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張靜江的建議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2      字數:3747
  “好,我接受。”

  水利部長。

  本來張靜江應該擔任實業部長或者是財政廳長,甚至是建設委員會的負責人。但是西南,特別是兩湖地區水資源太過豐富。

  張學文現階段隻能是大力發展水力發電,然後好好治理一下兩湖地區的大江。

  這樣不僅可以供電,還能夠出來很多耕地。因此如何治理兩湖地區的水域,是張學文未來幾年的重要事情。因此才會任命張靜江擔任水利部長。

  “子清,我想問一下。”

  “講。”

  “張紹曾此人你是如何看的?”

  “雖然有點優柔寡斷,但有能力。而且他和吳祿貞、藍天蔚在東北宣布起義,雖然沒有成功,但對於我們的革命貢獻很大。怎麽?”

  張紹曾能力不差。

  他本身是直隸人,從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然後公派到日本士官學校學習,是日本士官第一期炮兵科的畢業生。回國之後就擔任北洋軍第三鎮炮兵標統,然後擔任北洋督練公所教練處總辦。那幾年他還到歐洲考察軍隊。後來陳宧免職,去德國之後,接任二十鎮統製。

  這段時間當中,很多人對於張紹曾的評價都非常好。認為他才華出眾,帶兵能力很出色。

  不過張紹曾也有問題。

  那就是從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境當中,沒有受到過多少挫折。因此性格有些軟。

  二十鎮在正定起義的時候損失六千多人。

  就是因為張紹曾此人在二十鎮當統製的時候,給了革命黨太多的方便。讓革命黨在二十鎮活動非常頻繁。有些軍官雖然不是革命黨,但也是同情革命黨。

  張紹曾這種態度,短時間之內影響了二十鎮大部分的軍官。雖然二十鎮的北洋軍勢力很強大,但依舊是損失了六千多人。袁世凱可是恨死了張紹曾。

  “他目前就在上海。”

  “他不是被任命為長江宣撫大臣嗎?”

  吳祿貞、張紹曾、藍天蔚稱為“士官三傑”,當中吳祿貞野心最大,氣魄也最大。藍天蔚比較堅定,是堅定的革命黨。而張紹曾就有些軟弱。

  他即是同情革命黨,而且也認為中國應該改變。但是讓他豁出命,他又沒有那樣的氣魄。袁世凱也知道這一點,因此吳祿貞被暗殺之後,藍天蔚逃跑,張紹曾僅僅是被剝奪軍權,然後被任命為長江宣撫大臣。

  要不是如此,張紹曾早就被袁世凱殺了。

  畢竟相比起吳祿貞、藍天蔚來說,張紹曾的實力更強。他在二十鎮雖然僅僅一年時間,但在二十鎮威望很高。而吳祿貞在第六鎮卻一直受到排擠。

  如果張紹曾是堅定的革命黨,敢於豁出命,那麽他應該可以帶走二十鎮大半人馬。可正是因為張紹曾性格偏軟,所以袁世凱隻是讓人嚇唬張紹曾一下。

  張紹曾立馬就自己辭職。

  “他本人跟袁世凱表示想要到天津看病,然後潛到了上海。這段時間一直在上海。”

  “哦?”

  這件事情張學文還真不知道。

  “他也有意想要加入人民黨,不知如何?”

  “當然是好事情。”

  張學文肯定歡迎。

  宋教仁成立國民黨,同盟會有不少人沒有參與,甚至有很多人反對。正好張學文新解釋的三民主義,讓很多原來同盟會的人,開始考慮加入人民黨的問題。因為很多人認為張學文的人民黨反而是繼承同盟會的綱領。

  當然張紹曾並不僅僅是如此。

  張紹曾本人雖然不是那種豁出命革命的堅定革命黨,但也絕對是支持革命的人。因此離開二十鎮之後,用一個借口瞞過袁世凱,然後迅速南下來到上海。

  可是還沒等到他怎麽樣,袁世凱和南京就已經是達成了協議。袁世凱已經成為了臨時大總統。這讓張紹曾非常後悔。沒想到那個時候氣勢洶洶的革命黨,就這樣把大權讓給了袁世凱。

  自己還得罪了袁世凱。

  因此環顧四周之後,張紹曾就把目光投向西南。

  隻不過他和張學文沒什麽交情,和張學文手底下的重臣也沒什麽交往。和陳宧他們不同,陳宧畢竟是湖北人。因此他才希望張靜江試探一下張學文。

  “隻要認同我們人民黨綱領,遵守我們人民黨的紀律,我們是歡迎任何人的。”

  “子清,人民黨難道不準備在江浙地區建立分部嗎?”

  “靜江兄,你不清楚。我們已經決定在全國設立五大局,東北局、西北局、華北局、西南局和中南局。隻不過我現在都在全力鞏固西南和西北,其他的地方隻能是慢慢的發展。”

  “恩。”

  張靜江點點頭。

  然後小聲道:“其實你應該速度快一點。江浙地區有很大一部分人現在非常混亂。人民黨是可以吸收他們的。”

  “誰?”

