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徐鳳年神遊春秋,賈家嘉命懸一線(1)
作者:烽火戲諸侯      更新:2021-12-21 12:16      字數:4918
  數騎馳騁出太安城,皆是離陽最精銳的驛卒,所騎乘的驛馬,竟是皇帝心愛的汗血寶馬。驛騎在禦街大道上策馬狂奔,所過之處,無一人膽敢稍加阻滯。

  為首驛騎攜帶有一道八百裏加急的聖旨。

  聖旨不合禮製,除了蓋有一方離陽天子的國璽大印外,在金黃絹帛上隻有寥寥四字:或戰,或退。

  驛騎疾馳出城之時,恰好有一人緩緩走入正南城門,汗血寶馬竟直接從此人身軀中一穿而過,既沒有人仰馬翻的畫麵,也沒有血肉模糊的場景。騎士繼續南下送去十萬火急的密旨,那位太安城訪客依舊安然無恙地入城。甚至沒有巡城甲士擒拿此人,所有南門附近的甲士百姓都對他視而不見。他入城之後,一路來到下馬嵬驛館,在一棵龍爪槐下駐足,看到有十四名佩刀男子依次走出這座專供徐家將士使用的駐京驛館,紛紛上馬,前往皇城。龍爪槐下的年輕男子跟隨其後,如仙人禦風,從頭到尾,都沒有人看他一眼。

  但他認識他們,或者說猜得出他們的各自身份。

  騎隊裏的為首老人,叫馮嶺,出身遼東草莽,時徐驍麾下一員步軍猛將,甲子高齡,前年靠著實打實的軍功在京城當上了正三品高官,要知道去年初夏徐驍立下滅國之功,也不過從二品的品秩。

  後一騎是遼西馬賊出身的朱長福,魚鼓營創建者,重傷未愈,暫時在京城養傷,沒能跟隨徐家鐵騎南下。

  接下來是降將張都堅,最終在蓮子營標統的位置上退下來,秦雲,先登營老卒,一輩子隻當過伍長這麽個“大官”。

  趙鳳陽,薊州人士,是徐家軍裏資格最老的斥候,後背挨過一根毒箭後,每逢陰雨天氣就犯病,痛入骨髓,隻好退出行伍。

  宋開卷,綽號搖頭秀才,讀過幾天書,與人言談時喜歡搖頭晃腦,文縐縐說話,曾經是遼西一股匪寇的狗頭軍師,結果撞到當時還是校尉的徐驍矛頭刀尖上去,給一鍋端,宋開卷因禍得福,由匪變兵。上了年紀後,越發騎不動馬,就在太安城裏開了家酒樓,隻要是徐家鐵騎的袍澤,酒肉管夠飯菜管飽,所以這些年一直做著賠本買賣,也沒見老酸儒就如何心疼了,總給自家婆娘子女不斷念叨。

  等等,總計十四人,都是一次次槍林箭雨中僥幸不死、本該在京城安度晚年的老人。

  此時此刻的天下大勢,是被後世史家稱作北漢、東越的兩個北方政權相繼覆滅,期間徐驍先是逼死北漢有“大漢神木”美譽的樊大將軍,勢如破竹,率軍攻破皇宮,一路策馬踏入金鑾殿。另一路南征軍,盧升象以千騎雪夜下廬州,一舉打開東越門戶,顧劍棠幾乎兵不血刃就輕鬆拿下半國之地。離陽趙室的臥榻之側,已無外人酣睡,隨後趙家天子站在徐顧兩位正值青壯的功勳將領一邊,力排眾議,執意要跟兵甲雄壯不輸離陽的大楚來一場決定天下歸屬的決戰。但是景河一役,妃子墳死戰,接連數場大戰,之前戰事一直占據絕對優勢的離陽兵馬開始接連受挫,一直等到西壘壁兩軍對峙,雙方誰都不敢自稱穩操勝券,何況大楚有一位號稱百戰百勝的兵聖葉白夔親自壓陣,離陽朝廷開始人心浮動。隨著徐驍按兵不動多時,京城裏的流言蜚語鋪天蓋地,更有數份分量極重的隱蔽諜報傳入皇宮,言之鑿鑿,大楚皇帝親筆加璽密信就擱在徐驍軍營的書桌上,要與離陽廟堂內飽受委屈的徐驍劃江而治,共治天下。

