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掃盲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4      字數:3331
  “掃盲。”

  “總統,目前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學校當中都不夠。如果掃盲工作展開,教育經費會嚴重受到影響。除非國家能夠增加教育經費,不然掃盲工作根本就不可能展開。”

  掃盲工作。

  這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工作,而是需要調動中央各部門的工作。

  而且掃盲對於中國未來是有很大的好處。中國人口這麽多,一旦掃盲工作開始,這麽多人口當中,就會出現一些學習能力很強的人。

  這些人都是基礎,未來發展的基礎。

  不過教育部這邊很多教授看起來並不是同意。

  對於很多老派的教授來說,讀書應該是上等人的權利。如果所有人都讀書,那麽成什麽樣子。因此不少人都是有一些意見。

  “平民教育,平民教育。一個國家的發展,就應該發展平民教育。”

  陳獨秀在下麵突然開口。

  陳獨秀也是老牌革命黨,當年還是安徽革命黨的領導人。是“嶽王會”的會長,隻不過後來“嶽王會”失敗之後,陳獨秀也是受到通緝。辛亥革命之後,陳獨秀一直在安徽都督府擔任秘書長。

  二次革命的時候,因此柏文蔚的部隊失敗太快,陳獨秀被北洋軍抓住。

  但人民黨強勢出擊,擊敗了北洋軍。因此陳獨秀被放了出來,被北京大學招聘為教授,目前在北京大學教書。因此也參加了這一次的會議。

  本來這一次的會議除了教育部官員之外,就是各地有名有姓的教授。

  特別是北大的教授最多。

  “既然中華民國是共和國家,那麽我們中華民國的公民就應該有受教育權。掃盲,掃盲,這才是一個共和國家應該做的事情。我非常讚同總統的話,國家就應該做這樣的事情。”

  陳獨秀是一個比較激進的人。

  也是一個非常讚賞平民教育的人。

  “其實平民教育並不需要投入更多的錢。我們完全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去做平民教育。讓學生當老師,給那些人掃盲。這樣我們的學生在畢業之前,可以有一個很好的經驗。讓我們的學生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同樣也能夠幫助很多人掃盲。”

  陳獨秀看到很多人反對掃盲的原因就是沒錢。

  他們都希望大力發展教育,特別是把教育經費用在他們大學。因此陳獨秀才會說其他的辦法,其實中國那麽多的學生。全國學生加起來,特別是十七八歲以上的學生有幾十萬人。

  如果充分動員這一批學生,那麽能夠惠及的人會有多麽龐大。

  雖然無法惠及全國幾億人口,但能夠有上百萬、幾百萬人會受到掃盲的教育。目前中國的情況,張學文也不期待一次性掃盲能夠幾千萬。

  張學文希望利用十年,能夠掃盲一億人口就很高興。加上十年從學校培養的學生,到時候中國的文盲估計隻剩下一半。那樣成績就很大。

  也足夠工業化需要的掃盲要求。

  “不錯,這是一個好辦法。”

  張學文非常高興。

  陳獨秀此人作為革命黨,特別是嶽王會的老大,表現不能說很好。還是書生氣太濃,在嶽王會的時候就是如此。並不是一個合格的革命黨領袖。但在新文化方麵,卻是一員幹將。敢於破除舊思想。

  “仲甫兄,這個建議很好。我們培養學生,不能隻培養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人。我們要讓我們的學生積極參與國家大事。在上學的時候開始,就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樹立他們為國為民的理想。參與國家掃盲工作,對他們也是一個鍛煉。”

  掃盲。

  不可能憑空掃盲。

  你沒有老師,怎麽掃盲。而且掃盲工作也不可能盲目的進行。先從城市開始,慢慢的惠及縣城、再惠及農村。因為相比起來城市市民更需要掃盲,慢慢的推廣。

  沒有老師,沒有場地。

  可以借用學校,可以讓那些學生出來當老師。

  不錯。

  “總統,我認為掃盲是一個係統工作。不是嘴上說說就能夠完成的。他需要的是一個科學規劃。”

  “水東先生,你有什麽意見請講。”

  看到說話的那個人,張學文立馬笑著道。

  水東先生,說的就是王照。王照此人在戊戌變法的時候大名鼎鼎。在戊戌變法當中,禮部主事王照應詔言事,請求堂官代遞,遭到拒絕,七月十九日光緒帝憤怒之下,將懷塔布、許應騤等禮部六位堂官“即行革職”,同時又稱讚王照“不畏強禦,勇猛可嘉,著賞給三品頂戴,以四品京堂候補,用昭激勵。

