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機關重重
作者:九幽白      更新:2021-12-25 10:06      字數:4112
  大雷看著滿是屍骨的殉葬坑罵道:“媽的,聽著不覺得怎樣,但是親臨之後才覺得殘暴,這得多少生命跟著竹王一起死。”

  胡青峰一馬當先走在最前,對眾人說:“大家都跟上,這墓中機關重重,誰掉隊丟了小命,可怪不了老夫。”

  我是個新手,不敢妄自尊大,趕緊領著大雷跟上去,同時給他使了個眼色,見機行事。

  墓主人煞費苦心地提高墓葬的防盜能力。大型墓葬中機關林立,步步為營,連環翻版、伏弩、伏火、鐵索吊石等令人匪夷所思的機關宛如武俠小說中的暗器一般,在墓中靜靜地等候前來侵擾的盜墓者。

  連環翻板設置在墓道中,其寬度大致與墓道寬相當,長度一般會超過一米,這樣的尺寸,令不知內情的盜墓者很難跨越,往往無從躲閃,最終落入陷阱。

  連環翻板的構造有的是在陷阱坑上直接鋪設木板,一旦踩到,人很容易跌人陷阱,翻板的兩側都墜有重物,人跌落陷阱後,翻板會自動恢複原狀,靜靜地等待下一個侵擾墓葬的盜墓者。

  有的連環翻板設計更為巧妙,翻板中間有一個軸、人觸動機關時,已然是身體懸空,無法後退,必然會落入翻板下的陷阱。

  連環翻板下的陷阱一般都比較深,以防落入陷阱的盜墓者再度爬上來,而陷阱的底部通常會放置密布的利刃,如刀、錐等。

  利刃尖部向上,當盜墓者跌落陷阱時,難免刀劍穿心,瞬間斃命。

  現代發現的墓葬中,就有在墓道陷井中找到死於非命的盜墓賊屍體,其狀慘不忍睹。

  連環翻板產生之後,盜墓者便開始了反機關的探索。

  在一些案例中,有人曾發現墓葬連環翻板的上方有放置木梯的痕跡,也就是說,這座墓葬曾經有盜墓賊進入,為了躲避翻板,將木梯架在翻板上方,人從木梯上爬過,就此避開翻板。

  伏弩是武俠小說中最常見的機關暗器,當不速之客闖入城時,暗中便有埋伏的弩箭射出,令人防不勝防。

  現實生活中當然沒有神乎其神的深宅古堡、也鮮有飛簷走壁的夜行之客,但是這些設計精妙的機關暗器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它們存在於千年前的古墓之中。

  伏弩,顧名思義,就是隱藏在墓葬暗處可以自動連發的弩箭。

  當然,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會發射弩箭,隻有當盜墓者闖人墓室並觸動機關時,弩箭才會連發,射向基至封死盜墓者。就算不能傷及他們,也會起到震懾效果,令盜墓賊不敢深入墓葬。

  究竟是什麽樣的巧妙機關能使弩箭自動連發?很遺憾的是,在今天的發掘中,人們並沒有在任何一座大型墓葬中發現伏弩裝置,這一奇妙的巧奪天工之作竟是這樣與我們緣慳一麵。

  但是文獻中卻有關於墓葬中伏弩的記載,品讀文獻,我們仍舊可以管窺伏弩。

  關於伏弩,最早的記載見於唐代段成式的《西陽雜俎》中引《水經》中對春秋末年越國一座墓葬的記錄:“越王勾踐都琅玡,欲移允常塚,塚中風生,飛沙射人,人不得近,遂止。”

  飛沙傷人,宛如射出的箭一樣,伯這卻畢竟不同於伏弩。

  真正最早關於對伏弩的記載是《後漢書儀禮誌》中劉昭注引《漢舊儀》:“武帝墳…戶設夜龍、莫邪劍、伏弩。”

  這段文字也隻是說明漢武帝茂陵中設有伏弩機關,但伏弩是利用了怎樣的原理,又有怎樣的威力,卻沒有記載。

  同樣是在《西陽雜俎》中,記錄了一個叫做李邈的人的莊上出了一件盜墓奇聞。

  “塚西去莊十裏,極高大,人鬆林二百步,方至墓。墓側有碑,斷倒草中,字磨滅不可讀。初,旁掘數十丈,遇一石門,固以鐵汁,累日羊糞沃之,方開。開時,箭出如雨,射殺數人。眾懼欲出、某審無他,必機關耳,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輒出,投十餘石,箭不複發,因列炬而人。

