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話術
作者:東一方      更新:2021-11-27 23:02      字數:2485
  胡昭在洛陽隱居,卻並非不問世事,也了解外界的消息。他知道劉梟很年輕,但此刻真正見到了劉梟,還是難免有些驚訝。

  不過劉梟登基後,早已經蓄須。尤其是他身居高位,一言九鼎,居移氣、養移體,身上早有了上位者的威嚴。雖然年輕,卻氣度儼然。

  胡昭打起精神,進入殿內後,揖首行禮道:“草民胡昭,拜見陛下。”

  劉梟道:“賜座!”

  “謝陛下。”

  胡昭道謝,在殿內落座。

  不等劉梟開口,胡昭率先就說道:“草民前些日子,收到犬子胡纂來信,提及陛下征伐陳倉縣樊稠後,對他委以重任,任命他擔任陳倉縣的縣令。陛下恩重,草民代犬子謝過陛下。”

  這是拉近雙方關係的話。

  如果劉梟在陳倉縣時,沒有詢問關於胡纂的事情,也不清楚胡纂是胡昭的兒子,胡昭就不會主動提及胡纂的事情,因為劉梟未必清楚胡昭和胡纂的關係。

  然而胡纂的來信中,詳細說了劉梟詢問過胡纂家裏的情況,也說了劉梟對胡纂的安排,而後劉梟就征召他入朝,顯然劉梟清楚胡纂和胡昭的關係。

  故而,胡昭一開場,就用胡纂作為楔子引入。

  劉梟接過話,讚許道:“胡纂品行高潔,出淤泥而不染,有能力、有幹勁,是一個好官。偌大一個陳倉縣,上上下下都是貪官汙吏,唯獨他潔身自好,這很是不凡。這也證明,孔明先生家風純正,教導得好。”

  胡昭道:“陛下謬讚了,犬子年輕衝動,還需要磨礪。”

  劉梟道:“的確尚需磨礪,否則,朕已經將他調入朝中為官。讓他治理地方,積攢經驗,以便於將來能重用。”

  胡昭心中為胡纂高興,說道:“陛下看重,是犬子的福分。草民的這個兒子,自幼跟在草民的身邊讀書學習,進步很快,也頗有天分。”

  “隻是他卻沒有學到草民淡泊名利的心思,反倒是一心入世,想入仕為官。草民和犬子兩人,一正一反。草民好清靜,喜歡隱居山野,不問世事。而犬子則喜歡喧囂熱鬧之地,喜歡在塵世中折騰,真是父子不像。”

  胡昭感慨一番,卻也在察言觀色,觀察劉梟的神態變化。

  劉梟心中卻是暗道胡昭狡猾,因為胡昭剛才的一番話,開始步入正題了。胡昭通過談論胡纂的事情,表明他的誌向是淡泊名利,不願意入仕為官,這是從側麵旁敲側擊。

  這是個極為聰明的人。

  劉梟打起精神,卻是鬥誌昂揚。

  後世太祖曾說,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和胡昭交談,處處交鋒,也有些意思,他不能被胡昭給忽悠了。

  劉梟反問道:“《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先生通讀經典,當知此話。先生明明有能力,為什麽卻甘願隱於鄉野,不問世事呢?”

  胡昭瞳孔一縮,神情凝重。

  他知道關鍵來了。

  此行能否順利的脫身返回洛陽,繼續隱居,就看這次能否遊說成功。隻要把劉梟說服,他就能全身而退,不必留在廟堂之上。

  胡昭收斂心思,清理好思緒,緩緩說道:“陛下高看草民了,草民在鄉野之間,雖說略有名望,但這是有原因的。一方麵,是好友的吹捧;另一方麵,則是門下的弟子鼓噪聲勢,所以草民才略有薄名。”

  “實際上,草民一介書生,肩不能抬、手不能提,是無縛雞之力的弱書生。”

