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江東之柱陸遜
作者:華夏智囊      更新:2021-11-27 11:11      字數:2736
  宮中陷入一片安靜,大家都在靜靜地等待孫權的決定。孫權掃視一圈,剛好看見太子孫登,可能是想要試試太子的能力,便問道:“太子怎麽看呢?”

  孫登,字子高,是東吳大帝孫權長子,孫權對他傾盡心血,努力培養成優秀的接班人。

  孫登17歲時,孫權便為他迎娶周瑜之女為王太子妃。孫權在武昌稱帝時,孫登就被立為皇太子。

  孫權派了四個人,分別是諸葛瑾之子諸葛恪、張昭之子張休、顧雍孫子顧譚、名將陳武之子陳表輔佐他,這些人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外圍還有個龐大的智囊團,人才濟濟。

  孫權遷都建業後,孫登繼續鎮守武昌,最重要的助手是上大將軍陸遜,也設相對完整的政府班子,集中了一批東吳的精英。這套豪華陣容就是為了眾星捧月,讓孫登盡快適應一把手的角色。

  而孫登也不負眾望,知書達理,忠厚孝順,辦事謹慎,禮賢下士,頗有仁君之風。此次剛好回京進見孫權,所以孫權讓他一起議事。

  孫登彬彬有禮地作了一揖,答道:“兒臣以為,眾位大臣都是為了國家考慮,都無過錯。隻是此事事關重大,需慎重決定。”孫登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上大將軍陸遜,深謀遠慮,又長期駐紮在臨近魏蜀前線,兩國形勢,想必知之不少,可請他前來商議對策。”

  眾人一聽都覺得有理。

  “是啊,上大將軍智謀超群,荊州破關羽,夷陵破劉備,石亭破曹休,威震八方啊,他必定有所高見!”

  “是是是,太子高瞻遠矚,上大將軍駐紮武昌,對魏蜀兩國之事朝事夕聞,必定比我們更有對策!”

  “對啊,上大將軍怎麽還沒來.......不是說幾天前陛下就下旨征召了麽?”

  陸遜,字伯言,是吳國重臣,昔日以一介書生成為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吳國大都督,沒想到一鳴驚人,荊州破關羽,夷陵破劉備,石亭破曹休,威震華夏。

  特別是夷陵之戰大敗劉備,使劉備鬱鬱而終;石亭之戰設計埋伏圍殲曹休十萬大軍,也使曹休慚恨而死。

  這兩戰奠定了東吳強國地位,使得蜀漢、魏國數十年不敢小覷進攻,可謂一戰定國。孫權也在石亭之戰勝利後乘勢稱帝,陸遜可謂功勳無二。

  陸遜智勇雙全,武能安邦,文能治國。孫權把他比做成湯時的伊尹和周初的薑尚,不斷提拔他,前無古人地在大將軍之上又設置上大將軍,地位高於三公,可見恩寵。

  孫權遷都建業後,留太子孫登、皇子及尚書九官等在武昌,征召陸遜到武昌輔佐太子,統領留守武昌的宮府事宜,並掌管荊州及揚州豫章等三郡事務,主持東吳軍國大事。

  但是陸遜早年喪父,自幼被同族從父、廬江太守陸康收養。

  可在公元194年時,孫權之兄孫策攻打廬江,兩年後廬江陷落,陸康病死,陸氏宗族百餘人也死了一半。

  後來孫策病死,陸遜進入孫權幕府擔任幕僚,孫權非常賞識陸遜,不但一直提拔他,還將孫策之女下嫁給他。

  沒人知道從仇敵搖身一變成為仇人女婿這中間發生了什麽,也許是為了宗族利益,也許是被孫權感化摒棄前嫌,但是畢竟有殺親之仇,孫氏和陸氏之間感受始終有些微妙,並且隨著近年來陸遜威望的不斷提高、陸氏家族開始崛起,也引起了孫權的一絲擔憂和警惕。

  孫權心中突然咯噔了一下,不太舒服,陸遜什麽時候有了這麽高的威望了,連太子也......?自己執掌東吳已經三十多年了,一直受到那些武將大都督的製約。眼前這國家大事,沒有陸遜還做不了主了?自己還算是吳國之君嗎?

  就在孫權胡思亂想之時,宦官再次進殿通報:“啟奏陛下,上大將軍陸遜奉旨回京,現在殿外恭候陛下召見!”

