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九、談古論今說辯證
作者:肖遠征      更新:2022-02-18 18:03      字數:2841
  轉眼就是正月十五年宵節了,夏天組織計劃信貸人員召開了春節以後的第一次科務會。這次會議的內容,一是落實存款任務的層層分解,並與浮動工資掛鉤的方案;二是根據新的工資方案,討論修改《考勤考績計分辦法》。

  在會上,各崗位因為利益與新的方案掛鉤,會使自己的收入驟然下降,反應都十分激烈。

  後來,夏天轉到了另外一個話題,就是解釋年前下發的《信貸崗位工作原則》的其中一個原則:“尊重客觀和辯證原則”。

  夏天說:“在年前,我談過了臨界原則。今天我要談的是尊重客觀和辯證原則。我們定這個原則的含義是說,無論在業務綜合、信貸管理還是清收崗位的員工,在分析問題和對外協調中,把握客體的真實性和原貌是開展工作的基本要求。為此,我們對客體進行判斷、甄別的去偽存真的過程中,對賴於正確判斷的根據,以既唯物又辯證的方法去實現求真務實的目的,杜絕人雲亦雲,不究是非的傾向。”

  說到這裏,夏天看了一下同事,以談體會的方式說:“唯物和辯證是我們認識世界,做好各項工作的很好的方法論和世界觀。也是避免教條、防止把事情辦砸的前提。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就可以知道把握唯物和辯證是多麽的重要。這個故事叫《張之洞建鐵廠》。”

  夏天如是說:

  我們的同事黃華林的老家的武H長江邊上有一個著名的曆史建築,名叫黃鶴樓,這樓就在現在的武H長江大橋武昌橋頭。很多文人墨客都到過這個樓上題詩填詞,留下不少千古名篇。其中,唐朝有一個詩人叫做崔顥,寫了一首七律《黃鶴樓》,堪稱留芳後世,當年李白到了黃鶴樓,看了這首詩,讚歎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崔顥的詩雲: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用現在的話說,故事的主人公張之洞是一個知識分子,在1863年(同治二年)考中的一甲第三名進士。當時的規定是這樣的:一甲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叫探花。這位探花當時才26歲。

  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建成了我國第一個使用機器生產的大型鋼鐵廠——漢陽鐵廠。

  在湖B,張之洞至今還頗有名聲,不僅人們在餘茶飯後常常議論到這位“張文襄公”的遺跡軼事,而且現在的武H市還有一條相當繁華的大街,就叫做“張之洞路”。但是,這位早年進仕及第,後來又成為“大學士”的大知識分子,在創辦漢陽鐵廠的過程中,卻出足了洋相。

  第一個洋相是:從國外買回來的設備根本不適合使用當地的原材料,可惜好礦煉不出可用的鋼鐵。

  要辦廠,首先要引進設備,這當然是對的,關鍵是引進什麽設備。這點,張之洞全然不懂,又妄自尊大,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漢陽的設備是從英國進口的。當時,張之洞給我國駐英國公使打了一個電報,要他向英國訂購全套設備。而英國的生產廠家回答說:“要訂設備,首先要將鐵礦石和煤、焦碳等原材料送來廠裏化驗,看看這些原材料適合煉什麽鋼,然後定製什麽樣的爐子。如果根本不了解使用礦石原料的質地而配製煉爐,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這是含糊不得的。”我國駐英公使把這個意見轉達給了張之洞,張之洞不以為然地說:“以中國之大,何所不有?豈必先覓煤、鐵而後購機爐?但照英國所用者,購辦一份可耳!”

