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打壓許攸
作者:東一方      更新:2021-11-27 22:58      字數:2624
  來人赫然是劉梟,他衣袂飄飄,大步而來。進入廳中後,見到許攸,嘴角勾起一抹柔和笑容,說道:“許先生自冀州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了。”

  許攸微笑著搖頭,道:“齊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宛如世外桃源。在下進入齊國後,一路遊山玩水,倒也樂在其中,不知疲倦。”

  “坐!”

  劉梟擺手,在主位落座。

  旋即,劉梟正色道:“許先生從冀州來齊國,有何貴幹?”

  許攸開門見山的說道:“在下來廣縣,是代表我家主公,希望和劉相結盟的。”

  “結盟?”

  劉梟搖頭輕笑,鄭重道:“如今的齊國,在青州好端端的,沒有人來攻打,而我齊國也會去不侵犯他人。”

  “這樣中立,挺好的。”

  “而冀州局勢,袁紹和公孫瓚交鋒,爭鬥日漸激烈。在這個時候,我如果和袁冀州結盟,就等於是告訴公孫瓚,我要和公孫瓚為敵了。”

  “許先生,公孫瓚雄踞北方,常年和異族廝殺,是能征善戰之輩,他可不是善茬。他不招惹本相,本相何必急吼吼的去捅公孫瓚一刀。”

  劉梟道:“到時候,公孫瓚掉轉方向攻打齊國,可就不妙了。”

  許攸的來意,劉梟已然猜到。

  冀州方麵,袁紹和公孫瓚交戰。雖說袁紹從一開始的頹敗局勢,到現在稍稍穩住了局麵,能擋住公孫瓚的進攻,但不管如何,袁紹依然麵臨著巨大的壓力。

  劉梟在齊國異軍突起,實力冠絕青州,跟掃蕩賊匪,是不容忽視的力量。消息傳到袁紹的耳中,袁紹想另辟蹊徑,讓劉梟給公孫瓚捅刀子。

  一方麵,分擔冀州的壓力。另一方麵,讓公孫瓚分出兵力對付劉梟。

  這是很容易能分析的。

  劉梟熟知立誓,知道最終取勝的人是袁紹。然而,即使劉梟知道袁紹最終會取勝,他也不會眼巴巴的巴結袁紹。如今的劉梟,有自己的勢力,得考慮自身的利益。

  如果公孫瓚給劉梟利益,劉梟不介意帶兵去攻打袁紹,一鼓作氣,將袁紹打趴下。當然,公孫瓚拉攏劉梟的可能性太低。因為如今的公孫瓚,頗為自傲,正妄想著奪取冀州、青州和兗州。

  而袁紹想拉攏劉梟,甚至想要讓劉梟出兵攻打田楷,如果袁紹不付出足夠的代價,劉梟也絕不會輕易出兵。

  國與國之間,隻有利益。

  劉梟和袁紹之間,同樣如此。

  許攸聽完劉梟的話後,神情不變,不覺得劉梟的條件有什麽驚愕。他作為袁紹的使者來廣縣,劉梟可能闡述的說辭,他已經有所考慮。

  劉梟的顧慮,許攸清楚。

  劉梟的目的,許攸也清楚。

  許攸沒有急著亮出底牌,反而替劉梟分析道:“劉相的一番話,看似有道理,看似是獨善其身,誰都不招惹,實則大謬。”

  “公孫瓚除了逼近冀州外,還安排了兗州牧和青州牧。公孫瓚的目的,是奪取冀州、兗州和青州,這是三歲頑童都能看出來的。”

  “即使齊國保持中立,不摻和公孫瓚攻打冀州的事情。但公孫瓚,會放過劉相嗎?公孫瓚任命的青州牧田楷,如今屯兵平原國。眼下因為冀州的戰事,拖住了田楷的步伐,讓田楷無法攻打青州。一旦冀州戰事結束,田楷有了時間,就會南下攻打齊國。”

  “可以說,劉相和公孫瓚之間,本就是天然敵對的。”

  “劉相現在和我家主公結盟,發兵攻打田楷,是扼殺危險於萌芽中。反之,劉相任憑冀州的戰事發展,一旦公孫瓚取勝,劉相就會自食惡果。”

