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八王之亂 續13
作者:風花雪月17      更新:2021-11-08 23:37      字數:2095
  大家可以想想,如果要鑽核,又不傷李子,是個很難的技術活。

  首先,核比較硬,有點難鑽。

  其次,這個很花時間,為了幾個李子值得他花那麽多時間嗎?

  王戎提拔人也是隻看虛名,就是和他聊天投緣的人,他會提拔。

  西晉時名人崇尚清談,阮鹹的兒子阮瞻經常去找王戎清談,有天王戎問阮瞻:“老子和莊子,他們的宗旨是相同還是不同?”

  阮瞻回答:“將無同。”

  將無同就是莫非同。

  王戎對阮瞻讚歎不已,於是,征召阮瞻出來做官,當時的人們稱之為“三語掾”。

  這個故事記載在?晉書.阮籍傳?。

  可是,在?世說新語.文學?裏,同樣的故事,主人換成了王衍和阮修。

  可見,曆史年代久遠,可以考證的資料很有限,隻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西晉後期,由於司馬衷無能,賈南風專權弄政,朝廷很多官員都不太關心國事,熱衷於討論玄學,以?易經?、?老子?為主要內容,開啟了一股哲學思潮,一直延續到東晉。

  王衍當時擔任尚書令,樂廣任河南府尹,他們二人都喜歡清談,不理國事,由於他們名氣很大,朝野上下很多人都仰慕並效仿他們。

  王衍是山東琅琊人(今山東臨沂),山東琅琊王氏是非常有名的世家大族,曆史上名望經久不衰,人才輩出。

  王衍是西晉末年的重臣,玄學清談領袖,他的爺爺是曹魏幽州刺史王雄,父親是平北將軍王乂,堂弟王戎官居司徒。

  王氏家族東晉的時候更是權勢傾天,流行的說法:王與馬,共天下,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這裏的王,都是指王氏家族,出的名人更多,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等等。

  這麽一看,就知道王衍的影響力了。

  王衍和他的弟弟王澄,喜好品評人物,前麵介紹過九品中正製,指的就是這個,當時的人們都把他們品評的結果作為評價標準。

  王衍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儀表風神俊朗。

  山濤在王衍還小的時候,見過他,對他讚歎了很久,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什麽樣的女人才可以生下這樣的孩子!然而耽誤天下蒼生的,未必就不是這個人。”

  樂廣河南南陽人,出生寒門,天性淡泊,溫順簡樸,不重名利,與世無爭,受到衛瓘、裴楷、王戎等人的賞識,得以入朝為官。

  樂廣談論的時候,通常用簡潔的語言說明事理,使人感到心服和滿足,對於他不知道的事,他一般保持沉默。

  樂廣評價人,通常會稱讚這個人好的一麵,那麽不用多說,這個人的短處也就擺在那裏了。

  王澄及阮鹹、胡毋輔之、謝鯤、王尼、畢卓這些士人常常聚在一起,看淡功名,飲酒放蕩,大呼小叫,高談闊論,張揚個性。

  有時喝醉了酒,即便裸體,也不覺得有什麽不好。

  那時的名士行事荒誕,不講禮法,也是一種對時事無力的反抗。

  胡毋輔之曾經暢飲不停,他的兒子胡毋謙之見到了,嚴厲地叫著他的字說:“彥國,你是上了年紀的人,不應該這樣。”

  胡毋輔之卻高興地對兒子說:“快過來一起飲酒。”

  畢卓曾經任職吏部郎,鄰居家釀的酒好了,畢卓想著要去喝點,晚飯時,畢卓已經在自家喝過了酒。

  夜裏,畢卓又偷偷跑到放酒壇的房間去偷酒喝,結果被看管的人綁起來了,第二天早上才發現,原來被綁的人是畢吏部。

  樂廣聽說後,就笑著對他說:“禮法方麵自有其它快樂的事,何必如此!”

  起初,何晏等人崇尚老子、莊子,形成一套觀點認為:“天地萬物,都以無作根本。所謂無,就是明了事物的真相,以成就天下事物,這也是無論在哪裏都存在的道理。陰陽因此而發育滋長,賢能的人因此而成就德行。所以無的功用,雖然沒有爵位卻很重要。”

  何晏,正是玄學的創始人,自玄學創立始,吸引了一批文人雅士參與其中,玄學的創立與當時的政治氣氛比較契合。

  魏晉時期,朝政混亂,很多名士借酒澆愁,遁隱山林,他們用玄學清談和灑脫不羈來衝擊禮教的束縛。

  於是,這批人聚在一起喝酒、清談、求仙、問藥,形成一個獨特的群體。

  何晏就是其中獨樹一幟的人物。

  何晏的人生因為曹操而改變,他本是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的孫子,因生父早逝,曹操垂涎其母親的美色而納之為妃,何晏得以成為曹操的養子。

  何進很好學,深得曹操喜愛,還把自己的女兒金鄉公主許配給他,他後來依附曹爽,因而官員亨通,高平陵之變後與曹爽一同被殺。

  何晏的一生,因為兩件事而使其在曆史上影響深遠。

  一是創立玄學,二是服食五石散。

  玄學首先以何晏和王弼提出的貴無論為標誌,開啟了哲學思潮,引領了一個時代,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文化靈魂。

  服食五石散,五石散本是漢代的張仲景為了治療寒症等疾病而特意研發的,而何晏最先嚐試服食,就是為了增強體力,根源在於他太好色。

  何晏服食五石散後,覺得神明開朗,他本就生活放蕩,還大力向他人推薦,於是,吃藥成了魏晉人士追逐的風尚。

  王衍之徒很尊重何晏,把他作為偶像崇拜。

  由於當朝的名士都崇尚清談,因此,很多公職人員都不好好工作,崇尚虛無的東西。

  鑒於這種狀況,裴頠認為這些所謂的名士,一味清談,這樣會誤國,他想要批判這種錯誤的做法,就撰寫了?崇有論?一文。

  ?崇有論?共1368個字,雖然邏輯比較嚴密,但是想要建立一個哲學體係還是比較困難。

  裴頠意圖說明崇有論高於貴無論,希望統治階級以此作為統治思想。

  其實,這兩派的觀點是對老子道的兩種解讀,是在討論道的終極歸屬問題,到底是“實在”的道,還是“虛無”的道?