢的回到中國政府手中。不僅僅讓中國政府的收入提高,更多的是讓中國經濟開始擺脫外國人的控製。

  這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一片喜悅當中也有讓張學文深深擔憂的。

  那就是中國目前很多工廠使用的機器,都是從外國引進的。有從歐洲引進的,有從美國引進的,也有從日本引進的。就連小小的麵粉廠、榨油廠、紡織廠的機器,都沒有國產。

  今年一年從國外光是引進各種機器設備,中國政府和商人就花了幾千萬美金。可以說中國今年因為歐戰掙到的那些外匯,全都用在了這裏。

  可惜。

  這麽多錢如果用在國內建設當中,能夠創造多少價值。可惜都讓這些人掙走了。

  這讓張學文很是擔憂。

  “這個沒有辦法。我們的技術儲備太差。從洋務運動開始,我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方麵。所有建立的工廠,裏麵的機器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因此在這方麵我國幾乎是一片空白。”

  禹之謨也是無奈。

  如果中國有自己的國產機器,就算質量差點,禹之謨也願意用國產。因為省錢,還能夠發展中國自己的製造業。可是目前來說,中國在這方麵還是太差。

  不說別的,光是說機床。

  整個中國隻有一個機床廠,那就是張學文在西南當巡閱使的時候成立的西南機床廠。雖然目前的發展不錯,但生產的機床都是仿製的,還是仿製比較落後的。太先進的東西,仿製出來,反而質量有問題。

  連張學文巨資投入的西南機床廠都是如此,其他就可以想象。

  “那些重型設備我們國家無法生產,但那些什麽麵粉廠用的、榨油廠用的,還有什麽織布機這樣的,應該不是太困難吧。”

  張學文搖搖頭。

  是。

  中國工業是落後,但是張學文相信一些小機器應該不是太困難。隻不過還沒有人涉足這一領域,或者說這個領域前期需要投資的錢太多,因此很多民族資本家都不願意涉足這個行業。因為想要回本,時間太長,很多民間資本沒有這樣的實力。

  這樣的大型製造,就如後世說的那樣,是大國重器。

  估計也隻有國家的大投資才可以。中國還沒有歐美那樣的大財團,有足夠的資金可以投入到這方麵。

  “稽亭兄,季直先生,這樣下去可不行。我們未來要開辦更多的鋼鐵廠,更多的煤炭廠,更多的造船廠。甚至以後我們還要有自己的飛機製造公司,要有自己的工業。我們的機器總不能都依賴外國人,總不能什麽都從國外引進。現在我們的工業才剛剛開始,就需要引進這麽多的設備,就需要花這麽多錢。未來難道我們繼續這樣下去。”

  “而且沒有自己的,心裏總是不踏實。你說萬一以後我們和西方國家鬧翻,到時候他們封鎖我們怎麽辦。我們如果無法從西方國家引進他們的機器到時候怎麽辦?難道我們的工業就停滯不前,不往前走了。”

  禹之謨和張謇都是點點頭。

  當年年輕的時候,他們兩個人都是帶頭反對外國的地方實業家。他們反對把礦產權利交給外國人,反對外國修築鐵路,反對外國貨進入中國。

  但是等到兩個人都成為了國家副總理,開始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時候,才發現當時他們的做法有合理性,但也有非常可笑的地方。

  現在的中國離得開西方嗎?

  不行。

  因為中國百分之六七十的工業,離開西方國家就必死無疑。因為中國自己沒有任何製造機器的能力,所有工廠用的機器大部分都是從國外引進的。

  這不是誇張,這就是現實。

  你在骨頭硬,你再怎麽不服氣,你有時候也要麵對現實。

  一旦中國和外國斷絕關係,到時候中國需要的機器設備百分之九十九都得出問題。

  “既然市場無法自己出來這些行業,那麽我們國家就必須要考慮到這些。稽亭兄、季直先生,我擬定在工業部增設一個機械部,專門主持管理中國機械製造。國家投資建立兩家以上的機械製造公司,從最簡單的麵粉機器、榨油機器、造紙機器、印刷機器這些民用機器開始,逐漸的模仿研究重工業需要的各類機器。在這方麵國家要投入巨資,在人才方麵可以從全國各地的高校進行統籌安排。”

  “到時候就算質量差一點,我們也有自己的東西。這樣我們就算買外國的機器,他們也不敢喊高價。”