  許攸一番話,洋洋灑灑。

  他沒有分析袁紹如何如何,而是站在齊國的角度分析,處處為劉相著想。

  許攸的話,很是在理。

  劉梟清楚許攸的分析正確,但劉梟卻必須打壓許攸。因為劉梟要討價還價,要得到更多的好處和利益,也是為了將許攸的底牌逼出來。

  劉梟輕笑兩聲,反駁道:“公孫瓚勢大,他即使擊敗了袁冀州,又能如何?以田楷的力量,想奪取青州,是癡人做夢。”

  許攸道:“劉相過於自信了。”

  劉梟說道:“青州和冀州不同,青州民風彪悍,四處皆兵,而且地方貧瘠,不容易立足。田楷想在青州立足,並非易事。再者,齊國不惹事,也從不怕事。如果田楷敢率軍來犯,我劉梟就敢亮劍,和田楷擺明車馬一戰。”

  許攸麵色一僵。

  劉梟的話,明顯是蠻橫霸道的說法,這是不講道理,不按常理出牌。

  許攸打起神情,繼續道:“劉相一番話,聽起來強勢,實則沒有任何益處。在劉相的麵前,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和我家主公結盟,這是康莊大道;另一條,是獨善其身,這是崎嶇小路。劉相寧願選擇崎嶇小路,也不願意走康莊大道,殊為不智也。”

  劉梟說道:“焉知,康莊大道沒有洪水猛獸?”

  這是話裏藏話。

  許攸聽出了劉梟的意思,劉梟的意圖,是說幫助袁紹,說不定袁紹在冀州取勝後,很可能會翻臉不認人,甚至可能發兵攻打青州。

  許攸解釋道:“劉相,在下說了結盟是康莊大道,便不會有洪水猛獸。在下替主公出使青州,全權代表主公。在下可以允諾,隻要劉相和冀州結盟,劉相出兵攻打田楷,等公孫瓚敗走後,主公上表朝廷,舉薦劉相為青州牧。”

  劉梟不屑一笑。

  許攸的這話,是忽悠他。

  所謂上表舉薦,也就是做做樣子,避免說得位不正。然而仔細輪起來,這確實是名不正言不順的。袁紹上表舉薦曹操擔任東郡太守,而曹操順勢接下了,是因為曹操本就掌握了東郡,占據了東郡,所以袁紹一上表,曹操有了名正言順的名義,也掌握著東郡,不會生出亂子。

  問題是,劉梟隻掌管著齊國。

  他沒有掌握其他各郡各國。

  袁紹上表舉薦,劉梟僅僅得了一個名義,而且是不正式的名義。這樣的做法,反而讓人認為劉梟有極大的野心,等於把劉梟架在火上烤,不利於劉梟的發展。

  如今,劉梟隻是齊國的國相。他想名正言順的執掌青州,別人舉薦沒有用處,最佳的辦法,還朝廷任命,這才是真正的名正言順。

  有了朝廷的安排,劉梟掌握齊國,才能出兵控製其他的各郡各國。

  許攸打量著劉梟的神情變化。

  見劉梟輕笑不說話,心中一歎,劉梟果然不好糊弄。想讓劉梟和冀州結盟,讓劉梟出兵,僅僅是口頭上的條件,無法打動劉梟。

  許攸不罷休,繼續道:“以劉相之才,治理齊國一地,明顯屈才了。劉相的才華和能力,治理偌大的青州,也沒有問題。劉相,真不願意擔任青州牧嗎?”

  劉梟說道:“我要執掌青州,也是朝廷任命,而不是袁冀州舉薦。我不需要袁紹的舉薦,也不需要袁紹的認可。所以,許先生的條件對我而言,沒有用處。”

  頓了頓,劉梟繼續道:“對我而言,不論是袁紹,亦或是公孫瓚,不過是虎和狼的區別。至於田楷是否出兵青州,這不重要,我不在乎。”

  許攸眉頭微皺。

  劉梟的話中,把袁紹和公孫瓚比喻為虎和狼,顯然劉梟對袁紹和公孫瓚,都是極為防備的。

  許攸一抖袖袍,說道:“隻要劉相願意結盟,願意出兵攻打田楷,我家主公,願意付出一定的條件。”

  “哦,說來聽聽。”

  劉梟精神一振。

  他知道最關鍵的來了,他和許攸唇槍舌辯,不斷打壓許攸,就是為了獲取袁紹給予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