  這段記載詳細地描述了墓葬中伏弩的功用和效果。盜墓賊開啟墓葬之時便觸動了機關,這時伏弩便萬箭齊發,威力極大,竟然射殺了好幾個人。

  這座墓的伏弩不僅設在墓門處,從墓門到墓室,一路都有伏弩,隻要盜墓賊踏入,弩箭就會射出,盜墓賊隻好每走一步都要投石問路,結果凶險無比,不斷有弩箭射出。

  早在秦漢時期,弩箭技術便已成熟。戰國時期,秦國便因弩箭強勁而在七國爭雄中占盡軍事優勢。

  漢代畫像石墓中有很多關於弩機的壁畫,秦漢時期的弩機有臂張、蹶張等多種。而據文獻記載,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了連弩、並用到實戰中。

  連弩一次可以發射樹箭而不間斷。如今,這種連弩的原理以及湮沒失傳。

  但依靠這種連升技術,墓葬中伏弩連續發射弩箭也就不足為奇。從技術角度講,墓葬中設置伏弩是可信的。

  如果說伏弩神乎其神、那麽伏火則更加匪夷所思。

  伏火作為一種防盜墓機關,是指當盜墓者開啟墓葬時,一股火焰噴出,能夠灼傷、嚇退盜墓者。

  文獻中關於伏火的記錄很多,同樣在《後漢書儀禮誌》中有關漢武帝茂陵的防盜措施,有這樣的記載:“外方多先刑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弩,設伏火。”

  在西漢時期,正史上也有關於伏火的記載:“既發傅太後塚,崩壓啥數百人。開丁姬槨戶、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人,燒燔槨中器物。”

  唐代段鷹式的《曲陽雜熠》中也轉引了有關伏火的記載:“盜發白茅累、棺內大吼如雷,野雉悉雊。穿內火起,飛焰赫然,盜被燒死。”

  宋人邵博的《邵氏聞見後錄》中也有一個盜墓遇伏火的故事:“張浮休雲:‘盜夜發鹹陽原上古墓,有火光出,用劍擊之,鏗然以墜,視之,白玉簾也。’”

  有時,伏火所噴出的不是火,而是煙,《清稗類鈔》中有一個關於廣東盜墓賊盜墓時遭遇煙狀伏火的故事:“及掘至丈餘,陡聞崩裂聲,白煙一縷,自穴口噴出,約炊許而盡。”

  當盜墓者開啟墓門,或是鑿穿盜洞的那一刻,從墓葬內噴射出一道火焰或一縷白煙。當噴出的火焰氣勢猛烈時,處在墓葬入口處的盜墓賊就會被伏火燒傷甚至燒死。

  墓葬中的伏火令人防不勝防、防盜效果無可匹敵,但是這種方式似乎隻有第一次奏效。

  經驗豐富的盜墓者一旦遇到伏火,就可以判斷這墓葬以前從未被盜掘,墓裏一定埋藏了大量名貴的隨葬品。

  所以,伏火雖烈,卻隻能防盜一次,一經噴射之後,伏火便失去功效,後來的盜墓者便可放心開啟墓室了。

  這種設置伏火的墓葬在南方地區比較多見,近代湖南地區的盜墓者將這種墓葬稱為:“火坑墓”或“火洞子”。

  著名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便是一座火坑墓,發現這座墓的時候,墓中雖然沒有冒火火,卻噴出可燃氣體。

  某部隊駐長沙地區的醫院在長沙東郊公路北側發現一座高達幾十米的圓錐形土堆,這個軍醫院決定在土堆下挖建一個防空洞,以儲備醫用物資。

  施工人員在土堆上打孔鑽探,當鑽探深度達到地下數末後,一股怪異的氣體從鑽孔中噴射而出。

  接連打了幾個鑽孔,都出現同樣的現象。就在此時,在場的一個施工人員劃火柴,洞口氣體一下子燃燒起來,而且火焰顏色怪異,閃著熒光,仿佛幽藍色。

  在場的人無不驚駭,幸好有經驗豐富的人馬上想到當地“大洞子”的傳說,由此判定這座高大的土堆下邊f艮可能有一座古墓而且是未被盜掘過的古墓。

  施工的部隊將事件上報,之後,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對這座墓葬進行了勘探和發掘。

