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四凶上
作者:祁陌魎      更新:2022-02-11 07:13      字數:2784
  這樣的結果,讓所有人,都有些意外,第一個意外,就是。蕭家這次的參賽實力,明顯下降,第二,作為,被驅逐出境的吳家本宗,居然。有這些高手。第三,風頭正盛的棋宗,居然,並沒有派出那可以秒殺天仙金仙的高手!這一切,都顯得有些怪異了!

  “各位,今天的大比,就此結束。在這裏,恭喜各位獲勝者,另外,失敗的同道,也不用。氣餒。修行一途,本就是無比的艱辛,也希望,未來,各位能在這一途走的更高,更遠。另外,明天,將會展開,四十進二十的比試,也將會更加的殘酷。所以,希望大家,今晚上,好好準備。在這裏,期待,各位。明天,更好的成績!明天的比賽時間,還是和今天一樣,希望各位不要遲到,好了,我現在,宣布,千鈞大比第二天,圓滿結束!各位,可以退場了!”

  伴隨著,司儀的演講,各大家族,互相之間。也沒有什麽交流,各自轉身騰身而起!

  返回去的路上,柔兒。輕聲在吳崖耳邊說道!

  “夫君!”

  “怎麽了!白天我就看你有話要問!”

  “額,有這麽明顯嗎?”

  “嗯!”

  “夫君,柔兒,就是想問問,這檮杌,究竟是什麽,為什麽這麽厲害呢!”

  “你說這個呀!”說著,吳崖,還撇了一眼。跟在李太白身後的檮杌!不由得一笑!

  “哈哈哈,說道,這個,就不得不說一說,這太古四凶了,傳說之中!

  四凶分別是饕餮、窮奇、檮杌、混沌。這路上無趣,我就給你們說一說!首先是饕餮。

  饕餮是華夏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它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因為他太能吃,以至於把自己的身體都吃掉了。它隻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麽吃什麽,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麵,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麅鴞,是食人。”這裏說的麅鴞即是指饕餮。

  《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麵,目在腋下,食人。”

  《辭海》中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鍾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

  《辭海》在解釋饕字說:饕即“貪,《漢書·禮樂誌》:‘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雲:“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薑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薑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麅”,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神魔誌異*異獸篇》:神州極南有惡獸,四目黑皮,長頸四足,性凶悍,極貪吃。行進迅疾若風,為禍一方。

  《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麵,目在腋下,食人。”

  一是饕餮是一種“惡獸”,而不是魚蛇蟒鱷,不屬於魚類或爬行類。《辭海》中還有附有商周鼎上的饕餮紋。你隻要看一看就可以認出那個凶惡的猛獸像誰,非常像狼的正麵像,也是圓眼吊睛,凶狠無比。

  二是饕餮甚貪食。這個特征鮮明地指出了狼的特性。“極貪食”是草原狼的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咱倆養過狼,太知道狼的這個天性了,咱倆可以舉出無數個狼貪食的例子。天下再沒有比狼更貪食的動物了。不信可以讓人去問老牧民,天下最“貪食的惡獸”是誰?回答肯定是狼。人所共知,“貪”就是狼性的代名詞。董仲舒說秦“以貪狼為俗”,也把貪與狼相並列。華夏人形容貪食總是用“狼吞虎咽”,而且還把狼排在虎之前,狼比虎更貪食。形容貪心都說“狼子野心”,不會說“虎子野心”。

  由於饕餮具有“惡獸”和“甚貪食”這兩個狼的特征,而且饕餮紋又像狼。因此,傳說中的饕餮很可能就是狼,或是從狼演變而來的神獸。

  三是饕餮成為商周鼎的主要紋飾,這就涉及到一係列的問題。寶鼎是華夏民族在青銅時代的立國之重器。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征至高無上王權的神器和禮器,也是祭天祭祖的祭器,鼎在華夏先民心目中處於民族“圖騰柱”的地位。因此,隻有屬於民族的圖騰才有資格登上如此崇高的地位,而被鐫刻鑄造在寶鼎重器之上。這一現象又反映出兩個問題:其一,到商周時,華夏族可能還仍然崇拜狼圖騰,至少是猛獸圖騰,炎帝黃帝族祖先的圖騰崇拜遺風可能還繼續存在,而周朝時期的華夏族受狼圖騰的影響更深,因為,周起源於西戎,而西戎大多是崇拜狼圖騰的遊牧族。其二,當時的“龍”可能還沒有被普遍接受,尚未真正成為華夏族的民族圖騰,否則,象征王權的寶鼎就一定會以龍作為主要紋飾。周鼎上的紋飾主要由饕餮紋和雲紋所組成,以饕餮為中心,雲紋環繞其周圍。顯然,饕餮神獸在天上,從雲層裏探出頭,俯看人間。它的身體則藏在雲裏,不知是否有蛇身或龍身,但是如果在饕餮腦袋後麵續上龍身,那就與後來的標準龍相差不遠了。所以,我認為,在狼圖騰和龍圖騰之間可能還有一個饕餮圖騰的過渡階段。饕餮既有狼的性格,又有後來龍的猙獰麵目。

  獸麵紋所指稱的神獸的真正名稱與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複現的年代之中,後人因其麵相凶惡、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賜名為饕餮。饕餮原是《左傳》中用來形容貪財貪食之不仁不義者。近世學者已指出把獸麵紋命名為吃人的饕餮純是牽強附會,有悖於商周的社會文化狀況。

  因為麵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惡名,此獸在中國文化與藝術演變中的蹤跡幾乎無從尋覓。西周中期,盛行了幾百年的動物紋飾突然退出了青銅器裝飾主紋的領域。但是,與饕餮紋同時出現在青銅器上的幾種動物紋樣,如龍、虎、鳳、龜等,在以後的文化演變中,都大量出現在官方與民間,成為華夏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藝術表現源源不絕的主題。特別是龍,在青銅器時代,多數也都擁有與饕餮紋相同的凶惡麵孔。若論神秘、威武和地位,龍在青銅時代遠遜於饕餮。然而,龍後來卻登上了中國文化與政治象征的最高寶座,“饕餮”這一青銅時代的至尊,蹤影難尋了。

  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於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呂氏春秋·先識覽》有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