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萌芽使命,十年磨一劍!(求月票)
作者:笙簫劍客      更新:2022-02-09 09:16      字數:3153
  逗弄趙銘傳,活躍了一下氣氛。

  張碩繼續他的部署,這回又將目標對準了青雲數據。

  “青雲數據下一階段的目標,就是在中部以及北方,各自建設一座大型數據中心。再在各個行省架設服務器樞紐,組成一張覆蓋華夏的數據網絡。”

  “明白!”

  杜瑞文就很激動。

  別看張碩說的輕描淡寫,真要全部實施,那可就是三四十億的支出。

  絕對是一頭超級吞金獸。

  而要實現張碩“雲”的夢想,這還僅僅隻是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就是在川北行省打造全球超級數據中心,打造“雲上川北”。

  投資額度更是恐怖。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國內雲計算隻有阿狸一個大玩家了。

  沒點實力還真玩不動。

  “萌芽置業就不用說了,除了買地建研發中心,還要立即啟動青年公寓項目,找一家有實力的房地產商合作開發。”張碩囑咐蔣悅。

  “明白!”

  蔣悅表現的也異常乖巧。

  雖然張碩這一動動嘴皮子,又將是二三十億的支出。

  至於最後的青鳥互娛,跟青禾科技一樣,也都屬於輕資產公司,基本已經成型,沒什麽特別需要交待的。

  就等著眾多爆款遊戲一一製作出來。

  對曹嚴華,張碩隻是提了提關於原創音樂版權收購,以及研發防沉迷係統+未成年保護係統的事情。

  最終他還是決定,先將音樂版權放在青鳥互娛的框架下。

  “下來之後,各家子公司要針對今天的會議決策,製定詳細的商業計劃,再由財務部做出資金使用計劃表。”張碩囑咐。

  身為決策者,他的任務就是謀定大方向。

  高管包括下麵的團隊,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將張碩的重大決策細化,逐一完善,想辦法將其中難以實施的部分,最終變成可實施的。

  這也是他們的最大價值。

  這不是說張碩獨斷專橫,身為一家初創企業,創始人就是企業唯一的靈魂人物,任何決策都必須要體現他的意誌。

  哪怕當時的一些決策看似天馬行空,甚至很荒唐。

  下麵的人也要想辦法堅決執行,而不是自以為是,全盤推翻創始人的決策,轉而提出另外的,看似更加可行的方案。

  那往往會證明是一種短視。

  無論是阿狸,還是騰達,起初都經曆過這麽一個階段,也是馬大爺、馬二爺成為各自企業靈魂人物至關重要的一步。

  事實也一再證明。

  他們當初的一些看似瘋狂的決策,都是超越時代局限的。

  成功也絕非偶然。

  反倒是阿狸、騰達等企業做大做強之後,創始人的很多決策未必就很高明,因為過度的成功會讓人形成路徑依賴。

  還可能直接飄了....

  …………

  會議結束,張碩回到辦公室,長舒了一口氣。

  做決策固然很爽。

  但權力跟責任是互相匹配的,張碩作為萌芽控股CEO,在享受眾星捧月的榮耀的同時,肩上也抗下了萌芽最大的責任。

  很多時候。

  壓力最大的,往往就是最後下決定的那一個。

  而且在會上,張碩談的也僅限於萌芽眼下的業務,都還是集中在互聯網行業,手機跟電動汽車兩大業務板塊都還沒有涉及。

  汽車領域。

  呂凱已經跟林德新能源創始人曾群聯係上了,對方也確實在為創立林德新能源做準備,隻是對於是否接受驕陽控股投資還存疑。

  估計還得呂凱多做工作。

  至於說涉足電動汽車整車設計與製造,最早也要等到下半年。

  手機領域。

  被動獵頭卡指向的顧銘章,應該就是萌芽涉足手機製造的最後機會了,同樣也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一則顧銘章還沒有下定決心從諾基亞辭職。