  朝廷裏主張先下大楚再吃天下的主戰派,人數本就不多,兩軍對壘西壘壁,勝負難料,輸則輸掉好不容易打下的整座北方江山,就連被朝廷寄予厚望的顧劍棠都開始選擇閉口不言,放緩了南下速度。如此一來,離陽朝廷再無一人願意為徐驍出頭說話,徐驍以往種種僭越舉動都被羅列出來,滿朝文武都苦勸皇帝,務必火速召回離陽一口氣屯於西壘壁的三十萬大軍,否則徐驍一旦心懷不臣之心,莫說跟大楚爭奪天下,恐怕連離陽的家底都要給掀翻了。

  老人馮嶺高坐馬背,視野中的皇城大門越來越高大,騎術嫻熟,這些年雖說是在太安城養老,但一直沒落下。老人歪頭朝禦街狠狠吐了口唾沫,伸出拇指習慣性抹了抹嘴角,喃喃道:“你們這幫王八蛋個個在皇帝麵前要死要活,不是披麻戴孝就是讓人抬著棺材,還有在金鑾殿上假裝要撞梁的,結果呢,你娘的,到頭來一個都沒死!老子就讓你們這些軟蛋知道徐家鐵騎是怎麽個活法,怎麽個死法!”

  十四騎來到皇城門外,馮嶺一騎居中停馬,其餘十三騎一線排開,然後十四人同時翻身下馬,不約而同鬆開韁繩,摸了摸馬脖子。

  張都堅咧咧嘴,轉頭看著宋開卷,“搖頭秀才,咱們都是糙老爺們兒,說不來話,就你老小子讀過書,要不你來?”

  宋開卷白眼道:“換嗓門大的。”

  一手創立先登營的秦雲輕聲道:“幹他娘!真想有機會帶著兄弟們爬上那兒的城門,插上咱們的徐家旗。”

  趙鳳陽笑罵道:“狗日的,你要這麽幹,這不坐實了那些咱們要造反的謠言嗎,閉上你那張吐不出象牙的歪嘴。”

  馮嶺摸了摸腰間刀柄,輕聲道:“嗓門大小都沒用,那幫官老爺就算聽見,也隻當沒聽見的。”

  宋開卷就算同意別人,也會下意識搖頭,微笑道:“老宋我這輩子隻會出些餿主意,沒怎麽上戰場打仗,就更別提衝鋒陷陣了,要不今天讓老宋走第一個?”

  一直瞧不起宋開卷的老卒蔣盛伸出大拇指,嘖嘖笑道:“宋秀才,你一輩子窩囊怕死,這回夠爺們兒,以前蔣盛罵了你很多次,今兒心服口服,說你一句好,再給你賠個不是!”

  朱長福輕聲笑道:“晚啦晚啦,到了地底下,老宋他可就沒有酒樓給咱們蹭酒喝嘍。”

  老秀才重重吐出一口濁氣,環視左右兩邊的老兄弟,沉聲道:“宋開卷先行一步。”

  與此同時,馮嶺怒喝道:“抽刀!”

  十四柄徐家刀,十四條命。

  慷慨赴死。

  年輕人就像一隻既不在陽間又不在陰間的孤魂野鬼,隻能安靜站著十四人身後,眼睜睜看著他們同時抽刀割脖自盡,又幾乎同時往後倒去。

  他走到馮嶺身邊,蹲下身,緩緩伸出手,似乎是想幫死不瞑目的老人合上眼睛。

  丹銅關,關內十步一禁,明樁暗哨無數,關外更有離陽近千精騎終日遊弋。

  看似是嚴密保護關內的一大幫天潢貴胄,可關內關外都心知肚明,哪怕是那些年紀都不大的稚童和少年,都清楚他們是朝不保夕的可憐“質子”,他們是死是活,取決於父輩是否獲得那名坐在太安城龍椅上的老人的信任。日後半個字都不見於史書的丹銅關,關押著許多將來影響王朝格局的皇親國戚和金枝玉葉。有北涼王妃吳素和第二代北涼王徐鳳年這對母子,有淮南王趙英的獨子,有未來的燕剌王世子趙鑄,有大將軍顧劍棠的長子和女兒,等等。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關外的親人,無一例外都是堅定的主戰派,並且足以決定一時一地甚至是一朝一國的局勢。

