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悲憤回國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27      字數:2366
  “嗚呼我同胞!其亦知今日之中國乎?今日之中國,主權失矣,利權去矣,無在而不是悲觀,未見有樂觀者存。其有一線之希望者,則在於近來留學者日多,風氣漸開也。使由是而日進不已,人皆以愛國為念,刻苦學習,以救祖國,由十年二十年之後,未始不可轉危為安。”

  就在陳天華的屍體旁邊,張學文讀起了他的絕命書。

  一字一字,都拍打著大家的內心。張學文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一年多的時間,從冷眼旁觀到慢慢的融入這個世界。一直到今天,張學文才深深地感到震撼。才真正感覺自己真的已經是這個時代的人。

  國家積貧積弱,國內到處都是吃不飽飯的饑民,國外更是如此歧視國人。悲哀,也有悲憤。

  到了這個時候張學文的眼淚完全是止不住。

  陳天華的死給了張學文巨大的震撼。

  他死了,真的死了。前幾天還在一起聊天,一起談論祖國的未來,沒想到他就這麽死了。

  這種衝擊力讓張學文才真正感受到這是滿清末期,這是一個積貧積弱年代的中國。

  “然而日本各報紙,則詆為烏合之眾,或嘲或諷,不可言喻。如《朝日新聞》等,則直詆為“放縱卑劣”,其輕我不遺餘地矣。夫使此四字加諸我而未當也,斯亦不足與之計較。若或有萬一之似焉,則真不可磨之玷也。”

  聽到這裏,很多留學生都不自覺的低了低頭。

  雖然陳天華沒有直接批評中國留學生。但是在場的誰不知道正是因為中國留學生自己起了內訌,才會有日本媒體的諷刺嘲笑。

  當讀過後麵的時候,在場的所有人都是流著眼淚。

  陳天華死了。

  這個實在是太震撼了。

  如果是為革命而死,大家還不會這麽震撼。正所謂求仁得仁,如果真的在革命黨中犧牲,陳天華也算是死得其所,估計這種死是陳天華所盼的事情。可是讓大家最震撼的是,陳天華竟然是自殺了。

  張學文讀到最後也是泣不成聲,在來到這個世界一年多時間之後,這是張學文第一次如此放聲痛哭。張學文恨,不是別人就是自己。張學文恨自己,為什麽當年沒有好好學曆史。為什麽連陳天華此等人物的事跡都沒能夠了解。

  如果自己讀過曆史,或許可以阻止這個悲劇的發生。或許可以阻止陳天華選擇這樣的路。又或者是不是自己來到這個世界,才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陳天華。

  我中華一代英傑!

  為什麽?

  為什麽你要選擇如此激烈的手段。

  為什麽?

  陳天華滿腹的才華、滿身的才氣,你是我三湘驕傲、是我中華之驕傲。你卻帶著滿身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星台兄,星台兄!”

  張學文仰天長歎。

  …………

  陳天華的死訊帶給所有留學生深深地震撼。

  所有積壓在留學生心中的不滿一下全爆發出來了。陳天華用自己的性命呼喊,用自己的性命喚醒國人。

  “回國,回國!”

  陳天華的死訊傳開,到處都是留學生不滿的口號。

  留日學生立刻召開了追悼大會,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是痛哭流涕的。當陳天華的絕命書公開的時候,更是讓萬千留學生流淚不止。陳天華這位很多人心目中的反滿英雄就這樣走了。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性命。原來就是力主罷課回國的主力幹將秋瑾,在追悼會上情緒更是激動。

  她要求所有人立即罷課回國。

  甚至到了最後她從靴子裏拿出了一柄倭刀,直接插在了桌子上,大呼道:“如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

  很多留學生團體的幹將都上台發表演講。

  但是沒有一個人是能夠從容的演講完畢。在台上,他們僅僅說道一半,就會哽咽不止。到了最後,甚至底下人根本就聽不清楚他們說什麽。但是這個一點不妨礙所有留學生心中壓抑的恥辱感。

  哭!

  看起來很不男人。但是陳天華投海之後,幾乎沒有一個留學生是不流眼淚的。這個眼淚當中包含了很多很多。

  包含了對於陳天華的死深深的震撼、包含了在日本受到的恥辱、更加包含了對於積貧積弱祖國未來的擔心。所有人都是含著淚水。

  留學生團體最後發表了對於日本取締中國留學生意見書。

  吾留學生有自由、有熱誠、有團體,能大聲疾呼於我四萬萬同胞,一齊昂首闊步不為奴隸!愚等不揣昧,謹堅握束裝歸國,還我自由,為反對不達之最後辦法!

  很快很多留學生就已經開始收拾行裝準備歸國。

  1905年12月14日開始,第一批的歸國學生就坐上了船。第一批歸國學生就有二百多人。

  …………

  “子清,你我雖然很多看法不同,但是我們依舊是好兄弟。”

  劉道一和王亮兩人過來送張學文等人。

  這已經是1905年12月25日。陸陸續續回國的留學生已經是超過了兩千人。留日學生一大半這次都決定回國。當然也有不少人是選擇留在日本繼續完成自己的學業。

  “炳生,你我之間的爭論留待將來的實踐來證明誰對誰錯。”

  “好。”

  “二哥,我要留在日本,和炳生哥一起。”

  張學文點點頭。

  “期待有一日我們能夠並肩戰鬥。”

  說完張學文深深地看了日本。一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在這裏張學文認識了無數的革命前輩,走的時候卻是滿腹悲憤。

  “走。”

  張學文、仇亮、寧調元三個人登船的時候每個人心中都有著數不清楚的悲憤。

  大家的情緒都不高。

  一種恥辱感圍繞著每個人。

  “子清。”

  “梓厚兄,你怎麽也在船上。”

  原來是彭邦棟站在船的另一邊。對於彭邦棟這位長得很彪悍,卻心思細膩、目光遠大的同誌,張學文是非常欣賞的。在張學文認識的人當中,除了仇亮,彭邦棟是想的最遠的一個人。也是張學文平常最願意討論的一個人。

  “子清,你要回國,卻把我一個人留在日本。不夠朋友,不夠朋友。”

  “梓厚兄……”

  彭邦棟搖搖頭。“子清,我願意回到湖南。我們一起洗刷今天的恥辱。”

  “好,好。有梓厚兄的幫忙,真乃是如虎添翼。”

  仇亮看到彭邦棟也是心情大好。

  “是啊。桑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今日屈辱離去,他日我們卻能夠創造一個民富國強的中國。”

  “對。”

  張學文深深地舒氣,看著越來越遠的日本,低沉的聲音道:“我們今日回國,就是為了推翻腐朽的滿清,建設一個民富國強的新中華。他日我們再也不能讓我們的後代蒙受我們受到過的恥辱。我們要讓我們的後代挺起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