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零 吃飯問題2
作者:流光飛舞      更新:2021-12-21 10:37      字數:2692
  早在去年,膠東、蘇北、陝甘寧等根據地就大力發展化肥工業,陝甘寧根據地利用充足的煤炭和天然氣資源率先搞出了一大批小化肥廠,山西隨後跟進,也搞出了幾個頗具規模煤頭尿素廠。河南河北地區由於敵情比較嚴重,沒能跟上,但山東那邊還是弄出了幾個小化肥廠。蘇北這邊則是大幹特幹,奪回錦屏磷礦後立即引進新設備擴建廠房,收複淮南淮北全境之後立馬開始籌劃建一座年產量五十萬噸的煤頭尿素廠,誰叫這裏啥都不多,就煤炭特別多呢?當然,在搞這種年產量幾十萬噸的大型化肥廠之前他們得先搞幾個小化肥廠練練手。一通瘋狂的爆產能後,土鱉居然攢起了年產十幾萬噸尿素的產能,此外氨肥、氮肥、磷肥產能也持續上升……這點產能放到二十一世紀當然是不值一提的,隨便一個處於關停淘汰邊緣的化肥廠都能吊打他們,但是在這年代卻非常珍貴,因為在這之前中國是沒有化肥生產能力的,那一個個小化肥廠將是中國農業從傳統的小農經營向現代化邁進的見證者。

  去年瘋狂爆化肥產能,今年就發揮了作用。開春的時候中央就指示:“盡量多種土豆,以防萬一。”土豆的產量遠比小麥高,傻子都知道。根據這一指示,各根據地盡一切努力把荒地、閑地全給種上了土豆,再用小堆車到縣裏從縣委手中領取化肥然後施下去。結果證明中央是有先見之明的,持續數個月的大戰造成糧食嚴重短缺,而當糧食危機出現的時候,穀物還遠沒有到收獲季節!於是那些土豆就派上了用場,被挖出來送進去年投建的加工廠,加工成麵粉,一火車一火車的往陷入饑餓中的城市運去,分發到市民手中,然後被加工成麵條、大餅、窩窩頭,填飽了一張張饑餓的嘴巴。這些從各個根據地輸送過來的麵粉,足夠饑餓的民眾撐到新麥上市了,算是解決了大問題。

  但是,中國老百姓的吃飯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解決吃飯問題刻不容緩。

  首長對此高度重視。他表示一切問題歸根結義都是生產力的問題,所以嘛……說到底還是要提高生產力。化肥工業搞起來!水利設施搞起來!集約化、機械化農業搞起來!農業科研搞起來!交通設施搞起來!在河南、山東全境光複之後他便召開會議,明確指出:“農業改革刻不容緩,小農經濟早在晚清便已經破產了,中國,尤其是中國北方,農業發展的出路是集約化、機械化。應當立即推行徹底的土地改革,重新分配土地,創辦公社,將有限的化肥、生產機械集中利用,發揮最大的作用,以前那套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單打獨鬥的模式應當摒棄。像濟南、徐州、鄭州、洛陽、淮南、淮北、太原這些大城市應該立即著手準備建立大型化肥廠、農藥廠、農機廠、發電廠、鋼鐵廠,縣一級單位也應當因地製宜辦一些小型工業,水力資源充足的地區可以建水電站,煤炭資源充足的可以同時辦化肥廠和火電站……各市、縣甚至鄉鎮,都應該建立農科所和獸醫站,替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要注意培養農機維修人才,這一點一定要抓緊,不然價值十幾萬的拖拉機或者收割機出了一點問題就要停工,然後送到省裏修,一來一回耽擱十幾天,像話嗎?”