  禹之謨和張謇都沒有第一時間回答。

  兩個人都在考慮。

  他們知道張學文跟他們兩個人先談話,而不是直接在會議當中提出來,就是希望在會議之前得到兩個人的支持。兩個人知道,一旦國家在這方麵重金投入,那麽肯定影響其他的計劃。

  一定會有部門領導反對。

  如果反對的人太多,張學文也不好強硬的推行自己的想法。

  所以張學文這是希望兩個人支持。

  “可是你計算過要投入多少錢嗎?我們在這方麵的經驗幾乎為零。很多東西可能要從零開始,不僅需要錢,我們也不知道我們什麽時候能夠盈利。可能是一年、兩年,也有可能是五年、十年。有可能我們的投資無法得到需要的回報,還會耽誤我們其他行業的發展。”

  張謇最後開口。

  “季直先生,未來隨著我們經濟的發展,工業的發展,電一定會普及到每家每戶。在城市發電,那是能夠掙錢。但是一旦到了農村,特別是山多人口少的農村,我們要給他們也安裝電線,那麽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在農村這些地方,我們一輩子也無法盈利,甚至國家還要倒貼錢。但我們該不該給他們安裝電。”

  “當然。這是政府的職責。”

  “就是如此。季直先生,我們是一個國家,是一個大國。我們要看的長遠,不能隻看到眼前的事情。過了幾十年之後,如果我們還無法製造自己的機器,還是需要引進其他國家的機器。到時候整個國家都會被動。就如這一次美國人因為需要橡膠,因為需要我們的市場,因此才會讓步。未來如果外國人用不賣我們機器來威脅我們,我們到時候怎麽辦。如果我們那個時候才著急忙慌的想要製作我們國家自己的機器,你認為來得及嗎?有些事情就算一時半會沒有利潤,我們也要做。”

  頓了一下道:“而且怎麽可能沒有利潤。你看看今天我們為了買各種設備花了多少錢,而未來對於這些設備的需求會更多。如果我們能夠生產這些設備,我們怎麽可能不掙錢。而且以後如果我們的設備和外國人的一樣好,我們還能夠賣給外國人。”

  張謇歎了口氣。

  “總統,我還是認為應該緩一緩。目前我們更應該把資金投入到經濟,還有建設上。這些機械製造,花的錢太多,加上我們沒有絲毫的基礎,不知道需要多少年。如果耽擱五年、六年都沒有成果,會影響其他方麵的發展。”

  對於張謇有其他看法,張學文並沒有感到生氣。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

  張謇又不是一個沒有思想,隻是服從張學文的人。因此張學文道:“季直先生,這樣的話我們就從小的機械製造公司開始如何。最近麵粉廠和印刷廠的發展不錯。我們就成立一家製造機械公司,主要研究製造麵粉廠需要的機器和印刷廠需要的機器製造。這樣我們的投資也就少了很多。等有了資金,我們繼續考慮其他方麵。”

  張謇都反對,張學文立馬就改變了想法。

  因為張謇反對的話,其他那些人就不用考慮。那些人肯定會反對,張學文也不想強硬的讓大家接受自己的想法。因此也讓了一步。

  看到張學文讓了一步,張謇也是立馬道:“這可以。我聽說過,這些機器都不是很複雜。國家出錢出人,應該是能夠在短時間之內仿製的。”

  禹之謨一直沒說話。

  他是支持張學文的,因此他是先讓張謇說。如果自己和張學文一唱一和,反而會讓張謇不高興。會認為是張學文和禹之謨在逼他。

  現在張學文讓了一步,張謇也是讓了一步。

  算是皆大歡喜。

  “季直先生,還怎是精力無限。”

  張謇是反對,但當和張學文達成默契之後,他立馬就風風火火的去搞定這件事情。

  都快六十三歲。

  但每件事情都會親自去辦,親自去看看。

  “稽亭兄,機械製造方麵我們還是學生,甚至連小學生都不如。因此一定不能著急,要一步一步的吃透別人的技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對了,我們派往國外的很多留學生是不是到了畢業的時候。”

  “嗯。有些人已經準備回國,有些人則是遞交了新的申請。希望能夠在國外繼續攻讀。熊部長還問我,應該怎麽回答。”

  1911年。

  張學文在西南陸續派了兩百多留學生去了英國和美國讀書,入主中央之後派出去的留學生就更多。今年第一批學生應該是畢業。雖然人數很少,但張學文很重視他們。

  希望他們回國,在國內培養更多的人才。

  “願意回國的,我們都要妥善安排。最好是讓他們一周抽出一天或者兩天時間,到大學講講課。至於想要繼續學習的,可以答應他們,學費、生活費國家繼續負擔。國家財政再怎麽困難,絕對不能讓他們有事情。”

  “好。”

  “新成立的機械部,你認為誰最合適。”

  “何燏時。”

  “何燏時?”

