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鐵第一百四十四章
作者:何斌      更新:2020-03-02 05:54      字數:2041
  梁紅玉幾人把竇樂山弄到了小山村,解開了他身上的繩索和頭上裹著的衣服,掏出了嘴裏的破布。

  還好,竇樂山沒受損傷。現在竇樂山一改往日火爆的脾性,變得溫馴多了。他緊閉著眼,不問不說話,問什麽答什麽。

  小青撇著嘴,嘲弄地說,都說竇樂山有能耐,上次襲擊白水鎮神鬼莫測,要我看也不過如此。

  梁紅玉示意小青莫講,怕傷了竇樂山的自尊心。誰知竇樂山說,襲擊白水鎮不是我幹的,我沒那個本事。梁紅玉“哦”了一聲,但沒有再說什麽。

  梁紅玉要陳西民與竇樂山同乘一匹馬。她警告竇樂山,坐在馬上不要耍花招,要不然,打死你怪不得誰喲!

  竇樂山說,我在你們手裏還能做什麽?我敢做什麽?這家夥在梁紅玉麵前是徹底認輸了。

  也難怪,那麽險峻的峭壁,鳥都飛不過,卻被他們輕而易舉地征服了!

  那麽隱秘的機關,誰都躲不開,卻被他們輕易躲過了,自己還成了俘虜!

  而且他們竟是這般年輕。嗨,有這種膽魄與本領,誰不服哇!

  梁紅玉決定趁黑夜趕回錦陽城。她看到竇樂山這人本質並不壞,跟調查到的情況差不多。

  隻是這個竇樂山生在土匪世家,壞脾氣和壞習慣必定太多了。

  對這個竇樂山,梁紅玉已經有了些新的想法,她決定回去以後和父親仔細商量商量。

  於是,她們像來時一樣,神不知鬼不覺回到了錦陽城。

  現在有必要對竇樂山進行一些具體介紹。

  竇樂山祖輩幾代為匪,依靠地理和自身強悍的優勢,長時間盤踞在影屏山。

  但因為竇樂山祖上遵循著一條鐵律:決不與官府作對。所以曆代的官府都是對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原先竇樂山祖上隻是盤鋸在貓兒眼,清風寺的香火逐漸冷落衰敗後才又轉到清風寺。

  他們在兩地都苦心經營,兩地都出現了旺盛的景象。

  但因為他們是靠搶劫為生,難免結下仇家,所以他們的祖祖輩輩過的是刀口上舔血的日子。

  血雨腥風世代傳衍下來,傳到竇樂山的爺爺這一代,已是清朝末年了。

  本來竇樂山祖上都是些殺戮心很重的人,但竇樂山的爺爺竇金大卻溫文爾雅。

  竇金大與他祖上一樣雖然是目不識丁,卻對自己的兒子也就是竇樂山的父親有意識地讓他讀書識字。

  竇金大把兒子送到很遠的九江去讀書。之所以這樣完全是為了避開仇家。

  竇樂山的父親在九江讀了十幾年書,其中還回過影屏山結過婚,妻子生了崽,都太平無事。

  也怪竇金大太疏忽了。當他正準備將兒子送到武漢去繼續深造時,禍事來了,他的兒子竟在九江不明不白地被人殺死了!

  後來查出,這是他的一個仇家所為。而他的這個仇家極有耐心,竟不惜用了好幾年時間查訪到他兒子在九江的行蹤。

  兒子死了,所幸老天有眼,讓竇家有了接續香火的人一一竇樂山漸漸長大了。

  雖然兒子是因讀書而死,這讀書與竇家沒一丁點好處,但竇金大要讓孫子讀書矢誌不改!

  不過他再也不敢讓孫子到外麵去讀書。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竇金大讓手下在錦陽城的學堂裏擄來了一個教書先生。

  這個人四十多歲年紀,戴著一副寬邊眼鏡,臉頰清臒、身材瘦長,一望而知是個很有學問的人。

  這個人叫什麽,竇金大問過,但沒問出來,竇金大也不再問。

  他要的是這人的學問,而不是他的名字。

  竇金大很看重他,一口一個先生地叫著。

  他明確告訴先生,你隻要用心教好一個孩子,將得到豐厚的報酬。

  如果你教得好,又不願教了,可以放你出去,那反過來呢,也不言自明。

  先生很聽話,用心地教竇樂山。從“人之初,性本善”,一直到“天蒼蒼,野茫茫”。

  竇樂山天資聰穎,一點就通,一說就會,師生倆相處甚融洽。這令竇金大感到十分欣慰。

  這年年底,竇金大派手下送先生出山。送到那學堂邊上,便遞一個包袱給先生。

  先生拿著包袱回家一看,天啦,包袱裏竟是二十根金條,嚇得他像燙了手一樣。

  妻子問他這物何來,他不能據實相告。妻子恐他走的是邪路,遂不辭而別,跑回娘家另嫁他人。

  第二年開春,竇金大又派人來接先生。先生走了老婆,心中鬱鬱寡歡,本不想去,又恐性命難保,遂仍前行。

  先生走了老婆的事,讓竇金大知道了,他化重金在人販子手中買下一個二十出頭的大黃花閨女,送給先生做了夫人。

  從此,這位先生死心塌地地呆在影屏山,一直到竇金大死去。

  竇金大是民國一十九年死的,死時七十一歲。此時竇樂山也二十歲了。

  本來竇金大早就想給孫子娶房媳婦,但竇樂山不肯,他說他還沒玩夠呢!

  結果一拖再拖,拖到他咽氣時,竇金大隻得帶著無窮的歎息離開了人世。

  而那位先生呢,他教了竇樂山十年書,卻生了五個子女,可惜活下來的隻一個。

  竇金大死後不到一年,先生不知染上啥病,也一命嗚呼了,留下一個三十來歲的妻子,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

  其時竇樂山的母親還活著,她把她們娘倆接到身邊,都住在貓兒眼。

  竇樂山的這個師母是個極有見地的人,她對竇樂山的母親說,她什麽都不求,什麽也不要。

  她隻求自己的兒子能到山外去讀書,要自己的兒子將來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竇樂山的母親也是個心善之人,她答應了。所以先生唯一的兒子得以到錦陽城裏去讀書。

  而竇樂山呢,則繼承了祖父的衣缽,當上了影屏山的大當家。

  到竇樂山二十五歲上,他的母親也死了。這樣,他的師母便成了他唯一的親人了。

  後來,他師母記掛自己在城裏讀書的孩子,懇求竇樂山允許她出山到城裏去照管他。

  竇樂山慨然應允了。從此,接濟師母母子倆成為竇樂山唯一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