  陸遜的到來瞬間讓孫權清醒過來,他明白此刻還不是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時候,還得倚仗陸遜出謀劃策,於是連忙高聲說:“快請!快請!”

  陸遜剛一走進大殿,孫權便激動地離座說道:“伯言怎麽來的這麽遲,朕等得好苦啊!”

  “請陛下恕臣遲來之罪!”陸遜連忙解釋道:“臣接到陛下詔書,本想立即啟程回京,但是又考慮到魏軍近來對荊州進行調防,鎮南將軍文聘接任荊州都督,襄陽魏軍兵馬調動頻繁。所以,臣不得不重新部署兵力,並留下車騎將軍朱然鎮守江陵,以防不測,所以遲來幾日,請陛下恕罪!”

  “伯言何罪之有!”孫權微笑著說,“古人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戰場上軍情瞬息萬變,為將者理應隨機應變。伯言深謀遠慮,防患於未然,使朕深感欣慰。以後荊州防務,伯言可自行處理,不必事事奏報。”

  “謝陛下恩典!”陸遜抱拳說道,“臣聽聞魏蜀兩國派使者到來......”

  “正是!”孫權一臉嚴肅地說道:“此事眾說紛紜,所以朕一直來等你前來為朕一決!”孫權說著又讓人把剛剛大臣的爭論說了一遍。

  “陛下不用太過擔憂。”陸遜聽完胸有成竹地說道,“據臣所知,虎牢關之失是因為蜀國大將魏延一時貪功所致,蜀國大軍未損。

  此外,臣在來的路上得知,諸葛亮調兵遣將、運籌帷幄,全殲魏國偷襲後方的兩路大軍,如今已無後顧之憂,其餘幾路攻關魏軍也無功而返,隻剩下魏帝曹睿親率的兵馬尚在虎牢關,隻是不知道為什麽遷延不前,沒有乘勝進逼洛陽。

  既然如此,諸葛亮必定已有充足時間做好準備。

  接下來魏蜀兩軍的正麵交戰勝負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此時已沒有了覆滅之憂,可全力與魏軍決戰。”

  “此話當真?”孫權一臉驚訝的問道,“諸葛亮難道是神人?朕原本意料他最好的情況是放棄洛陽,全身而退入關中,保長安。沒想到在如此不利的情況,諸葛亮居然可以反客為主。此人真是遠勝其先主劉備!”

  “是啊,諸葛亮先前出師數次無功,近年來一改常態,屢出奇謀,詐死敗司馬懿、智奪洛陽,都令人刮目相看。蜀軍現今如此強悍,魏國已顯頹勢。長久下去,蜀強魏弱,不是我國之福,陛下也應早做打算,伺機圖取中原。”陸遜憂慮地說道。

  孫權微微點頭,“伯言說的有理。不過眼前最緊要的事情,還是如何處置魏蜀兩國出兵請求?”

  陸遜想了一會,答道:“依臣之見,魏國絕難驟勝,我大吳與魏本是敵國,就算拒絕所請,魏國畏懼我長江天險,又能奈我何。

  而我國與蜀國目前仍是盟友,需要聯手抗衡曹魏,所以於情於理都不好拒絕,更不能兵戈相向,以免蜀國惱羞成怒,與我反目成仇。

  所以,陛下可答允蜀國所請,下令出兵一萬,進駐濡須,威逼魏國壽春,再由荊州出兵一萬,進逼魏國襄陽。

  如果蜀勝,我軍則趁勢增兵攻取壽春和襄陽,如果魏勝,我軍則佯攻壽春和襄陽,使得魏軍回救不敢長驅直入蜀中。如此,可謂萬全之計!”

  眾人一聽都歎服。

  “好計謀!”孫權拍手笑道,“伯言思慮周全,真是江東之柱,國家之福啊,就依你之計。”

  “不過......”孫權麵露微笑說道:“如果蜀軍大敗,諸葛亮被擒殺,魏軍趁勢攻入川中,我軍又當如何?”

  陸遜聞言也微微一笑,作了一揖,“如此,陛下當自有聖斷。”陸遜停頓了一下,“臣在離開之前,已悄悄令驃騎將軍步騭在吳蜀邊境西陵附近藏兵數萬......”

  孫權望著陸遜,滿意地點了點頭,君臣相對大笑。

  剩下的,就是看魏蜀洛陽決戰了。但無論誰勝誰負,獲利的永遠是大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