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劉禪的決心
作者:華夏智囊      更新:2021-11-27 11:10      字數:2702
  “這這這......”劉禪也嚇的麵如土色。劉禪自幼長於成都,未嚐離境,如今去長安路途遙遠,加上吉凶未卜,實難決定。

  “陛下不可!”尚書令陳震出列說道:“陛下萬金之軀,怎麽可以親臨前線。況且長安民心未附,如果州郡反叛,豈不陷陛下於險境?此事萬萬不妥!”

  尚書左仆射李福、尚書右仆射姚伷也出列附議。

  尚書令陳震,字孝起,自荊州追隨劉備,後隨劉備入蜀,為蜀郡北部都尉、汶山太守、犍為太守。諸葛亮率軍北伐,陳震升任尚書令,負責劉禪日常政令執行,曾奉命出使吳國,祝賀孫權登基。

  尚書左仆射李福,蜀漢成立之初,李福任成都令,後又任巴西太守、楊威將軍等職。由於才幹突出,李福得到後主劉禪和丞相諸葛亮的器重,進入朝廷和大臣姚伷共同擔任尚書仆射(掌管朝廷文書的官職)。

  劉禪一見有重臣反對,更加不想去了。回頭看見太仆郭攸之久未言語,於是詢問:“太仆以為如何?”

  郭攸之,字演長,為人和順,以器識才學知名於時。郭攸之被劉備、諸葛亮所賞識,《出師表》中稱他誌慮忠純,可服侍後主劉禪,匡扶國政。諸葛亮上表提拔他為太仆,可是他性格小心謹慎,過於溫順,用來理政尚可,常常難以起到進諫之責。

  郭攸之戰戰兢兢地回答:“臣不才,以陛下馬首是瞻。”

  劉禪搖了搖頭,又望向蔣琬,問道:“大司馬以為如何?”

  蔣琬沉思片刻,答道:“臣以為,丞相之言甚是有理!”

  劉禪不料蔣琬居然同意,大驚失色:“此話怎講?”

  蔣琬沉著冷靜地分析道:“自丞相北伐,迄今已有八年。雖中間各有勝負,仍是魏強蜀弱。但是此次丞相出兵,數戰數捷,力斬司馬懿,連奪長安、洛陽兩都,實在是建國以來滅魏最好時機。魏主曹睿親領大軍,也是知道已到存亡之際。魏舉數州之力,傾全國之兵,今我隻有一州之地,怎麽能不全力應付?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陛下還有什麽疑慮的呢!長安是洛陽腹背之地,如果失去長安,那麽我軍進退無據,隻能棄洛陽退回蜀中以求自保,如此前之種種功績將付諸東流。

  相反,如果陛下親臨長安坐鎮,一來西北境內,懾於陛下天威,我虎賁將士之精銳,必不敢叛;二來可為洛陽提供後盾,三軍將士聞陛下親臨,無不激奮,敢不效死命?”

  劉禪一聽好像有理,微微點頭,蔣琬見劉禪沒那麽慌張了,乘機繼續說:“想太祖高皇帝,提三尺劍而得天下,世祖光武帝,匹夫徒手而興繼祖宗,昭烈皇帝更是身經百戰而繼大統。如今魏主曹睿尚且親征,陛下少年英雄,怎可不效仿先賢?這是千載難逢之機,請陛下切莫遲疑。臣雖不才,願隨陛下同到長安,與曹睿決一雌雄!”

  太尉董允出列說:“臣讚同大司馬所言,請陛下禦駕親臨長安,以正我軍決戰之心!臣奏請隨駕長安。”

  董允,字休昭,是蜀漢重臣,與諸葛亮、蔣琬、費禕被後世合稱“蜀漢四名相”。董允為人正直、是非分明,諸葛亮委任他負責處理皇宮內的事務,其《出師表》中提到郭攸之、董允之名,希望劉禪多多聽取他們的意見。

  由於太仆郭攸之性格溫順,不敢管事,隻是擺設而已,因此宮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個人負責。諸葛亮上表提拔董允為太尉,兼領虎賁中郎將,統率宮中宿衛親兵。

  董允處理事務為防製為主,經常敢於匡正劉禪的不當行為。曾經言辭堅決反對劉禪擴充後宮,又限製管束宦官,後主劉禪非常畏懼他。正因為屢次規勸,後主劉禪漸漸成為賢明之君。

  諸葛亮北伐在外,費禕隨軍參劃軍機,蔣琬留守朝廷負責處理丞相府政務,而董允則負責在宮中匡扶君主,三人共同保持蜀漢後方穩定。

  鎮軍大將軍向寵正了正身板,出列恭謹地奏道:“臣必將誓死保衛陛下,請陛下放心北上!”