  這件事情在戊戌年間轟動一時。

  也讓王照成為戊戌年間的名人,不比當時的康有為他們差多少。

  而且他雖然也是維新派,但是他和康有為主張稍有不同。他認為國家的改革應該是循序漸進,而康有為認為變法需要疾風驟雨。

  後來戊戌變法失敗,王照此人也被通緝,跑到了日本。

  在日本他和康有為、梁啟超的關係越來越不好,最後雙方是分道揚鑣。

  “在中國普及教育,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你要學習漢字,那麽必須要有人手把手教你,不然你一個人根本就不行。這樣就造成普及教育的效率不足。”

  張學文點點頭。

  這的確是一個問題。中國雖然也有字典,但那是給文化人看的。你要掃盲的對象是那些目不識丁的人,在他們掌握一定知識之前,根本就不可能看懂那些字典。

  每個字,每個字都需要手把手教。

  “水東先生的意思是……”

  “注音。給漢字注音。隻要大家學注音,就可以憑借著注音,自己就能夠學習很多漢字。到時候國家出版一個字典,很多人憑借著字典,就可以讀懂很多字,可以學習。”

  注音。

  就是拚音。

  拚音對於漢字的推廣有巨大的好處。這一點張學文當然明白。因此聽到王照的話,張學文立馬道:“不錯,不錯。水東先生的這個辦法不錯。”

  “總統,漢語的普及還有一個問題。”

  “德潛先生,請講。”

  錢玄同也插話。

  他在中國的時候,是師從章太炎的。現在也是北京大學的教授。

  “一直以來,我們的文字都是往簡化的方向。雖然中間偶爾有些反複,但整體來說還是如此的。因為文字就是交流的工具,應該說越方便越有利於交流。但現在的讀書人都是以寫的越繁瑣為榮。這樣好像顯得自己多有文化一樣。”

  錢玄同比較激進。

  當然對於任何的文化改革,對於任何的文字改革來說,都有激進派和保守派。最後能夠改革都是需要這些激進派。他們可能會矯枉過正,但沒有他們,改革就無法進行。

  “越繁瑣的漢字,就是阻擋中國文明發展的東西。說起來,漢字也是阻擋中國發展的一個絆腳石。因為他太困難,普及教育困難加倍。”

  “胡扯。”

  “信口雌黃。”

  在場的好幾個教授聽到錢玄同的話,立馬斥責錢玄同。漢字是漢語的精髓,你竟然說漢字是阻擋中國發展的絆腳石。簡直是狂言。

  漢語如果沒有漢字,那叫什麽漢語。

  如果中國人不說漢語,不學漢字,那叫什麽中國人。

  “各位先生,各位先生,大家靜一靜。”

  看到這些教授要打架,張學文立馬讓大家冷靜。然後對錢玄同道:“我同意德潛先生前麵的一些話,至於後麵的有些太激進,留給以後討論。接過德潛先生前麵的話,讀書人寫字故意寫筆畫最多的,彰顯自己有文化,的確是目前比較普遍的現象。我認為這是錯誤的。我們學習知識,不是為了跟人顯擺,這顯然已經進入了誤區。而且讀書人這種喜好,嚴重的阻擋普及教育。德潛先生,那麽你有什麽解決的辦法?”

  “簡化。”

  “簡化?”

  “是,簡化漢字。從曆代無數的字體當中,選擇最簡單的漢字,作為推廣的漢字。擯棄那些筆畫太多的,不好寫的漢字。”

  “我也讚同。”

  陳獨秀再次開口。

  “為了平民教育,為了推廣教育,應該廢除那些筆畫繁雜的字體。可以找最簡單筆畫的字體,作為推廣。這樣的俗體字筆畫簡單,是推廣教育最適合的。”

  又有一個人讚同錢玄同的意見。

  陸費逵。

  他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也是同盟會出身。目前辦了“中華書局”,也是支持文字改革的人。

  張學文沒有想到一次掃盲工作的會議,會有這麽多的意見。

  不過很多意見都是非常中肯的。

  因此最後總結道:“看起來想要掃盲也好,普及教育也好,文字改革勢在必行。水東先生,既然如此,我們成立一個文字改革委員會,你來牽頭。關於漢語注音問題,關於漢字簡化問題,都統籌研究。不僅如此,召集各位專家,也一同研究官話的定調定音。我們總不能直隸人聽不懂廣東話,湖南人聽不懂四川話。這樣不利於交流。”

  “義不容辭。”

  王照點點頭。

  “水東先生,你需要什麽人都可以提出來。我幫你去疏通,我想能夠讓國內的著名語言學家都能夠匯集起來。等到完成這些任務之後,大家還要合作編訂一份新的字典。讓全國讀書人都用上。而且確定之後,未來全中國的學校教科書就統一使用。”

  書同文。

  秦始皇做的這個,是一件開天辟地,能夠載入史冊的事情。

  中國太大,就如一句話說的那樣,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為了國家的發展,必須要重新裁定統一的文字,還要普及普通話。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