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收回比利時租界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4      字數:4456
  “隨著中央的強勢出擊,南方省份的實力派人物陸榮廷、龍濟光接連宣布下野。張學文此人在中國的統治是越發的穩固。這對於帝國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中國的實質統治者已經成為了人民黨的張學文。我們必須要重新審視人民黨和張學文。”

  “中國即將要真正進入張學文的時代。”

  “正式大總統的選舉,不管是從什麽角度看,除了張學文就沒有任何人。”

  “中國再一次進入中央集權的時代。”

  隨著陸榮廷、龍濟光這些人接連宣布下野之後,張學文已經是真正的開始控製全國。張學文任命王芝祥為廣西省長,雷洪擔任廣西警察廳廳長。任命冷燏十四軍軍長,對於廣西的部隊進行改編。改編之後成立三個師,第四十師、第四十一師、第四十二師。耿毅擔任十四軍參謀長。

  控製廣東之後,任命張錦芳為廣東省長。張錦芳是當年中法戰爭當中功勳卓著的人,他在越南十幾年的時間。後來回國又是擔任過地方官,今年已經是六十一歲。

  算是一個過渡人物。張學文希望用張錦芳的威望穩定一下廣東,幾年之後就讓其他人接手廣東。為了培養年輕人,就認命唐繼堯為廣東副省長,讓他先學習學習。未來就讓唐繼堯成為廣東省長。

  任命鄧鏗擔任第十五軍軍長。廣東的部隊總共改編為五個師。其中三個師為十五軍的主力師,另外兩個師進入福建,接受方聲濤的指揮。本來當時福建的軍隊是李烈鈞領導的,但是為了上海,李烈鈞調走了。方聲濤現在是福建軍事負責人。到時候福建就會有四個師。

  唐繼堯的部隊改編為第四十三師,原粵軍部隊改編為第四十四師和第四十七師,龍濟光的部隊改編為第四十五師和第四十六師。

  當中第四十三師、第四十四師、第四十五師歸鄧鏗的第十五軍領導,其他第四十六師和第四十七師進入福建,歸第十六軍指揮。

  鄧鏗本來就是當初光複廣東的功臣,在二次革命的時候,陳炯明的部隊被擊破。但鄧鏗還是堅持不少時間,抵擋廣東叛軍和龍濟光的部隊。

  因此這一次改編廣東的部隊,就讓鄧鏗負責。

  如鄧鏗、冷燏這些同盟會戰將,都是因為二次革命國民黨失敗太快,看到了國民黨的問題。所以才會轉投人民黨的。

  解決了兩廣問題之後,新疆的楊增新宣布擁護張學文,因此張學文任命楊增新為新疆省長。

  然後任命周務學成為新疆軍區司令員。下轄周務學的忠武軍,還有馬福祥的振武軍,以及李炳之率領一個師進駐新疆。部隊改編為十七軍,周務學的忠武軍改編為第四十九師,馬福祥的振武軍改編為第五十師,李炳之的一個師改編為第五十一師。