  “對。”

  何燏時,這是目前北京大學校長。這兩年來何燏時被中國教育行業的教授、報紙罵的是狗血淋頭,認為正是因為何燏時屈服於政府壓力,開始按照政府要求進行改變,完全失去了大學應該有的自由精神。

  但是何燏時此人非常果敢。

  和張學文討論之後,當年他就改變了理工科和文科的比例。招生的時候,理工科和文科比例是七比三。很快今年招收學生比例更是達到了八比二。

  何燏時甚至宣布,三年之內要把北大的理工科和文科的學生比例變成九比一。

  這可是得罪了無數的文化界名人。他們天天在報紙上罵何燏時是政府的走狗,讀書人的恥辱。說他完全忘記讀書人該有的氣節。

  幾乎是把何燏時的祖宗八代都給罵了一遍。

  可是何燏時一點都不為所動。

  對於何燏時這樣的果敢的樣子,張學文是相當欣賞。此人有技術、有能力,更有膽略。要是換一個人,早就從北大辭職離開。他又不是靠著北大校長的薪水活著的。

  作為中國留學生當中,第一個從日本正規大學畢業的采礦專業高材生,何燏時是不缺工作的。

  但他在北大這兩年做的非常好。

  “可以。”

  現在這個年代,大學教授跳出來擔任國家官員的事情比比皆是。何燏時作為北京大學的校長,跳出來擔任機械部部長,並沒有什麽問題。

  “至於成立的公司,我提議取名叫中國第一機械廠。”

  “行。”

  張學文點頭。取什麽名字,張學文並不在乎。禹之謨繼續道:“我認為胡仁源擔任第一機械廠的廠長,非常不錯。”

  “你這是跟北大有仇。”

  張學文哈哈大笑。

  胡仁源目前是北大工科主任,還是北大副校長。沒想到禹之謨要讓他出來管理企業。張學文道:“胡仁源,胡教授的能力是沒的說的。是不是太保守了。”

  胡仁源能力相當出色,是滿清舉人。隻不過後來學習新學,考入南洋公學特班,後留學日本,畢業於仙台第二高等學校。此後留學英國學習造船,畢業於推爾蒙大學。回國後擔任過江南造船廠的總工程師。

  技術一流,能力也一流。

  隻不過他的性格有些保守,觀點也有些保守。

  “我們成立第一機械廠,不需要什麽銳意進取的,我們也沒有資本銳意進取。前幾年的時間,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能夠仿造出外國人的機器。隻要能夠仿造出來,能夠批量生產,那就是我們的勝利。保守一點其實沒什麽問題,相反我認為更適合。”

  聽到禹之謨的分析,張學文點點頭。

  中國現在的工業,不需要什麽開創性的發明創造。而是需要在西方國家的後麵,把他們走過的路程再走一遍。有了他們已經發明好的機器,隻要能夠仿製出來,然後能夠生產就可以。

  至於專利?

  那是什麽東西。

  張學文從來就沒有考慮過所謂專利的問題。

  後發展的國家,哪一個管什麽專利。如果後發展的國家,講究什麽專利,那麽根本就不可能發展,因為前進的道路上處處都是專利陷阱。就如美國以前發展的時候就是如此,甚至美國副總統都直接表示,我們國家還窮,需要節約資金。

  包括後來的日本、韓國,他們的發展哪一個不是從仿造開始的。

  可能這個時候胡仁源這樣保守的性格,加上技術能力很出色,的確是非常適合。因此張學文點點頭,不過很快道:“希望胡教授用人上不用太保守。”

  “他也沒有保守的資本。因為到時候我們也沒有什麽老專家交給他,都是一色的年輕人。”

  兩個人一起笑了笑,但都是苦澀的笑容。

  因為成立第一機械廠,裏麵的技術人員都會是年輕人。很多都應該是二十多歲剛剛從學校出來的。胡仁源要帶領他們進行中國的機械製造。

  “這一下就抽走北大兩位幹將。告訴熊部長,給北大一定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校長。”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