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八 敗家子
作者:流光飛舞      更新:2021-12-21 10:36      字數:3459
  閻錫山嚴重低估了邊區政府財大氣粗的程度,就在他為邊區政府一口氣撒出幾百萬信譽十足、購買力強大的鈔票收買一幫泥腿子的時候,更大規模的撒錢運動已然在醞釀。

  河套平原灌溉條件極佳,土地肥沃,光照時間較長,是西北少有的糧食豐產區。隻是由於河套平原人口較少,生產力也落後,再加上馬家軍這幫軍閥隻知道剝削,不懂得建設,這片得天獨厚的平原的優勢並沒有發揮出來,寧夏、綏遠的百姓甚至比山西百姓還要窮。八路軍既然接手了這塊平原,就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繼續發生,黨委提出“五年內將河套平原變成西北大糧倉”的號召,全黨全軍如同一台加足了油料的機器,轟隆隆的運轉起來。

  撒出幾百萬成功地在老百姓心中豎立起了良好的形象,但這還遠遠不夠,黨委要的不是老百姓對他們感恩戴德,而是老百姓的日子真正好起來,這個國家真正好起來。試問一下,如果老百姓連肚子都吃不飽,對你再怎麽感恩戴德又有什麽用?第八戰區的愚蠢幫了他大忙,寧夏幾乎全境落入八路軍之手,我黨可以大展拳腳了。

  首先是土地改革。地主軍閥的土地一律沒收,富農和中農的土地則給一筆錢買過來,總之紅旗插到的土地絕對不能再有地主出現!這一工作放到寧夏的幹部早就在做了,這也是寧夏老百姓跟邊區政府對立嚴重的原因之一,他們都聽信了土豪劣紳的謠言,以為邊區政府要拿走他們的財產。不過邊區政府當機立斷,用幾百萬穩住了民心,用事實告訴他們:我們隻是將土地收了上來,你們的私有財產是不會動的。現在民心已經穩住了,可以實行第二步了

  第二步就是推行集約化農業。

  什麽叫集約化農業?大家一個頭兩個大。

  “說白了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比如說這個鄉有一半的田地得不到充分的灌溉,產量一直上不去,其實隻要修一條兩公裏長的水渠將水引過來就行了,但是你們哪一戶有這樣的財力修這麽長的水渠?都沒有。而集約化就是將大家的力量都集中起來,一起動手修一條又寬又長的水渠,不僅那些田地可以得到充分的灌溉,一些因為缺水沒有開墾的土地也能開墾出來。還有一些孤寡老人,都一大把年紀了,讓他們下田幹活行嗎?不行,那就讓他的田地荒著,讓他餓死?這是萬萬不行的,這就需要生產隊長集中勞動力,把他沒能力幹的那份活也幹了……總之完成集約化之後,以前很多想幹又沒能力幹的事情都變得很輕鬆了,我們可以修起長長的水渠,我們可以挖出很大很大的池塘,我們還可以辦一個很大的養牛場養很多很多牛!”基層幹部這樣解釋。

  農民還是有疑慮:“但是這樣一來我們勞動所得的糧食豈不是……”

  “放心吧,隻是把大家組織起來一起幹活而已,又不是把你們當木牛流馬來使喚,隻讓幹活不給東西吃。我們實行工分製,每年產的糧食在交完稅之後就按工分分配,幹得越多,所得的糧食就越多,絕不會讓一個人餓肚子。”基層幹部揚起驕傲的笑容,“而且加入生產隊之後你們就會發現,比你們自家守著幾畝田揮汗如雨相比,在生產隊會過得非常輕鬆!”

  當然輕鬆了。每成立一個生產大隊,就會有拖拉機開進來,田地較少的生產隊分到兩三輛,田地較多的生產隊分到五六輛,還有數量不少的微耕機,這些嶄新的機械一出現就將農民給嚇著了。然後技術員當著他們的麵開動,拖拉機在農田裏緩緩推進,堅硬的地麵泥浪翻湧,一大片田地很快就搞定了。微耕機也不賴,一些好奇心比較重的年輕人跑過去,弄明白操作步驟之後就扶著微耕機試著翻了一塊地,非常興奮地叫:“這可比牛好使多了!好家夥,一頭牛忙活半天的都犁不完的地,它一下子就翻完了,而且一點都不知道累,太厲害了!”

  基層幹部一臉驕傲:“以後這些機械都是生產隊的,翻地這種苦活交給拖拉機和微耕機,隻需要十幾個人就能把整個村子的田給翻完,大家說,加入生產隊之後是不是輕鬆很多呀?”

  廢話,這還用問!犁田是個苦差事,人累,牛更累,效率還低,每到農忙農民都小心翼翼的伺候著家裏的牛,生怕把它給累壞了……牛可是一家的命根子,如果它死了,這一家子就沒法活了。而養不起牛的家庭可不在少數,這個時候就隻能四處借牛用,實在借不到,便隻好用人來拉犁,或者用鋤頭挖,其辛苦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是有了拖拉機就不一樣了,這玩意兒不知道累的啊,一輛一天耕七八十畝田跟玩似的,而那些微耕機也是不等閑之輩,一台能幹好幾頭牛的活,有了這些鐵家夥做幫手,種田自然就輕鬆得多了!