  這是一座震驚中國考古界的大型漢墓,即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這座墓葬規格很高,出土了保存完好的絲織品、帛畫、漆器等,異常珍貴。

  當然,在學術界產生轟動最大的是這座墓葬中曆經兩千餘年,卻依然保存完好的墓主人,長沙國國相軑侯利蒼的妻子辛追的屍體。

  長沙與北方的洛陽並稱中國兩大盜墓盛行地區,那裏的墓葬往往十墓九空,像馬王堆一號漢墓這樣未被盜掘的大型墓葬實屬罕見。

  除了很多偶然因素外,不得不歸功於這座墓完備的防盜措施。伏火隻是馬王堆一號漢墓眾多防盜設施中的一項。

  據發現這座墓葬的施工人員敘述,當時發現墓內有氣體逸出時,為了測試這個地下空洞的氣壓,曾試圖向鑽孔灌水,但很快灌入的水又噴湧而出,說明墓中氣壓很高,充斥著很多可燃氣體。

  據分析,這種氣體很可能是墓室內有機質物質分解形成的沼氣。沼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密度僅為空氣的半,是一種可燃氣體,燃燒時火焰呈藍色。

  如果說可燃的氣體址墓葬內的有機物質分解所產生,那所謂的伏火,便是無心插柳之作,而不是墓葬特憋設置的機關。

  古代大型墓葬中還有一種殺傷力極強的暗器,那就是鐵索吊石。

  鐵索吊石的殺傷力不遜於此前介紹的任何一種暗器。它的設置不是為了嚇退盜墓者,而是要將前來盜墓的竊賊置於死地。

  鐵索吊石簡單說來,就是在墓道或盜墓賊進入墓葬的必經之路的上方用鐵索懸吊巨石,當盜墓賊觸動機關時,巨石就會落下,將盜墓賊砸死。

  其具體設置是在巨型石板上穿孔,用鐵索係住石板將鐵章聯係在滑輪上把大石板掛在墓室頂部。

  石板下方的地麵上放置一個踏板之類的機關,通過鐵索連接懸掛巨石的滑輪。踏板本身設計為蹺板,一旦有人踩踏踏板的頭,另一頭就會翹起,觸動滑輪上的鐵索,懸掛在墓頂的千斤巨石就會落下。

  很多墓葬中的鐵索吊石不止一個,而是兩個甚至三個連續的。即便有人僥幸逃過第一個巨石,也會被後邊接一連三的機關阻止。

  多個吊石的設計也可以多次防盜,一夥盜墓賊被一個巨石砸到,第二伏盜墓賊再進入時還會遇到第二塊巨石。

  除此之外,墓葬中還有諸如懸劍、鐵蒺藜等深藏不露的暗器。

  關於懸劍最早的記錄是《後漢書禮儀》注中對漢武帝陵寢地宮的描述:“外立方,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弩,設伏火。”

  民間傳說唐代著名陰陽大師袁天罡死後在墓內遍設機關,其中有一柄劍懸在墓頂,當盜墓者潛人墓葬時,這柄利刃從天而降,嚇得盜墓者跌落進墓葬中的水池裏,後來將達兩具盜墓者的屍體打撈出來,發現他們的身體已被埋藏在池底的利刃刺穿。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數千年盜墓史便是盜墓與反盜墓之間一場驚險的博弈。修建墓葬者絞盡腦汁,設計千奇百t聖的防盜措施,步步為營,而盜墓者以不變應萬變,謹慎前行,一一破解防盜高招。

  從古至今,少有未發之墓,無論多麽精巧的防盜機關,最終都難免被利欲熏心的盜墓者舍命破解。

  對付墓中的暗器、盜墓者一般會采取投石同路的方法,在一個密布機關的大墓中、每前行一步都先扔一個石塊之類的東西,試探前方是否有暗器機關。

  如果試探出有連環翻板、就利用梯子木板一類的東西搭在陷阱上,盜墓者可順利地爬過去。

  如果遇到吠弩、就每走一步都向前方扔石頭、直到所有弩箭射完為止,對付鐵索吊石也是同樣的方法,而伏火盜墓賊便可有恃無恐地進入了。

  然而,人們對墓葬防盜的鑽研從未停止過,被破解,就再發明出新的防盜方法。就是在這樣一次次循環往複的較量中,中國的盜墓文化得到了極大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