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收胡昭
作者:東一方      更新:2021-11-27 23:02      字數:2804
  胡昭卻不願意認輸,他整理思路,再度說道:“陛下,草民……”

  他剛一開口,就被劉梟打斷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傳道授業,教授弟子,是極為關鍵的事情。可如今的太學弟子,卻很差勁。”

  “自黨錮之禍後,太學的士子,便猶如廢掉了一般。”

  “孔明先生,你說不懂治國之道,說不懂用兵之法,但在朕看來,這都不是問題。因為朕認為,傳道授業就是治國。因為在將來,不論是朝堂亦或是戰場,都需要這些人。”

  “朕很清楚一個道理,大漢的未來,不在朕的身上,而在於大漢的少年一代。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如果大漢朝的年輕一代,都是酒囊飯袋,沒有半點的能力。不久的將來,馬日磾、楊彪、黃琬等老一輩的官員退下後,誰來主持朝政?”

  “沒有人才,都是枉然。”

  劉梟侃侃而談,繼續道:“先生隱居洛陽,潛心著述,專心教導弟子。如今的太學,浮躁不堪,朕正需要先生這樣的人力挽狂瀾,主持太學。”

  “如今長安城內,除了太學還有一座廣縣書院,那是朕的老師鄭玄所主持的。朕不希望廣縣書院一家獨大,亦或是太學一家獨大。朕希望,不論是太學,亦或是廣縣書院,都人才輩出,都能湧現出無數的能人,能為國效力。”

  “如今的廣縣書院,人才濟濟,朕不擔心。但太學沉寂,名存實亡,都是些酒囊飯袋在裏麵瞎折騰。朕需要先生,傳授太學士子學問,再建太學。”

  劉梟言辭懇切,很是謙遜。他沒有以皇帝的身份壓迫,而是闡述心中的想法。

  胡昭聽完劉梟的一番話,卻是進退兩難了。

  劉梟身為天子,統禦天下。話已經說到了這個地步,胡昭再拒絕,豈不等於打劉梟的臉。而且劉梟的一番話,確確實實打動了胡昭。

  胡昭也是太學子弟出身,隻是在他們這一輩人後,天下動蕩,董卓橫行霸道,少有年輕才俊湧現出來。許多有能力的人,都是家學淵源,少有太學名士。

  胡昭原本極為冷靜的,可想到昔日的太學,想到劉梟的話,熱血一衝上來,納頭便拜道:“草民胡昭,願遵陛下之命。”

  話一說出口後,胡昭心中卻是歎息,是歎息和過往切斷關聯,因為不能再自由散漫了。不過想到長安有鄭玄的廣縣書院,他心中又充滿了鬥誌,想和鄭玄鬥一鬥,看看是太學的士子厲害,還是鄭玄門下的廣縣書院士子厲害。

  劉梟心中鬆了口氣,總算勸服了胡昭。有胡昭執掌太學,太學總算有了名士坐鎮。

  劉梟允諾道:“孔明,太學內,酒囊飯袋極多。朕拜你為太學祭酒,你執掌太學。你替朕掌管太學,盡管大刀闊斧革新。如有難事,可直接向朕稟報。”

  “謝陛下。”

  胡昭拱手道謝。

  雖說胡昭喜歡無拘無束的日子,但他卻不是優柔寡斷的人,既然決定要做,就一定要把事情做好。他想著太學如今的現狀,便拱手道:“臣執掌太學,請陛下賜予一物。”

  劉梟道:“何物?”

  胡昭眼中掠過一道精光,鄭重道:“臣聽說過廣縣書院的事情,有康成公坐鎮,更有陛下親筆所提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廣縣書院有陛下禦筆所題的四句話,無異於有鎮院之寶,無人敢生事。除此外,康成公更是海內大儒,是大漢經學方麵的領袖。”

  “廣縣書院崛起,勢不可擋。”

  “不過臣也不懼,因為太學乃天下士子匯聚之地。臣入太學院,毫無根基,縱然有陛下在後麵撐腰,但總不能事事都稟報陛下,請陛下做主。”

  胡昭說道:“臣請陛下賜予貼身佩劍,賜予先斬後奏之權。如此,臣方能整飭太學。”

  劉梟也不猶豫,當即取下了隨身的佩劍。

  他的佩劍,是齊王贈與。

  劉梟沉聲道:“此劍名為龍淵,是朕的父王贈與,一直由朕貼身佩戴。如今你執掌太學,要先斬後奏之權,朕給你權利。賜你此劍,先斬後奏。但是,朕要看到結果,看到太學的變化。”