  於是原本還有點兒搖擺不定的農民馬上就不搖擺了。都是在地裏刨食的,種田有多辛苦隻有自己知道,如果能輕鬆一點,誰會拒絕呢?

  想要實現在五年之內把河套平原變成西北的大糧倉,少說也得幾千輛拖拉機,邊區政府也真夠氣魄,眼都不眨一下,每個生產隊成立之後,都很快就分到了拖拉機,一時沒輪到的也分到了微耕機。這麽大的氣魄,著實驚掉了不少人的下巴,我的乖乖,這……這得燒掉多少錢啊!

  驚喜還沒完。天氣開始轉暖,播種的時候到了,一輛輛三輪車滿載著大包大把的化肥開進一個個村莊,然後卸貨。基層幹部打開一包,從裏麵拿出一把白色的顆粒,說:“這個是尿素,一種化肥,我們邊區的工廠自己生產的,給莊稼適量施用,可以讓莊稼長得很好!”又指向一些包裝不一樣的,“這個是磷肥,這個是鉀肥,這個是……總之都是化肥!知道外國人的田為什麽能長出那麽多莊稼不?就因為用了這玩意!”

  那幫農民的眼睛都是綠的,有老實巴交的老農一個勁的搓著粗糙的大手,說:“這……這些東西很貴吧?”

  基層幹部說:“當然貴啊!隻有我們能生產,其他地方都生產不了呢。不過中央非常關心農民的疾苦,為了讓大家吃飽肚子,把這些花了相當大價錢的化肥免費發放給各個生產隊!隻有加入生產隊才有這樣的好事啊,不肯加入的就隻好花錢去買了。”

  有人拿了一點到自家果園去施,沒幾天,樹苗的長勢明顯變好,證明這些化肥真的很好用。邊區政府過去大半年裏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幾萬噸化肥流水價似的撥出去,一分錢都不要,這等敗家的程度,看得不少人心如刀割:把這些洋玩意給他們拿去賣,得賺多少錢啊!該死的紅腦殼,你們的腦子回路能不能正常一點!

  紅腦殼們表示不能。

  銀川平原自古以來就是盛產大米,而且質量還不錯,做過貢品。當地播種的方式就是整好田之後拿著稻種大把大把的撒,“浪稻子,大把撒,收不多,餓不死”就是這麽來的。插秧?寧夏農民表示插秧是什麽玩意呀?沒聽說過,咱們自古以來就是把稻種往田裏一撒就行了,省事得很。不過這次基層幹部又從縣城裏帶回了好玩的玩意兒:

  育秧盤和保溫膜。

  這回新成立的農科所技術員也下鄉了,組織大家培訓,手把手的教大家怎麽使用這些看上去挺新奇的玩意兒。首先到魚塘裏挖起爛泥,去掉裏麵的雜質,將爛泥全捏成稀泥,然後倒進充秧盤掃勻,再撒上稻種,確保稻種要均勻,完了還要用竹條支起拱形,蓋上保溫膜,確保裏麵的秧苗不會凍死。大家隻覺得新奇,種田還能這樣玩?依葫蘆畫瓢照做了。結果播種之後沒幾天天氣就變得惡劣,冷雨不斷,大家都說完了,播下去的秧算是完了。但等雨停了,跑到秧田一看,嘿,被保溫膜保護在裏麵的秧苗長得好好的呢!這下大家都服了。

  等到要插秧了,一人一片育秧盤,一根根的輕鬆拔下來往田裏拋,雖說比直接撒稻種要麻煩些,但看到田裏一下子多出了一大片一大片的翠綠,大家心裏都美滋滋的,都說跟著大隊幹不錯,種田這麽辛苦的活跟玩一樣輕鬆!

  然後還有驚喜:縣長親自下鄉傳達中央的精神,表示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知書識禮為人生第一個目標,遍地民盲的中國,絕對不是一個理想的中國!所以中央決定,每個鄉都要辦一所小學,讓每個適齡兒童都入校讀書!這不是福利,這是強製要求,哪個家長不肯讓孩子入學的,幹部會找他聊天!同時大人也要參加掃盲班,不求他們學到多少文化,起碼要會寫自己的名字,懂得比較簡單的算術,這同樣不是福利,是強製要求,目標是在一年之內讓解放區的每一個人都會寫自己的名字,學會加減乘除,不能完成任務的,縣長直接找鄉長算賬,鄉長會在縣長找上門之前先把村長擼了!

  好嘛,這一道命令下去就意味著僅僅是在寧夏,便至少要建幾千所小學,數百所中學了,這絕對又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最瘋狂的是,邊區政府表示我們要麽不玩,要玩玩大的,學校不夠?先盡量找幢像樣的房子湊合湊合,我們這邊調撥鋼筋水泥磚頭什麽的過去建學校,建樓房!得知此事之後,第八戰區和甘馬、青馬集體倒抽一口涼氣,這樣整法,民心還不倒向邊區政府,他們都要替邊區政府抱不平了啊!這些軍閥傻傻的看著邊區政府在寧夏和綏遠大刀闊斧地推行自己的政策,將邊區政府的聲望推向一個個高潮,他們除了發傻就是發愣。胡宗南帶著滿腔鬱悶說出了大家的心聲:“這幫敗家子的錢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有他們這麽糟蹋錢的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