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四凶下
作者:祁陌魎      更新:2022-02-11 07:13      字數:2749
  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製,或內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內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麵盤踞狀,身軀拱起,頭著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

  相傳饕餮是蚩尤敗給炎黃二後被斬下的首級身首異處集怨氣所化,有吞噬萬物之能被黃帝用軒轅劍所封印並由獅族世代看守。

  第二個就是窮奇,上古神獸《山海經·海外北經》描述一筆,北有惡獸,名曰窮奇,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善蠱惑人心,喜製造戰爭,而厭食死人。

  結合天神、怪獸、惡人三位一體,真實麵目不可破解的奇怪生物。《淮南子·地形訓》高誘注解它稱之為北方天神,身體好像老虎騎著兩條龍。《山海經·西次四經》則說它長得象牛,叫起來象野狗,長著粗硬而不光滑的毛,還要吃人。但《海內北經》又說窮奇象虎,長著翅膀,吃人總是從頭開始吃,吃的人總是披頭散發。《左傳》則將之類同饕餮和檮杌,說它是少皥氏不才子,因為總是詆毀忠直的人被人們稱為窮奇。《神異經》總結了它的種種特質,描述它是一種生活在西北,長得像虎有翅膀,喜歡吃人的怪物。它能聽懂人說話,聽到人爭吵就去吃有理的一方,聽說有人忠誠有信義就去咬人的鼻子,但聽說有人凶惡不講道理反而會贈送自己咬死的動物。相比饕餮等怪獸,窮奇顯得更具個性和智慧,但是這種喜歡接近人的習慣大大影響了它作為怪獸的神秘魅力和實力評價。

  《神異經·西北荒經》:“西北有獸焉,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它就是西方天帝少昊的兒子,大名鼎鼎的窮奇。

  這家夥很有意思,看見有人打架,它就要去吃了正直有理的一方;聽說某人忠誠老實,它就要去把那人的鼻子咬掉;聽說某人作惡多端,反而要捕殺野獸饋贈。由此可見,它應該是頭凶獸。然而有些書上又說它也不是那麽壞,在古時臘八的前一天,宮廷裏要舉行一個叫逐疫的儀式,由方相氏帶著十二隻異獸遊行,窮奇和另一隻叫騰根的異獸,共同負擔著吃掉害人的蠱的任務,於是又讓人感覺它對人還是有些益處了。之後神話被曆史化,神鬼也被人格化,窮奇逐漸演變為天下四凶之一,最後終於被舜帝製服了。

  窮奇作為怪獸的形象有兩種:《山海經.西次四經》上言“狀如牛,音如狗”;《山海經.海內北經》上言“狀如虎,有翼”。但不管是哪種形象,它都是一種食人怪獸,而且有著固定的原則,大致引《神異經.西北荒經》上的說法,它“知人語言,逢忠信之人,齧而食之,食人自首始;逢*邪則擒獸而伺之”。也就是說,好人遇到它會變成食物,而且先被咬掉腦袋,而壞人遇到它反而會得到它送來的野獸之類做食物。這樣“是非分明”且付諸行動的怪獸的確少見。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窮奇的來曆,“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舜將其流放,“遷於四裔,以禦魑魅”。少昊為西方天帝,其母名皇娥,其父稱為“白帝子”,即太白之精,他們的故事可見於《拾遺記》,非常美麗動人。在那裏有一棵窮桑樹,其果實萬年一結,吃了的話天老我不老。少昊主宰西方,稱為“窮桑氏”,或者“金天氏”。注意這些關字“白”啊,“金”啊,少昊一族位於西方不容置疑,而窮奇也是被舜驅逐到了西北方向,被一同驅逐的還有黃帝的不才子“渾沌”;顓頊的不才子檮杌;以及“饕餮”三族,作為怪獸的“渾沌”,“檮杌”,“饕餮”也無一例外地出現在西方,其中饕餮位於西南一些,但想來離被稱為“西王母”的西荒之地不遠。也就是說,和其他幾位帝王略有不同,被虞舜放逐的都到了西方而不是四方都有,所謂“禦魑魅”的說法很可能是指壓製當地少數民族,從這樣的想法衍生開思考,怪獸們的行為特性也就不足為奇。“渾沌”,“檮杌”,“饕餮”也具有相似的特點,這裏不加贅述了。

  一種說法認為“窮奇”是一種怪獸,而少昊子隻是因為其特性而被比作“窮奇”。從家族命名和傳說的情節而言都可以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窮奇就是少昊帝之子,不僅僅是因為有智能而被視為神獸,它本來就是“神-獸”,是一個是非顛倒,善捕禽獸的家夥。至於大儺中的逐疫十二神中負責“食蠱”的窮奇神,因為反而不夠“神話”,也就暫時棄之不理了吧

  《山海經·西山經》有雲:“又西二百六十裏,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另外一種說法說窮奇是神名,《淮南子·墬形訓》:”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高誘注曰:“窮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兩龍,其形如虎也。”在天之痕中,仙山島上全身火紅,狀如牛的怪獸就是窮奇。

  而這四凶第三,才是這檮杌。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凶,以檮杌況鯀。鯀,禹父。

  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神異經》注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二尺,人麵,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很,一名難訓。”

  《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兩尺,人麵虎足,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擾亂荒中,名檮杌。”另有一說是神名,《國語·周語上》:“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另外有一本戰國時的書名叫《檮杌》是專門記載楚史的史書。

  後來“檮杌”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凶惡之人。之人,《史記·五帝本紀》有雲:“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

  最後就是混沌,即渾敦。其狀如犬,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有兩耳而不聞,有腹無五髒,行走而足不開。渾沌因既混且亂故後世稱是非不分之人為“渾沌”,《史記.五帝本紀》有雲:“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凶慝,天下謂之混沌。”

  章炳麟在《新方言·釋言》中說,“混沌”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混蛋。

  神話中的渾沌《山海經》中較早記述了混沌神話,特別值得認真分析。《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裏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穀。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麵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也就是說帝江的外貌就像是混沌那樣。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裏“渾敦”指太陽。那麽混沌怎麽又與帝江聯係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

  袁枚的《子不語蛇王》中也說:“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這段文字把帝江、蛇、《莊子鐠帝王》中的渾沌聯係在一起,決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