  向寵,在劉備時,曆任牙門將。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各營都損失慘重,隻有向寵所領完好無損。劉備稱他能幹。諸葛亮《出師表》中稱其“性情平和,為人善良,精通軍事,先帝稱讚他是個有才幹的人。軍中之事,都應與他商議,這樣一定可以使軍隊內部和睦,軍力配置得當。”諸葛亮上表提拔他為鎮軍大將軍,與太尉董允一文一武共同統帥宮廷宿衛軍。

  虎賁軍統領麋威麋照父子一同出列附議:“誓死保衛陛下,漢軍戰無不勝!”

  麋威是安漢將軍、開國功臣糜竺之子。麋威姑姑麋氏是劉備早期的妻室之一,所以蜀漢建國後,麋威作為劉備的外甥,屬於蜀漢王朝的皇親國戚。其父糜竺其叔糜芳皆是劉備老臣,是蜀漢的開國功臣,所以麋威作為麋竺嫡子,在蜀漢可謂地位尊隆。其子麋照也有乃父之風。從糜竺到麋照,三代都相貌雍容華貴,精通箭術與馬術,而且作為開國功臣之後,對於蜀漢王朝絕對忠心耿耿,因此麋威擔任宮中虎賁軍統領虎賁中郎將,其子麋照擔任虎騎監。從他父子擔任宮中守衛要任就可以看出,二人為官謹慎勤奮,而且是完全受到後主劉禪親信的。

  司徒鄧芝也出列附議道:“臣也願隨駕長安,陛下神武英明,必定不會讓東吳、魏國小覷。”

  鄧芝,字伯苗,蜀漢重臣,受到劉備與諸葛亮的賞識。劉備夷陵之戰逝世後,奉命出使吳國,成功修複兩國聯盟,並深為孫權所賞識。曾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與大將趙雲佯攻郿城,作為疑兵吸引曹真率領的魏國主力,後街亭失守,諸葛亮退軍,鄧芝也被擊退。鄧芝為人質樸,性格好強驕傲,唯獨器重薑維,可謂獨具慧眼。諸葛亮北伐後上表加封其為陽武亭侯,升任司徒,主持東吳外交,希望說動東吳牽製曹魏東線力量。

  劉禪畢竟年輕,被蔣琬語言所激,不覺心中也升起了豪氣。見幾位重臣都不懼上前線,還有向寵等人護衛,於是慷慨激昂地起身說道:“好,朕雖不才,但是祖宗基業得之不易,怎麽敢以自身安危而廢國事!朕意已決,即日親率大軍前往長安,為相父掠陣,使其無後顧之憂,全力迎戰!明日召集百官,宣讀詔議!”

  其實除此之外,劉禪心中隱約還有另外一個打算,到了長安也離諸葛果更近了,自從果兒一家搬去了前線,劉禪便很少見到她了,如今倒是個機會。

  眾臣都稱諾散去。

  隔日早朝,劉禪下詔,親率一萬大軍,領大司馬蔣琬、太尉董允、司徒鄧芝、太仆郭攸之、鎮軍大將軍向寵、執金吾諸葛均、虎賁中郎將糜威、虎騎監糜照、尚書令陳震、尚書左仆射李福、尚書右仆射姚伷、廷尉費詩、中書令來敏、侍中張紹、黃門侍郎陳祗、將軍陳曶與鄭綽等人等人同往長安,與驃騎將軍李嚴合兵鎮守。另令司徒鄧芝、征南將軍馬忠、鎮南將軍張嶷、南蠻王孟獲、祝融速領川中之兵去洛陽與丞相諸葛亮匯合。

  至於成都,以光祿大夫譙周為首席留守大臣,領眾臣處理蜀中政務,以孟光為大司農,許慈為大長秋,杜瓊為大鴻臚,郤正為秘書監,馬齊為尚書,何祗為成都令。以尹默為太子太傅,看護東宮太子。成都守將以劉幹、杜祺、來忠、周群、習隆、向充、盛勃、樊岐為校尉。

  川中各處,以張鬆之子名士張表為南中庲降都督,以驃騎將軍李嚴之子李豐為江州都督,征西將軍陳到仍為永安都督,鎮守川中各郡。

  眾臣都領旨準備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