  駐紮蒙古的何宗蓮北洋第一師,潘矩楹第二十三師都宣布聽從陳宧的命令。

  因此任命陳宧為第八軍軍長。

  何宗蓮北洋第一師改編為第二十二師,潘矩楹的第二十三師,薑登選的師改編為第二十四師,歸屬陳宧的第八軍。當然陳宧一直擔任庫倫大臣。

  王廷楨的十六師,吳俊升的騎兵第二旅,也暫歸陳宧指揮。

  雖然還沒有完全整編這些部隊,但是這些部隊從此刻開始,就再也和地方沒有關係。他們的裝備、軍費等等,以後都是中央直接劃撥。

  至此張學文已經把地方上,不聽中央號令的軍隊權利都給收了上來。

  現在剩下的就是開始整編。

  整編全國的部隊。

  隨著把陸榮廷、龍濟光、北洋軍第一師、第二十三師、二十師、張作霖的二十七師,還有禁衛軍,總共有十個師接受中央改編。

  等到改編結束,中國陸軍的人數就會正式超過六十萬人。加上一些負責剿匪的部隊,全國的陸軍規模已經是達到了六十五萬之多。

  不過這些部隊比較零散。

  張學文和軍委會已經是討論決定了全中國部隊的整編方案。

  目前初步計劃是全國部隊改編為二十個軍,六十個師,外加兩個獨立師,三個預備師,總共六十五個師。一個師是一萬兩千人,到時候全國陸軍規模達到八十萬人。

  陸軍擴軍的速度就可以降下來。

  加上全國警察的數量,也已經是有了五萬人,還在發展當中。計劃五年之後中國警察的數量要達到十二萬人左右。

  可以說擴軍速度還是很快的。

  不過隨著1915年經濟越來越好,財政收入越來越高,擴軍並沒有影響財政。而張學文的臨時大總統任期快要到期,馬上就要進入正式大總統的選舉。

  很多人都開始忙碌。

  “總理,大總統當然是沒有懸念。”

  正式大總統。

  其實候選人就一個,那就是張學文。

  人民黨推出的候選就是張學文,其他黨派都沒有推出自己的候選人,也就是說參與總統選舉的隻有張學文一個人。

  因此說是要選舉正式大總統,但其實都沒有必要選舉。就一個候選人,目前進步黨、國民黨都已經衰弱不堪,也拿不出什麽候選人

  張學文成為正式大總統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可是,總理的位置,您可不能讓出來。”

  曹汝霖。

  在陸征祥的辦公室。

  正式大總統一旦誕生,政府機構也會有一些變化。特別是很多人都在關注總理的位置。當初是人民黨剛剛來到中央,所以進行了一番妥協,才會讓陸征祥擔任總理。

  可是現在人民黨如日中天,會不會把總理的位置讓出來。

  “這要看總統的想法。”

  陸征祥想了想,還是猶豫了一下。

  說實話陸征祥當然是不願意讓出總理的位置。畢竟現在中國的國力是上升的階段,陸征祥作為管理外交的總理,這段時間還是意氣風發的。

  功勞也很大,在外交戰線上更是頻頻取得好成績。

  而且陸征祥現在才四十四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很想好好的再幹一屆,就算同樣隻是管理外交,但也很想再幹一屆。

  “總理,你怎麽能這麽想。你要知道按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總理不簽字,總統的命令是不可能生效的。隻要這一次保住了總理的位置,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很多。”

  曹汝霖立馬勸著陸征祥。

  當年宋教仁可以玩這一套,為什麽他們北洋軍不能玩。而且總理的位置一旦任命,那麽總統是沒有權利罷免總理的。

  可是陸征祥聽完之後,大驚失色。

  曹汝霖這是鬼迷心竅。

  現在大權都在人民黨的手上,你就算當上了總理又如何。按照目前新出台的政府部門構成來說,除了一些內閣直屬部門之外,其他的部門部長都是內閣的組成部分,是可以討論事情的。

  也就是說,總理在內閣也不是一手遮天。

  總理下麵還有好幾個副總理,還有那些各個部門的部長。“臨時約法”並不是說總理不簽字,總統的命令無法通過。而是內閣不同意,那麽總統的命令無法通過。

  別看目前北洋軍出身的人,不少占據部長職務。但其中不少人已經是投靠了張學文。

  而且就算大家都是北洋軍出身,陸征祥也沒有資格對他們發號施令。特別是唐紹儀、周學熙、熊希齡這些人,哪一個資曆、名氣不超過陸征祥。

  憑什麽跟你合作對抗張學文。

  目前在張學文手底下幾個人都是幹的好好的。如果得罪張學文,說不定連這個部長都幹不了。你陸征祥又不是袁世凱,哪有那樣的號召力。

  除了這個陸征祥自己也不願意如此。目前中國的情況正在慢慢的好轉,國力也在上升階段。如果挑起總統和總理的矛盾,那麽最終受損傷的還是中國。

  就如當初袁世凱和宋教仁。

  雖然宋教仁的事情到現在也沒有完整的公論,但當時總統和內閣矛盾很大,是陸征祥清清楚楚的。因為陸征祥當時也當過總理。

  袁世凱不滿意唐紹儀,也不滿意陸征祥,最後是趙秉鈞成為總理。

  之前的事情還曆曆在目,如果自己和張學文對抗,不說有沒有那樣的實力。如果真的對抗,人民黨那些將軍會怎麽想?人民黨那些高層怎麽想?