  既然總督作了決定,那就買吧!至於英國的生產廠家,反正是要做生意的,當然也樂於滿足這個不懂行的顧主的要求,便照英國鋼鐵廠的機爐設備,製造了一套啟運中國。

  漢陽鐵廠建成後,使用大冶的鐵礦石。本來大冶礦石的鐵含量在60%以上,是品位很高的鐵礦石,但用這套設備生產出來的鋼,卻不能用。原因是:英國的設備是根據英國使用的原料設計的,與大冶的礦石根本對不上號,使得該廠十幾年也煉不出一噸可用的鋼來。於是,這位“張文襄公”在近代經濟史上,也就給人留下了一個笑柄。我們國家的《中國近代工業史料》也編入了張文襄公的大謬。

  第二個洋相是:選址違反了工業定位原則,浪費了大量資金。

  廠址的選擇經過一番爭議。據《葉景葵記漢冶萍》一文記載:“擇建廠之地,有議設爐於大冶者,張嫌其照料不便。久之,乃得地於龜山之麓。襟江帶河,形勢雖便,而地址狹小,一帶水田,不得不以巨資經營之。”僅廠基填土就耗了百餘萬兩銀子,可見當時是下了血本的。那麽為什麽要選擇在龜山之麓建廠呢?

  這就和上麵說的那首詩有關係了。張之洞既然是考試出身,自然對這首詩有很深的感情。他下諭:一定要把鐵廠建在黃鶴樓上看得見它冒煙的地方。既然有詩為證,黃鶴樓上看得最清楚的地方,莫過於漢陽了,設廠在漢陽,也就無可厚非了。當年的漢陽鐵廠,就在龜山旁邊,現在的晴川飯店大廈後麵一帶。

  上麵已經講到,龜山之麓,一帶水田,僅廠基填土就耗資白銀百餘萬兩,這已經是十分蠢了。而建成開工之後,漢陽沒有原料,需要從大冶運礦,萍鄉運煤。當時運輸不便,大成問題。根據工業定位原則,首先要求資源得到充分應用,社會勞動大量節省,在最近距離內把供、產、銷、運緊密結合起來。一句話,也就是希望取得最佳經濟效益。同時,工業生產,是要把原材料經過生產過程變為產品,它有失重、改形、變換性能等變化。凡是失重多的原材料,生產應接近原料產地;凡是失重少的原材料,生產應接近消費中心;凡是化學反應快,容易變質的原材料,應就地生產;凡是產品易燃、易碎、運輸困難的產品,應接近消費區生產。等等。這些都是辦工業必須具備的起碼知識,而張之洞不懂這些尚且情有可原。但是,自己不懂,為什麽不能不恥下問,集思廣益呢?

  鋼鐵工業使用的原材料失重多,一般地說,首先應考慮接近原材料產地生產這一原則。當然,也還有一些因素應綜合考慮。總之,在“黃鶴樓上看冒煙”絕對不是工業定位的一條原則,這不過是張文襄公留下的又一個笑柄之一。

  第三個洋相是:企業官僚化。

  漢陽鐵廠在經營方麵更是一塌糊塗,企業和衙門完全一樣。據當時一些報紙記載,這個鐵廠凡“督辦到廠一次,全廠必須懸燈結彩,陳設一新,廠員翎頂衣冠,腳靴手本,站班迎迓。”“督辦之下,複設總、會辦,月支薪水二百兩、一千兩,一凡綠呢轎,紅傘親兵、號掛,以及公館內所需一切器具、夥食、煙酒零用,均由廠支給。”而且該廠辦事人員過多,大多數又是有權有勢的官僚們的親友。他們既不懂冶煉技術,又不懂企業管理,據說,終日酣嬉,不務正業,經常搞得廠裏無煤可用,無鐵可煉。該廠破土動工建成投產三年,到了光緒22年,投資的650萬兩銀子用光了,張之洞多次奏請撥款也撥不下來。於是,漢陽鐵廠隻好招募商股,改為官商合辦,把包袱甩了出去。

  “諸位!”夏天把《張之洞辦鐵廠》的故事講完後,對大家說:“張文襄公是名人,到現在我們還能在新華書店買到他的文集。但是,一個人——不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隻要你的認識偏離了客觀實際,在行為上違反了客觀規律,所做之事都會與自己的目的適得其反。所以,我們要學會運用尊重客觀和辯證原則,這就是我今天要講這個故事的目的。”

  ……

  夏天開完科務會,樂得輕鬆,讓大家早早地回了家,忙他們一年一度的元宵湯丸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