  但是這些人的重中之重,無疑是那位女子劍仙,吳家劍塚的當代劍冠吳素!若非是她的存在,丹銅關根本不需要如此興師動眾地重兵把守。

  這個夜晚,一名小乞兒熟門熟路地奔跑在陰暗小巷中,始終緊貼在牆根,到了一棟院子外牆,輕輕扒開一堆早已鬆動的磚頭,露出狗洞大小的窟窿。小乞兒悄悄鑽進去後,順手撿起三顆小石子,貓腰潛行到一扇窗下,丟了兩顆到窗紙上,才丟出第三顆,就聽到一聲沉悶的吃痛聲,然後一道身影翻窗落下。小乞兒無奈道:“小年,咱們不是約好了三顆後才開窗嗎?”

  挨了一石子的同伴,是個比小乞兒還要年幼的稚童,眉清目秀,有著不常見的北人南相,。他輕輕對小乞兒瞪眼,低聲道:“死腦筋,就你還想跟我娘親學劍!”

  小乞兒赧顏一笑,然後抓住同伴的袖子,滿臉焦急說道:“我老師今晚就要帶我離開這裏,你走不走?要走咱們哥倆一起跑!”

  小小年紀便很有書卷氣的孩子搖頭道:“我娘說了,不是不能走,是不能走。”

  小乞兒聽得一陣頭大,“都啥時候還跟我打啞謎,就你讀書多!你就說到底走不走!我可是求了老師大半夜才求來的機會,錯過了這次,咱們以後可能就真的再也見不著麵了。”

  說到這裏,小乞兒有些紅了眼睛。

  另外一個孩子咧嘴一笑,“我真不走,書上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但是你放心,書上也說了,人生何處不相逢。”

  小乞兒火急火燎地去撓自己的腦袋,顯然給這個小年徹底弄迷糊了。

  小年嘿嘿笑道:“你還有老師?是老乞兒嗎?”

  小乞兒趕緊搖頭道:“當然不是!是個學問很大很大的讀書人。”

  小年悄悄壞笑道:“很大是多大?有隔壁街上燕子姐姐的胸脯那麽大嗎?”

  小乞兒無奈道:“小年,真不走?我可真不管你了啊,我要是再不回去,師父就要急死了!”

  小孩子嗯了一聲,讓小乞兒等會兒,翻窗回屋,很快就又翻窗而出,熟練至極,塞給小乞兒一隻袋子,摸了摸小乞兒的腦袋,老氣橫秋地說道:“本來說好了以後咱們一起上陣殺敵,你力氣大,管衝在前頭,我讀書識字多些,就幫你出謀劃策,現在看來是不行了。這袋子錢你拿著,出門在外,一文錢難死英雄漢。嘿,你不是總饞嘴雞腿嗎,記得到了安全的地方,買兩隻,就算我也吃了。”

  小乞兒小心翼翼放好袋子,抬起手臂擦了擦眼睛,正要開口說出那個爹讓他在關內對誰都不能說的秘密,小年已經推了他一把,“趕緊走啊,愣著幹什麽?!等你走後,我就去喊娘親到院子裏練劍,大概能幫到你一點。”

  小乞兒哽咽起來,“小年,你千萬別死啊,以後我一定會去找你的,我這輩子就隻認你一個兄弟的。”

  那個稚童的年齡比小乞兒要小好幾歲,卻似乎遠比小乞兒老到成熟,反而在安慰他:“你才多大,就一輩子一輩子的,走你的,史書上那些成大事者,連老子媳婦兒子都能說丟就丟,哪像你這麽婆婆媽媽。”