  對抗。

  會出現很嚴重的對抗。

  陸征祥書生意氣很重。他不能讓這樣的事情出現。

  因此立馬道:“這個想法一定要杜絕。我能不能任總理,還要看大家的選舉。而且就算我成為總理,我也不可能反對總統。”

  曹汝霖看陸征祥這個樣子,就知道此人書生氣又犯了。

  所以搖搖頭離開。

  張學文是重用了不少北洋大將,但畢竟張學文手上有一大堆需要犒賞的人民黨功臣。因此還是有很多北洋軍高層失意。包括曹汝霖也是如此。

  相比起北洋軍時代的顯赫,曹汝霖目前僅僅是一個外交部的普通官員。

  這樣的落差,讓不少北洋軍曾經的高官不是很滿意。

  因此他們才會鼓動曹汝霖,過來說服陸征祥。希望抬出陸征祥來和人民黨爭一爭。就算不跟張學文爭,但在內閣爭一爭好位置也可以。

  可是曹汝霖發現陸征祥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不懂的爭取權利。

  送走了曹汝霖之後,陸征祥也是陷入了沉思當中。在陸征祥看來,這一次禹之謨成為總理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既然如此,在離開總理位置之前,陸征祥就想多幹點實際工作。

  也算是不負現在的大好局麵。

  …………

  “刷刷刷——”

  1915年5月8日,天津,比利時租界區。

  無數的記者湧進了這裏,而且中央的高官雲集此處。大總統張學文、總理陸征祥、副主席李根源、副主席徐宗漢、副總理禹之謨、外交部長唐紹儀、公安部部長張本、北京市長譚延闓、直隸省長李湛陽等等。

  “總理,這是我們國家正式收回來的第一個租界。你必將名留青史。”

  張學文站在這裏心潮湧動。

  租界。

  恥辱的租界。

  說起來很多中國的租界,還是滿清政府邀請外國人的。請他們幫忙,然後就割讓一些租界。但租界的存在,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國中之國。

  很多政府的通緝犯,往租界一跑,那麽政府就必須要和租界商量。很多時候沒有什麽用處。

  同樣租界的存在,讓洋人在中國幾乎是擁有豁免權。

  終於要收回第一個租界。

  雖然是靠著歐戰落井下石收回來的租界,但張學文依舊很高興。比利時租界,本來開發就很差。天津的英法日這些租界開發很好,租界也不缺錢,相反非常掙錢。天津最發達的地方,基本上都是這些租界區。

  可是比利時租界窮的叮當響。

  比利時租界甚至需要靠國內的接濟才能夠維持辦公。這一次比利時叫人家德國直接滅了,比利時的領事現在也是焦頭爛額。這個時候中國政府和他們談判,保證比利時公民在中國的安全,保證他們的私人財產。

  比利時領事最後隻能是屈服。

  這個談判是陸征祥和唐紹儀兩個人親自主持的。5月6日,中國和比利時正式簽約,比利時從1915年5月8日開始,把比利時在天津的租界移交給中國政府。

  今天就是移交的日子。

  “這是國家強盛帶來的。”

  陸征祥的激動更是無以複加。

  未來中國曆史必將會有自己的一筆,特別是自己收回比利時租界。就如張學文說的那樣,必將會名留青史。今天來的人都很高興。

  雖然隻是收回來比利時租界,一個天津租界裏麵最差、最小、最破的租界。

  但依舊讓人非常高興。

  因為這是中國第一次從外國把租界給收回來。

  舉辦收回儀式,張學文都是讓陸征祥主持。到了最後張學文才上台,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應該是本著平等尊重的前提。任何一個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當然是要遵守當地的法律,遵守當地人民的習俗,這才是一個文明人應該做的。野蠻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當地人民,當地政府的做法,是很不文明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應該受到譴責。”

  “中國租界的存在,就是一種不遵守中國法律,踐踏中國主權的行為。今天我很高興,比利時政府尊重中國,做出了最友好的態度。我們中國政府和人民,會感謝比利時政府和人民為兩國的友好做出的努力。我們願意和比利時政府和人民繼續保持世代的友好。”

  張學文雖然隻是隱晦的表示出了自己對於租界的不滿,但在場的記者都是非常聳動。畢竟張學文是一國總統,張學文說出來的話,他們都要琢磨。

  因為中國這樣的國家,一個總統的態度,完全會影響國家的政策。

  張學文說的這是什麽意思。

  難道張學文的人民黨政府要收回中國的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