  二則以萌芽目前的狀態,張碩也不敢保證說,顧銘章就會答應加入。

  說到底。

  還是萌芽現在的咖位不夠。

  張碩準備等到《地鐵跑酷》等新遊上線,同時賣掉海外代理權之後,再去跟顧銘章接觸,以便增加手中的談判籌碼。

  最好還能在這期間,成功招到幾名科學家,以壯聲勢。

  說實話。

  如果張碩隻想安心賺錢的話,是不該進入手機行業的。

  有點吃力不討好。

  未來十年,在蘋果等帶動下,國內手機產業鏈雖然非常完備,但芯片等核心元部件卻嚴重依賴進口,很容易就被卡脖子。

  國產手機往往隻是銷量驚人,純利潤卻並不高。

  至少遠遠比不上遊戲產業。

  可就這麽一點肉沫星子,都還要被小咪,OV,華威等國產手機廠商互相爭奪,利潤空間幾乎就被壓縮到了極致。

  屬於表麵風光,背地裏憂傷的行業。

  張碩記得,原時空無疆科技CEO王濤曾經在一次采訪中,就吐槽過以小咪為代表的國內手機廠商。

  基本沒有掌握什麽核心技術,純粹就是一組裝廠,難度甚至還在空調等家電產業之下,隻能跟小家電廠商處在同一梯隊。

  與其說是製造業龍頭,倒不如說是廣告商。

  華威還算掌握了不少專利,每年的研發投入也不低;OV相對也爭氣一點,至少在攝像等細分領域有不少獨特的專業。

  唯獨小咪屬實是一言難盡,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低價。

  可就竟有的這一個優點,到了2021年,也在小咪打出對標蘋果之後,被殘忍抹除,企圖把蘿卜賣出人參的價格。

  就很離譜!

  相比手機,反倒是在電動汽車領域,國內具備彎道超車的條件,鋰電池獨步天下且不說,其他元部件也大都能夠實現國產化。

  這也是為什麽。

  2021年前後,互聯網企業紛紛進入電動汽車領域,都想著要分一杯羹。

  真就是哪有機會就往哪鑽。

  內卷的厲害!

  如果萌芽能夠成功投資林德新能源,就算是拿到一張入場券了。

  再說回手機。

  萌芽真要進軍手機產業,張碩肯定是不甘心成為第二個小咪的。

  那有什麽意義?

  可要在手機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屬實是有點困難,別的不說,光芯片一塊,就能被卡得死死的。

  原時空華威的遭遇,可是曆曆在目。

  做得再好又怎麽樣?稍稍威脅到人家的地位,就被無情打壓。

  隻能是默默忍受。

  而如果張碩又不想成為第二個華威,那唯一的突破口,就在於實現芯片國產化,隻是也要介入到芯片產業鏈的關鍵一環中去。

  可這又談何容易?

  從原材料提煉,到芯片設計,再到光刻機等關鍵生產設備,再到芯片設計軟件,最後再到生產、封裝與測試,國內都不占優。

  張碩隻是個重生者,又沒有黑科技。

  套用華威仁總的話說就是,國內企業,以往都習慣利用資金、勞動力成本、市場等優勢,以量變促質變,在極短時間內實現彎道超車。

  可偏偏。

  芯片領域就是一個完全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的產業,是怎麽瘋狂燒錢都燒不出來的產業,就有些傻眼了。

  那麽芯片產業需要的是什麽呢?

  資金還在其次。

  主要需要的是基礎研究,是許許多多習慣做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科學家,包括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等等。

  這也是張碩提出“百人計劃”的出發點之一。

  隻是這麽大的一樁事情,僅憑萌芽自身的力量,哪怕張碩有超越時代的眼光,也很難做成這件事。

  需要的是群策群力。

  所以說,萌芽要進軍手機產業,就是張碩自己在折磨自己。

  有點殉道者的意味了。

  “可這不就是萌芽存在的意義嗎?”

  如果未來十年,萌芽一直做的,就是一直製作原時空就有的遊戲,就是將薇信從騰達的口袋裏掏出來,就是投資一些原本就能成功的獨角獸企業。

  那張碩重生的價值,就將大打折扣。

  甚至可以說就很失敗!

  進軍手機產業,準確說,是試圖破除芯片難關,既是萌芽必須要走的一條路,也是張碩自己給自己定下的十年考題。

  隻是現在。

  張碩甚至就連進入考場,參加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第一步還是要做手機,先將觸手伸進電子產業,在行業內闖出一點名堂之後,再慢慢地試圖改變一點產業格局。

  不說要全部顛覆,哪怕隻是擁有一點核心技術,就能掌握一些話語權。

  不再任人拿捏。

  當然了,在正式進軍手機行業之前,萌芽也不是真就一點事都做不了。

  至少可以稍稍助力國內高校的基礎學科研究。

  這是永遠不會吃虧的。

  當初張碩成立春苗基金,除了用來做公益,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用來資助國內各大高校的基礎學科研究。

  可這又是一個究極複雜的命題。

  不是說,春苗基金簡單拿出十億二十億資金來,然後讓大家排排隊分蛋糕,你拿一點,我拿一點,這事就能辦成的。

  很可能錢花了,卻連個浪花都掀不起來。

  想要做成這事,既需要各大院校的通力配合,也需要有一到兩位基礎學科研究領域的大拿替萌芽穿針引線。

  得,又是一道究極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