  “論治國之道,草民一竅不通,甚至連兒子都比不了,因為草民連縣尉、縣丞這等佐吏都沒有做過,不及犬子多矣。”

  “論及用兵之法,草民不讀兵書,不習武藝,不懂戰場上的廝殺。草民終日隱居山野,沒有上過戰場,不知道戰場廝殺的殘酷。”

  “論及運籌帷幄,草民愚鈍不堪,不懂天文地理,不懂星相占卜,不懂人心算計,難以出謀劃策,無法做到走一步看十步。”

  胡昭侃侃而談,繼續道:“在草民看來,草民於國無大用。如果留在朝中,那便是屍位素餐,空享俸祿,不幹實事。”

  “草民略有心得的,便是讀書了。相比於普通人,也就是多讀了幾本書,知道些大道理,懂一些做人的道理,就能教授幾個弟子,僅此而已。”

  “草民並非忤逆陛下,是不忍欺騙陛下,更不忍入仕為官後,暴露了問題導致陛下威名受損。故而草民懇請陛下,讓草民隱居鄉野,做個閑散人。”

  他洋洋灑灑一番話,說的情真意切。

  縱然是劉梟聽了,也佩服胡昭的言語組織能力。因為胡昭的這番話裏麵,隱藏了許多的話術,處處都是技巧,很是厲害。

  胡昭先說名聲的問題,再提及自身能力不足,最後給劉梟帶一個高帽子,說不出仕為官是為了劉梟的名聲。一整套話術下來,有理有據,很是厲害。

  尤其是,胡昭言辭懇切的為劉梟著想,都已經說到這個地步了,明顯不願意出仕為官,話裏話外都是推辭,都顧及到了劉梟的麵子,如果劉梟還強求,便有些強人所難了。

  隻是,劉梟沒打算放胡昭回去。尤其從胡昭剛才的一番話,劉梟更是確認胡昭絕非凡人。胡昭說不懂治國之道,不懂用兵之法,他根本就不相信。

  這樣的人,能讓司馬懿拜師?

  這樣的人,能教導胡纂?

  劉梟沒把胡昭的話當回事,他開口說道:“孔明先生,朕征先生入朝為官,不需先生處理政務,也不需要先生上陣殺,更不需要先生在後方運籌帷幄。”

  “啊!”

  胡昭聽得驚訝出聲。

  劉梟的這話,是不按常理出招啊。他都已經表明了意圖,更委婉的說明緣由拒絕,劉梟竟然來了句這樣的話。

  難道是讓他入宮當擺設?在胡昭看來,劉梟完全是胡來。

  胡昭深吸口氣,再度說道:“陛下,草民不能處理政務,又不用上陣殺敵,更不用運籌帷幄,草民於國無用,還是早些退出朝堂為妙。”

  劉梟心中卻是笑了。

  眼下的節奏,由他掌控了。

  胡昭一開始的一番話,可謂是苦心孤詣,可惜被劉梟一番話打破了。胡昭沒能掌控住節奏,現在就隻能跟著劉梟的方向走。

  劉梟笑了笑,不急不躁的道:“孔明先生繆矣,你雖然不需要處理朝中的政務,不必上陣殺敵,但朝中自有先生的立足之地。”

  胡昭問道:“草民能做什麽?”

  劉梟說道:“先生在洛陽隱居時,著書立說,研究經典,傳授弟子學問。故而朕擬任命先生為太學祭酒,主持太學事宜。傳授學問,研究經典,這是先生最擅長的事情。而太學祭酒,恰恰能讓先生發揮專長。先生以為如何?”

  刷!

  胡昭麵色微變。

  他這一刻終於明白,自己的一番推辭,反而落入劉梟的算計中。他剛才一番話,處處表明自己不能治國,不能打仗,就會教導些弟子。偏偏他沒有料到,劉梟沒讓他入朝處理政務,讓他做的恰是傳道授業。

  這一回,正好撞上了。

  這樣的情況下,胡昭就算想拒絕,也找不到合適的理由推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