  “謝陛下。”

  胡昭心頭也是一喜。

  他本是想要一柄劉梟的佩劍,以震懾太學的官吏。沒想到,劉梟拿出了龍淵劍。如此一來,他在太學之中,就有了話語權,更能大刀闊斧的革新。

  胡昭此刻,也頗為輕鬆。

  雖說入朝為官受到約束,但受劉梟器重的感覺,也是不壞。

  劉梟定下胡昭的官職,當即就安排了宦官,去把馬日磾、楊彪、黃琬、田豐、賈詡、糜竺等朝中的重臣請來,隆重介紹了胡昭。

  太學祭酒,是執掌太學的官員,在朝中有一席之地。雖說太學祭酒權利都在太學內,但朝中大臣的子弟都要入學,都得接受胡昭的管轄。

  所以表麵上,太學祭酒不涉及朝中的政務,但權力也不小。

  劉梟引薦後,又專門賜予官邸供胡昭居住。

  所有一切,都胡昭安排好。

  胡昭從宮中走出後,都還有些飄忽,也有一絲的小得意,因為劉梟對他相當的重視。但心中得意的同時,胡昭卻也知道肩上的擔子很重。

  因為太學如今,就是一個爛攤子。更別說鄭玄那邊,已經聚集了相當多的大儒。胡昭想要追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胡昭回府後,開始收集資料,然後準備赴任一事。

  而劉梟空下來,是關注著前線的戰況。徐榮和黃忠各自領兵出戰,都是連戰連勝,正在不斷的剿滅賊匪。五月底,天氣炎熱起來,出征的徐榮和黃忠凱旋而歸。兩人帶兵去,在短短時間內,就徹底剿滅了河東、河內的賊匪,肅清了賊匪。

  兩人回到長安,安頓了士兵後,劉梟專程接見徐榮和黃忠,並下旨嘉獎。

  一番嘉獎後,劉梟的目光又落在黃忠的身上,沉聲道:“河內、河東平定後,司隸北麵境內暫時安定下來。但是,司隸北麵毗鄰並州,東麵毗鄰冀州,須得防止郭汜或者袁紹的進攻。”

  “將來,我們也要進攻冀州或者並州。”

  “朕再建一軍,名為虎賁。由黃忠任征東將軍,坐鎮河內郡懷縣,士兵的人數定在兩萬。朕給你一萬精兵,空餘的士兵,你到河內郡後,再著手征募士兵。”

  劉梟開始提拔黃忠了。

  黃忠在青州時,就屢立戰功,卻一直沒有提拔。如今,劉梟直接讓黃忠獨領一軍,坐鎮一方。

  “臣遵旨!”

  黃忠抱拳應下。

  此刻的黃忠,心中也是歡喜。他在青州時,就替劉梟效力。如今在劉梟的麾下,也和徐晃一樣成為坐鎮一方的大將,而他的兒子在華佗治理下,也早已經恢複了身體。

  這時候的黃忠,很是滿足。

  劉梟安排完事情,就讓徐榮和黃忠離開了。

  徐榮和黃忠聯袂走出大殿,徐榮拱手道:“黃將軍,恭喜了。”對黃忠的升遷,徐榮倒也沒有什麽嫉妒的情緒,畢竟黃忠出自青州係,而且這次黃忠出戰,徐榮也看到了黃忠帶兵的能耐,黃忠帶兵侵略如火,兵鋒神速,相當的厲害。

  徐榮也聽人說了黃忠的武藝,知道黃忠是一等一的猛將,能和張飛、典韋獨鬥。

  這樣的人,提拔很正常。

  黃忠微笑著道:“徐將軍,雖說我外放河內郡不錯,但說實話,我更樂意留在陛下的身邊。如今陛下隻掌控了司隸一州,一旦稍稍緩過氣,就必定會再開戰事。”

  “益州、涼州、兗州等地,都是陛下要討伐的。”

  “接下來的戰事,會很多。”

  “留在陛下的身邊,將會參與這些戰事,能追隨陛下建功立業。而外放河內郡後,我就隻能等陛下攻打冀州的時候,才能跟著出兵。”

  “那是相當遙遠的事情。”

  黃忠神色平和,說道:“你留在長安,跟在陛下的身邊,有太多立功的機會。”

  徐榮讚同黃忠的分析,笑吟吟說道:“黃將軍言之有理。”

  兩人談笑著,一同出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