  張靜江沉默片刻。

  最後才道:“光複會。”

  “恩。”

  幾個人瞬間都是沒有說話,表情有些耐人尋味。

  幾個人都是聰明人,當然明白張靜江的意思。可以說自從起義開始之後,應該說是江浙光複之後,一個實力強大到擁有好幾萬軍隊的革命黨光複會橫空崛起。但是這才幾個月的時間,這麽強大的光複會已經是到了分崩離析的地步。

  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就是同盟會。

  裏麵的過程甚至有些難以啟齒。

  因為起義成功之後,死在同盟會手上的光複會要員不是一個兩個,甚至不是四五個人,而是一大堆人。各地的同盟會在掌握權力之後,迅速的清洗光複會。

  從陳其美在江浙地區暗殺陶成章,槍殺陶駿保開始,廣東地區的陳炯明更是直接派人鎮壓了光複會的武裝,明目張膽的槍殺了許雪秋。

  說起許雪秋,此人當年還是同盟會幹將,是孫中山最倚重的南洋幹將之一。

  他是南洋富商之子,幫助孫中山籌款,幫助孫中山運送武器等等。可謂是得到孫中山最高的賞識。隻不過汕尾發動起義的時候,他接送軍械出現失誤,最後導致起義失敗。

  孫中山對此非常不滿,最後總結這次起義弄出了一個結論。“東事之失敗,其責任全在許雪秋一人”,並責備許雪秋“遇事倉皇,偵候不明,預備不周,報告不實”。

  意思就是這次失敗就是因為許雪秋的問題。

  對於孫中山的批評,許雪秋根本不接受,非常不滿意。

  正好當時陶成章來到南洋活動,許雪秋就加入了光複會。許雪秋本來就是南洋富商之子,在這裏人脈很廣。加入光複會之後,他在南洋地區弄出了幾十個光複會機構,一時之間光複會在南洋聲勢大漲。陶成章本人在南洋籌款,大部分都是許雪秋給他籌集的。

  在廣東起義的時候,許雪秋也是指揮一路兵馬光複廣東十幾個縣城。但是擔任廣東臨時都督的陳炯明在整編廣東革命軍部隊的時候,重要位置都是同盟會的會員,根本就沒有光複會的位置,把許雪秋的部隊趕了出去。而且之後陳炯明的部隊突然襲擊了許雪秋的部隊,包括許雪秋在內的光複會會員係數被陳炯明槍斃。

  江浙是光複會的大本營,陶成章、陶駿保都被陳其美槍殺。甚至陶成章被暗殺之前,江浙地區已經風傳陳其美要動手。嚇得陶成章對於自己的住所一直隱瞞,幾乎是幾天換一次住所。連他的妻子都不知道陶成章住在哪裏。能夠把光複會魁首陶成章都嚇得到處躲避,可以想到當時的情況。

  陶成章被暗殺之後,他的妻兒都嚇得躲了起來。到現在都沒有找到陶成章的妻子和兒子到底在哪裏。在光複會的老巢江浙滬,同盟會都如此明目張膽。其他省份光複會的實力就差了很多。

  因此那些省份的光複會會員則是被同盟會一陣排擠。同盟會驅逐他們,都算是相當客氣的。不少地方的同盟會大佬,直接給人羅織罪名,然後槍殺。

  就如陳炯明給許雪秋的罪名是縱兵搶掠。

  光複會的大佬給胡漢民和陳炯明發電,希望徹查許雪秋的事情。但是胡漢民和陳炯明根本就沒有搭理他們。最後全國各地的光複會都受到了巨大的打擊。連江浙滬的光複會也被同盟會擠壓的喘不過氣,其他省份的情況就更差。當時擔任光複會負責人的章太炎最後實在是沒有辦法,所以給孫中山寫了一份求情信。

  跟孫中山表示,同盟會和光複會的高層雖然有分歧、有矛盾,但大家畢竟都是革命黨。不能因為高層有些分歧,就要打生打死。

  孫中山之後給同盟會各支部下發了通知,承認光複會在辛亥年的功勞,希望同盟會各支部行事不要太出格。這才禁止了全國各地的同盟會排斥光複會的行動。

  因此光複會對於同盟會可以說是咬牙切齒。

  而且隨著陶成章被暗殺,光複會沒有一個能夠領導群雄的人物,自然而然的開始解體。光複會在半年前實力達到了最巔峰,擁有好幾萬軍隊,江浙滬三地光複會勢力強大。幾乎是不可逆的氣勢。

  可惜被同盟會連消帶打,再加上一些非常規手段,幾下之間就讓強大的光複會落到現在的地步。

  他們大部分人是不會進入新成立的國民黨,而且投靠袁世凱他們又有一些猶豫。當然隻要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很多人也隻會投入袁世凱的懷抱。

  張靜江說的意思是,讓張學文派人去收攏這些人。

  隻不過張靜江身為同盟會大佬之一,明白裏麵的一些事情。所以有一些不好意思。就是張學文也是如此。畢竟張學文在退出同盟會之前也是屬於同盟會高層。

  同盟會做的這些事情,大家作為同盟會高層都是心知肚明。

  “靜江兄,光複會的綱領一直和我同盟會不一樣。他們會認同我人民黨的綱領嗎?”

  “會的。”

  張靜江給了張學文一個肯定的答複。然後道:“光複會本來的高層大多反對的是平均地權。不過浮浮沉沉,又有幾個人說自己完全懂得黨綱。現在他們要麽投奔袁世凱,要麽就退出政界。”

  張學文點點頭。

  的確是如此。這個時代的革命者,開始都隻是為了推翻滿清。至於什麽綱領之類的,又有幾個人會關心。真正關注這些的,無一不是革命黨的高層人物。

  “好。這件事情我來安排。多謝靜江兄提醒。”

  “蹬蹬蹬——”

  “怎麽了?”

  張學文看到了朱少屏急匆匆的進來。朱少屏看到張靜江等人隻是點了點頭。朱少屏是江浙地區很有名的記者,當年在報紙上非常活躍。

  而且在南京、上海和張靜江他們幾個人認識。

  不過朱少屏卻沒有跟他們打招呼,而是來到張學文這裏道:“巡閱使,出事了。田局長在貴州抓住了幾個毒販子,其中有幾個人是法國傳教士。漢口的法國總領事館那邊已經來了抗議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