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父子鬥法
作者:空留      更新:2022-06-14 23:59      字數:2189
  雪花飄飄灑灑,越下越大。

  了因宣了聲佛號:“瑞雪兆豐年。”

  沈懷信聽著這話突然笑了,引得兩位老父親都看了過來。

  “去年冬雪時,義父也說了這話。”

  “說錯了?”了因看向在朝中混的老油子:“今年朝堂有賑災?”

  “遭水患的地方不少,但是沒到需要朝堂賑災的地步。”沈散培眼神落在兒子身上:“懷信似是並不認同我義父那句話。”

  “爹隻知各地遭了水患,可知有地方遭了青粉病,顆粒無收?”

  沈散培眉頭微皺:“範圍大嗎?”

  “不知。”對上父親的視線,沈懷信笑了笑:“每個地方的縣令都不上報,便郡衙不知,府衙不知,朝堂更無從知曉。隻有受害的百姓自個兒撐著,誰也不知受災的範圍有多大。”

  沈懷信提起酒壺給兩位父親斟酒:“聖人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出去一遭才真正明白了這句話。可若國興和國亡都和百姓無關,百姓感受不到國家對他們的仁慈,又怎會一心為國?百姓是磚,一磚一磚壘起來才砌出個國,他們明明如此重要,數量又如此龐大,卻無人在意他們。”

  沈懷信抬頭:“爹,這是應該的嗎?”

  應該的嗎?這個問題讓沈散培都一時有些怔愣。身居高位久了,行的是這個位置該做的事,想的是大局,卻從不曾把目光落在那些堆砌起恒朝的百姓身上。

  沈懷信似是也沒打算等父親給個答案,慢悠悠的續又道:“常信縣百姓受青粉病之害,我惱縣令屍位素餐,父母官意義何在。朋友卻說他們起到了震懾的作用,穩定一方百姓也是有功。我想反駁她的話,卻發現她說得一點沒錯,百姓就是那麽無足輕重,在朝堂上是,在地方官員眼裏也是,隻要不造反就無視他們的存在,可百姓的反意,不正是被這些威脅他們生存的事一點點累積起來的嗎?”

  想起當時喬姑娘明明滿心鄙夷,卻自以為藏得很好的樣子,沈懷信剛長出來的刺又軟了下來:“她說裏與鄉、鄉與縣、縣與郡、郡與府衙,以及府衙與朝堂脫節嚴重。級與級之間的關係太過鬆散,完全就是在各幹各的,職責範圍內的事無人監督,評等看似將這些都囊括在內,可實際上評上等還是下等和這些又完全無關。這種環境下,萬事都不如評等更要緊,便是身懷理想,也需得先保證了官位才有大展抱負的可能。”

  兩位老父親都知道這個朋友是誰,正因為知道才尤其聽得認真,如果說之前認為她是懷信的貴人還玄了些,經由這些話落到了實處。他們以為已經把她看得足夠重,現在卻發現,他們還是把人看輕了。

  沈散培收了他那懶懶散散的模樣,坐直了問:“全是她所言?”

  “全是。”沈懷信應得幹脆:“我在您身邊長大,您都想不到的事我又怎麽想得到。”

  “……”

  “哈哈哈哈哈!”了因開懷大笑:“沈散培啊沈散培,你也有今天!兒子,幹得好!再懟他幾句!”

  沈散培非但不惱,還笑得很是得意,青出於藍勝於藍,這於他來說就是最大的孝順。

  重又倚回憑幾上,沈散培調侃:“你那‘朋友’還說什麽了嗎?”

  沈懷信搖搖頭:“她輕易不說這些,那次還是因為我受的刺激大了她才說了幾句。”

  “可惜了。”

  了因在一邊接棒:“你那朋友可有想法來京城發展?這般有才在小地方呆著太浪費了。”

  “我勸過,她不來。”沈懷信轉過身去照看小火爐,夾掉兩塊燒淨的炭,又往裏加了一塊,話也再加了一句:“她不願意依附他人生存。”

  兩位老父親對望一眼,這種性情他們倒是不意外,要是那種滿腦子攀高枝心思的人,懷信也看不上。

  熱飯熱菜送上來,話題也就斷了,沈懷信味口很好,吃得很香,讓本不打算吃飯的兩人也跟著吃了半碗。

  飯後歇了歇,沈懷信就被趕走了。

  了因起身目送義子走遠:“往高看容易,往低看卻少有,狐狸,這小子將來肯定比你強。”

  “這不是應該的嗎?我的兒子,聖哲的弟子,還有你這大和尚護持,天底下也就他一個人有這條件,不比我強他對得起誰。”

  了因回頭看他:“與你們兩個相提並論,和尚我很榮幸。”

  沈散培笑著仰頭看向色彩豔麗的屋頂,這宅子是前朝某個大官的府邸,處處雕欄玉砌,結果還沒住上幾日江山就易了主,倒是便宜了他。

  “‘民貴君輕’的貴,‘民為貴,社稷次之’的貴,和尚啊,你這話算是應驗了,這般看來他的路也定了,他的貴,在民。”

  了因坐回來,撚著念珠道:“和尚批命就一個‘心裏有感’,那種感覺就和佛祖借我之口道出一般,玄之又玄,但沒錯過。”

  沈散培突然就笑出聲來:“沒想到我也有被問住的時候,不愧是我沈散培的兒子。”

  “不止是你,在今日之前我也從不曾想過這個問題。出家人慈悲為懷,可是這些年我好像也不曾做過對百姓慈悲的事。狐狸,我們眼裏沒百姓.”

  了因低頭看著念珠:“最開始就是因為看到百姓的日子難以為繼,才決定走出寺裏去做怒目金剛,可打來一個天下後,我卻忘了最開始是為什麽了。”

  老兄弟倆都沉默下來,路上岔路太多,當走得遠了回頭再看,已經看不清來時路。

  沈懷信心情頗好的回到自己的逐雲居,他本不打算把自己最近才悟到的事說出來,可既然都開始鬥法了,他自然得給父親找些事做,免得他總盯著自己。

  他了解父親,他所做的事一定是與國有利,但他在這個位置上,確實已經很難再考慮到民了,可最開始,他就是看到了百姓的苦才去造反。

  而且現在正是皇上想在民生上有所作為,他人微言輕說什麽都沒人聽,做什麽都難,可父親不是,若父親能花一些心思在這些事上,皇上定能聽得進去,結果必然利國利民。

  一箭幾雕,甚好。

  這幾章寫大伯是次要,主要是為了塑造懷信,男主在這一章裏定性了。前麵幾本書男主都太輔助型了,這個故事在糾正這個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