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神兵諸葛連弩
作者:華夏智囊      更新:2021-11-27 11:10      字數:1640
  自劉備夷陵兵敗後,蜀漢的善戰老兵所剩無幾,加上蜀人貪圖安逸,又多年缺少戰爭曆練,很難是人高馬大常年征戰的魏軍對手。

  諸葛亮想要北伐,就得從頭開始練兵。在這裏,諸葛亮充分展示了他的名將風範。

  一如真正武林高手不依靠武器的鋒利,以草木為劍,亦可傷人。真正的名將,能驅市民為兵,把村野鄉夫改造成善戰之士。

  諸葛亮的治軍之法便是依靠軍械和軍隊製度來操控北伐部隊,有了鋒利的武器,堅固的鎧甲,加上嚴明的軍紀,強大的戰陣,匹夫也能勇猛善戰。諸葛連弩便是諸葛亮眾多軍械發明中的傑作之一。

  話說弩機,是一種裝有機擴的弓,其用途雖與弓相同,但無需人力拉弓,借助機械扣動扳機彈射箭矢,所以射程更遠,殺傷力強,命中率高。弩機產生於周代,至戰國時期已經廣為流行,縱橫天下的秦軍就以秦弩聞名天下。諸葛亮長於巧思,除發明木牛流馬用以運糧外,還將秦代的連弩機加以改造,設計出了一種新型弩機,稱之為“元戎弩”,又叫“諸葛連弩”。

  “元戎”的弩槽內一次可放十支鐵箭,箭長八寸。每扣動一次扳機,便可射出一支,可連續快速發射十次,大大提高的弩機的發射速度,可對敵軍形成密集的箭陣火力覆蓋網,而且可以瞄準目標等到需要時再發射,有利於捕捉射擊時機,命中率比弓箭高,簡直是蜀漢的特種兵器。

  諸葛亮還對弩機體積大小進行了改造,既有安裝在城頭用來防禦城池的大型連弩機,也有能夠單兵攜帶的輕便弩機,以適應不同的作戰條件。

  隻是“元戎”構造十分精巧,製作起來尤其困難。隻有諸葛亮這類天才得以構思出圖紙,再由川中名匠蒲元打造。

  諸葛亮命人將蒲元一並帶至長安,招募了一批能工巧匠,加上一千名軍士,日夜開始打造連弩機,以備將來之用。首批三百隻弩機給了無險可守的蒲津關守將霍弋黃崇,沒想到初次作戰便大顯神威。

  蒲津渡對岸魏軍大營

  驍騎將軍秦朗聽聞魏軍攻關大敗,統帥典滿戰死,又驚又怒,當即拍案而起,想領兵再次攻關。

  一旁的少府楊阜連忙拉住說:“將軍別急,蜀軍此戰頗為蹊蹺。據逃回來的將士說,蜀軍使用了一種特製的弓弩,我軍猝不及防,所以大敗。”

  話說楊阜,字義山,是曹魏名臣,曾用計擊敗馬超,賜爵關內侯。魏明帝曹叡時,楊阜在朝廷任職,德才兼備、剛正不阿。

  後方兩路軍中,曹睿最看重北路軍,如果成功可達到釜底抽薪之效,因此也授予了重兵。

  曹睿又擔心北路軍愛將秦朗智謀不足,有所閃失,於是派遣楊阜到秦朗軍中擔任參軍,出謀劃策。

  秦朗一聽停了下來,楊阜於是繼續說:“蜀軍所用之弓弩非比尋常。一是射程超過百步,大大超過普通弓箭,所以我軍以為沒到射程內,沒有防備而被突襲。二是發射速度快,快速形成了密集的箭陣,普通弓箭無比與其相比。三是命中率高,幾乎例無虛發。四是殺傷力強,相距百步仍可穿透盾牌盔甲。”

  秦朗大驚失色地說道:“世上居然有這種神兵利器?”

  楊阜憂鬱地說:“聽聞諸葛亮長於巧思,善於發明,除木牛流馬外,曾經發明過一種稱之為“元戎”的弩機。這種弩機不僅射程遠,命中率高、殺傷力強,而且可連續發十之箭弩,威力巨大。難道蜀軍今日所用的正是這種連弩機?”

  楊阜略微思考,歎息道:“必定是了!連弩機用來守城最為合適,蜀軍之前一直以攻戰為主,未見起用。如今守衛蒲津關,無險可依,背後長安又關係到蜀主劉禪,依今日之狀況,蜀軍肯定已有了“元戎”!”

  秦朗一時沒了注意,也不敢去攻關了,眼巴巴地盯著楊阜,急切地問道:“這可如何是好?楊參軍得趕緊想個辦法對付蜀軍的“元戎”才是!要不然我們攻關不成,損兵折將,陛下必然怪罪!”

  楊阜不愧是智謀之士,思慮片刻後笑著說:“兵法雲,避實就虛。“元戎”威力巨大,我軍不可強攻,應該設法避開它,使它難以發揮威力。據我觀察,蒲津關下方十分開闊,我軍如在夜晚悄悄運動到關下開闊之地,迅速分散開來,從多處攻關,就可大大減少“元戎”的威脅。”

  “妙計啊!”秦朗拍著手大笑道,“楊參軍果然足智多謀,難怪連錦馬超都敗在你的計謀下。就依楊參軍之計,傳令三軍,立即回營用飯歇息,待到天黑之後,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