  “每個地區都應該著手建立自己的種子研究中心,想辦法培育更高產的種子,這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有關部門的同誌們必須全力以赴,不要怕花錢……這種研究的效果呈現是二三十年之後,從事這方麵研究的同誌要耐得住寂寞,必須時刻記住,你們從事的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他的講話很鼓舞人心,讓人充滿幹勁,但具體指標落下來卻很要命。按照他的指標,山東、山西、河南、寧夏等地的發電量在五年之內要翻上二十倍,以滿足大城市和工業區的基本電力需求,十年之內電燈電話要裝到每一個鄉鎮去。化肥生產在五年之內要提高到一百萬噸,十年之內提高到五百萬噸,二十年內提高到一千萬噸,基本滿足全國的需要;鋼鐵產量在五年內提高到一百萬噸,十年內提高到一千萬噸,二十年內則要達到三千萬噸以上。沒有足夠的鋼鐵,什麽農業現代化都是扯淡,讓你拿著木犁扛著木鋤,你怎麽現代化……總之,大家必須一天當兩天用,把下輩子的力氣都使上,努力在二十年時間內實現初步的農業現代化,徹底解決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什麽?沒資金?沒人才?沒經驗?你們這些當領導的不懂這些?沒資金中央可以撥一部份,沒人才自己找,三顧茅廬也好七擒孟獲也罷,總之把人才請回來都算你本事!不懂這些就學,沒有經驗就放下架子多聽聽專業人才的建議,誰搞閉上眼睛瞎搞,我給他放終生製不帶薪長假!

  與會的同誌們用力鼓掌,熱淚盈眶……不對,沒有熱淚,他們已經欲哭無淚了,這是要把他們的腰都給累折的節奏啊!

  首長的意誌迅速得到了貫徹,在各個解放區掀起了土地改革的熱潮,所有土地一律收歸國有。農民公社也迅速成立,土地被劃分到各個公社去,統一播種,統一灌溉,統一收割,然後再統一分配收獲所得,集中力量將農業生產搞上去,提高糧食產量,提高農民收入,小農戶單打獨鬥的模式,必須拋棄。化肥、農具、農機、農藥、種子等供應站也以驚人的速度鋪開,各地區的農業技術培訓班也迅速舉辦起來……“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七個字在解放區體現得淋漓盡致,戰火仍然在熊熊燃燒,古老的北方大地便已經迸發出強大的生機。

  與此同時,一種新型作物也迅速推廣開來,那就是澱粉樹。

  澱粉樹是多年生灌木,由美國航天育種中心用紅薯樹和馬鈴薯雜交而成,抗性強,產量高,耐旱,耐瘠、耐寒,澱粉含量非常高,接近百分之四十七,是木薯的三倍。中國從美國引進了這一樹種,經過多年培育、改進,培養出更適合中國大麵積推廣的品種,也就是澱粉樹二號,正在努力向全國推廣中。澱粉樹跟木薯頗為相似,有著肥美的、營養豐富的塊莖,不過木薯隻能種一次收獲一次,而澱粉樹種一次可以連續收獲好幾年……隻要別把樹弄死就行了。這玩意的畝產量超過七噸,比馬鈴薯還高,真的是太嚇人了。這玩意兒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加工成澱粉,然後與麵粉混合做成麵包、麵條、麵餅,如果有富餘還能拿來製糖,反正很有用就是了。不過這玩意兒畢竟不是主糧,所以在現代並沒有大麵積種植,薛劍強看中了它驚人的產量,早在去年就購買了大批種苗帶過來試種,今年三月在陝甘寧、蘇北、膠東等地區開始大麵積種植。這年頭老百姓的想法是很簡單的,都餓得要啃樹皮了,誰還管你是不是主糧啊?隻要產量高又能填飽肚子,我們都種!

  光是在陝甘寧地區就種下了五十萬畝澱粉樹。這其實是非常冒險的,萬一失敗了,損失會相當慘重。不過邊區表示無所謂,拿來種這玩意兒的都是些一畝隻能收不到一百公斤的瘦地,就算失敗了,損失也大不到哪裏去!

  頗有點破罐子破摔的味道了。

  現在這些澱粉樹正在茁壯成長,盡情汲取著太陽的能量,將其轉化為養分存入塊莖之中。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塊莖將被小心翼翼地取出,送入加工廠變成澱粉,徹底解決北方老百姓的吃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