  小乞兒重重點了點頭,又貓腰反身離去,在狗洞那邊的陰影中,朝小年揮了揮手。

  小年擺了擺手。

  等小乞兒走了以後,一直像是很無所謂的樂觀孩子,蹲坐在牆腳根下,抱起雙膝,偷偷抽了抽鼻子。

  突然腦袋上被輕輕拍了一下。

  嚇了一跳的孩子趕緊轉頭,結果看到娘親那張溫暖的笑臉,趕忙擦去眼淚,輕聲道:“娘,別跟爹說我哭了啊。”

  儀容無雙的女子將兒子提坐在窗口上,柔聲笑道:“小年,要記住,男兒有淚不輕彈,那是隻因未到傷心處。真傷心的時候,想哭就哭,別憋在心裏。”

  稚童哦了一聲。

  女子笑道:“去,拿劍匣。”

  孩子雀躍道:“娘親答應了?好咧,我這就去!”

  孩子跳下窗台,去搬動那隻差不多跟他人一樣高的紫檀劍匣。

  女子來到院中,回眸一笑,看到了兒子很吃力地扛來那隻劍匣。

  她接過劍匣,孩子就轉身小跑,坐在台階上,托著腮幫,目不轉睛凝視著娘親。爹可是親口說過的,娘能打趴下一百個他呢。

  女子豎立起紫檀劍匣,一手按在劍匣上端。

  她沒有立即駕馭那柄天下聞名的大涼龍雀出劍匣,可名劍雖藏在匣,那份劍勢,已是氣衝牛鬥。

  丹銅關內一連串尖銳鳴鏑驟然響起。

  女子負手而立,劍匣微顫,一縷縷紫色劍氣不斷滲出劍匣,映照著整座院落都紫氣盎然。

  可讓丹銅關上上下下都如臨大敵的那柄大涼龍雀,竟是整整一刻鍾都未曾出匣,但是丹銅關所有披甲將士和江湖高手都早已雞飛狗跳,人人提心吊膽。

  好在那名女子劍仙不知為何改變了出劍破關的初衷,這讓丹銅關如釋重負,說實話他們對這位吳家劍塚走出的女子,是三分警惕三分畏懼四分敬重,很不希望跟她正麵對敵。

  院中娘兒倆相視會心一笑,孩子扛回劍匣放好,然後出屋子跟娘親一起坐在台階上,看著滿天繁星。

  而一個看似近在咫尺實則遠在天邊的年輕人,就坐在不遠處,陪著他們。

  孩子把腦袋擱在娘親的膝蓋上,好奇問道:“娘,大姐說人死了以後會變成天上的星星,二姐說不會,那到底會不會啊。”

  女子摸著孩子的腦袋,微笑道:“不知道啊。”

  孩子歎了口氣,“我要是能快些長大就好了。”

  女子搖頭笑道:“不長大才好。”

  孩子站起身,把手放在比腦袋更高的地方,笑道:“娘,你信不信我明天一覺醒來,就有這麽高了!”

  女子笑著沒有說話。

  孩子抬著手蹦跳了幾下,“後天就有這麽高!”

  女子站起身,站在孩子麵前,抬起手,手的位置比她自己還要高些,然後低頭柔聲道:“小年,慢慢長大,不要急,遲早有一天,你會這麽高的。”

  然後她抬起頭,望著那個高度,笑了笑。

  “小年”身後站著一個人。

  身高恰好在女子比畫的那個高度。

  出竅神遊於春秋中的徐鳳年淚流滿麵,望著她,輕輕喊道:“娘。”

  兩軍對峙西壘壁,才熬過該死的梅雨季節,泥濘地麵漸硬,一道出自太安城的聖旨不知如何被公之於眾,廣泛散布,宛如一聲夏雷,驀然炸響在大地之上,使得人心搖動。

  離陽徐驍之前好不容易用大半徐家鐵騎精銳贏下景河一役,拚光了大楚號稱天下無敵的大戟士,正值氣勢如虹,隻差在一個合適的時機在西壘壁上一錘定音,然後聖旨一出,功虧一簣,對大楚形成的包圍圈本就沒有徹底完成,此時越發鬆動。

  用十數萬徐家將士性命換來的一場均勢,轉瞬間就變成危如累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