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八王之亂 續14
作者:風花雪月17      更新:2021-11-08 23:37      字數:2065
  因為老子沒有明確這個問題,故而後世對此爭論不休,同樣的內容通過不同角度的解讀,便分化出不同的哲學流派來。

  ?崇有論?的觀點就是那個時代的哲學思想,比較晦澀難懂。

  但是,我們在這裏還是要把裴頠的主要觀點陳述一下。

  裴頠認為:“人們對於逐利和私欲這種事,隻可能盡力減少,但是不能杜絕這種事的存在,物質用度過於奢侈可以節儉,但不可以說以無為貴。大概那些能言善辯的人,深入剖析有形之物的弊端,高度稱讚虛無之義的美妙。有形器物的特征可以得到驗證,虛無的理論卻難以得到檢驗。美妙善辯的言論可以使人高興,似是而非的言論容易使人迷惑。人們聽了這些迷惑的言論,通常會沉迷於已有的說法。雖然有不讚同這些說法的人,但是,由於表達能力有限,就隻好屈從於這些已成的習慣,因此,虛無的道理的確不可以超過。這樣,虛無的言論有唱有和,很多人固執己見而不知回頭,於是,就輕視那些治理事務的職務,看輕事業的功績,崇尚空乏不實的言論,鄙視努力工作的賢人。而世人就沉迷於追逐名譽和利益。於是有文采善辯的人就玩弄言辭,木訥的人就稱頌其虛無的宗旨,從而迷惑眾生。因而以虛無立言,稱為玄妙;做官不親自司職,稱為雅遠;做人放棄廉潔操守,稱為曠達。所以磨練節操與德行的風氣,更加衰落。放縱的人借著這種風氣,有的違背祭祀、喪葬的禮儀,忽視自身的容貌的儀表,輕視長幼的秩序,混淆貴賤的等級,更有甚者,到了赤身裸體不知羞恥的地步,士大夫的操行已經被徹底踐踏。”

  “有形的萬物,雖然是由無滋生出來的,然而既已生出來,有與無就已經有了區別,那麽無就是被有所遺棄的了。因此,滋養已生成了的萬有,不是無所事事所能保全的;治理天下的百姓,並不是無為就能掌控的。思考不是事物,然而,處理萬事必須經過思考,但不能因為處理萬事本身(思考)不是事物,就認為思考是虛無的。工匠並不是器物,然而,製作器物必須要有工匠才行,但不能因為製作器物的工匠不是器物,就認為工匠不存在。因此,要想捕撈深水中的魚蝦,並不是安心睡覺就能得來的,要想讓高牆上的鳥兒落下來,並不是拱手靜待就可以得到的。由此看來,成就“有”的都是“有”啊,而虛無哪裏有益於已經存在的眾生!”

  裴頠的這篇文章比較長,是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大貢獻,裴頠在曆史上的頭銜是哲學家,可見,他的哲學成就遠遠高於他的官場成就,這裏隻是選取了很短的一段來論證當時存在的社會風氣。

  然而,由於習慣已經形成,裴頠的這篇文章也沒有能改變什麽。

  這年拓跋猗盧為了擴展地盤,開始向沙漠的北邊和西邊打主意,因為,南邊的漢人比較強大,不好惹,隻能避實擊虛,找軟柿子捏,所以他才有了這個打算。

  他率兵越過沙漠以北去巡視,覺得地廣人希,國小人弱,應該可以先收服他們,於是,借此向西攻打各國。

  就這樣經過5年的征伐,他收服了大小30多個國家,實力得到增強。

  公元298年3月,天下一派祥和的景象,於是,西晉又大赦天下。

  到了9月,荊州、豫州、徐州、揚州和冀州,5個州都因為連續多日大雨,洪水漫過堤壩,很多河流發生了水災,淹沒了很多村莊和農田,朝廷趕緊號召這些地方的軍民抗災搶險。

  漢中這個地方,在張魯統治時期,氐人李氏一族很多人從巴西宕渠(四川北的達州、巴中、廣安、南充等地)去歸附他。

  魏武帝曹操攻克了漢中,李氏又帶領500多家歸附曹操,被授予將軍職務,遷徙到略陽(今甘肅秦安縣)以北地區,稱為巴氐。

  到了氐人李氏的孫子李特、李庠、李流這一輩,人才輩出,他們個個都孔武有力,既勇敢,又善於騎馬射箭,還愛打抱不平,性格仗義,又樂善好施,遠近聞名的人才都紛紛去歸附他們。

  到了齊萬年造反的時候,戰火連天,關中莊稼連年沒有什麽收成,要麽打仗耽誤了,要麽就是鬧饑荒,略陽、天水等6個郡的百姓開始拖兒帶女,老的老,少的少,去流亡,去要飯,盛況空前,淒慘無比。

  這些人流向糧食富裕的漢中地區,流浪去的人共有好幾萬家。

  一路之上,餓死的,餓昏無力行走的,倒在路旁的很多人再也沒有起來,生病的人也越來越多,李特兄弟在這個時候的表現贏得了眾人的心,他們看到很多人需要幫助,就積極主動的賑濟、救助他們,由於得到李特兄弟的保護,很多人順利到達了目的地。

  這些人流亡到了漢中,就上書朝廷請求朝廷允許他們去巴蜀一帶暫時度過饑荒。

  朝廷朝議的時候,沒有同意他們去四川,主要是北方流民容易鬧事,不想他們亂了其它地方。

  還派了禦史李苾表麵去慰問流民,實則暗中監視流民,設法阻止他們去川北。

  李特及其兄弟就想到了常用的辦法,賄賂李苾,李苾接受了賄賂,自然就上書朝廷:“流民有十多萬人,不是漢中一個郡能夠救濟的了的,蜀地糧食儲備豐富,老百姓又富足,可以讓流民去那裏解決吃飯的問題。”

  沒有辦法,朝廷隻好聽從了李苾的意見。

  於是,大量流民就定居在梁州、益州一帶。

  李特得到朝廷允許,就趕緊帶領部分流民去往富庶的蜀地,路上很是高興。

  李特一行到達劍閣的時候,看到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場景,不由得發出感歎:“劉禪擁有了這樣的天險,竟然投降了他人,難道不是才能平庸低下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